劉娟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洛陽471003)
肺結核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主要由結核分枝桿菌所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傳染疾病,結核菌素(PPD)試驗結果為陽性,主要經呼吸道傳播,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耐藥率高、感染率高等多個特點[1~2]。 臨床通常采用多種抗結核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且需長時間用藥。 但抗結核藥物均會對肝臟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且多種抗結核藥物聯(lián)合應用會進一步加重毒性作用,患者極易發(fā)生藥物性肝損傷,不僅會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還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不利于預后[3]。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的發(fā)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治療和預防提供可靠依據。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12 月于我院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的154 例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 154 例患者中男89 例,女65 例;年齡21~86歲,平均年齡(45.62±5.37)歲;體質量指數17~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1.45±1.04)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4 例,高中/中專71 例,大專及以上49 例。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經實驗室檢查等方式確診;無精神疾病;臨床與影像學資料均完善;治療前肝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艾滋??;惡性腫瘤;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嚴重障礙;哺乳或妊娠期;自身免疫性或病毒性肝炎。
1.3 研究方法 依據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的發(fā)生情況,將本研究內入選者分為兩組,藥物性肝損傷組和無藥物性肝損傷組,觀察并詳細記錄兩組的性別、年齡、肝臟病史、飲酒史、吸煙史、糖尿病史、高血壓史營養(yǎng)不良及應用保肝藥物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將經單因素檢驗結果顯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并賦值,將患者的藥物性肝損傷的發(fā)生狀況作為因變量, 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藥物性肝損傷發(fā)生情況 154 例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的肺結核患者中,有26 例患者發(fā)生藥物性肝損傷,發(fā)生率為16.88%(26/154)。
2.2 單因素分析 兩組性別、吸煙史、糖尿病史、高血壓史占比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藥物性肝損傷組的年齡(≥55 歲)、有肝臟病史、有飲酒史、 營養(yǎng)不良及未應用保肝藥物占比均較無藥物性肝損傷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例(%)]
2.3 多因素分析 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 年齡(≥55 歲)、有肝臟病史、有飲酒史、營養(yǎng)不良及未應用保肝藥物可能為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性肝損傷發(fā)生的相關影響因素(OR>1,P<0.05)。 見表2。
表2 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發(fā)生的多因素分析
藥物性肝損傷是指藥物或化學物質通過多種途徑進入至人體后對肝臟組織造成的毒性作用及免疫變態(tài)反應所致,極易引發(fā)急性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造成肺結核病治療中斷、失敗、復發(fā)及發(fā)生耐藥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 年齡(≥55歲)、有肝臟病史、有飲酒史、營養(yǎng)不良及未應用保肝藥物可能為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性肝損傷發(fā)生的相關影響因素。 分析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年齡較大的中老年群體患者各個系統(tǒng)功能衰退,與肝臟組織的代謝和解毒能力減弱具有密切的關系[5]。有研究表明,有肝臟病史患者的肝臟組織已經受損,對藥物的清除能力顯著減弱,加之血漿蛋白的合成分泌量較少,大幅度提高了游離藥物的濃度,最終產生藥物毒性[6]。 還有研究表明,酒精會對肝臟組織造成較大的傷害,當其進入至肝臟組織后由于氧化作用而生成乙醛,從而產生較大的毒副作用,長期酗酒后極易促使肝細胞發(fā)生變性、壞死等多種病理性變化,肝臟組織的代謝和解毒能力減弱,肝臟組織內的藥物濃度較高,最終出現肝損傷[7]。 營養(yǎng)不良患者的白蛋白水平較低,藥物無法及時與白蛋白相互結合,減少了藥物的清除,藥物濃度持續(xù)性處于較高水平,從而對肝臟組織造成傷害[8]。目前臨床對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的治療方法不一, 通常會采用多種保肝藥物進行治療, 輕度藥物性肝損傷患者可以在應用保肝藥物的同時繼續(xù)進行抗結核治療, 不會對肝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 但重度藥物性肝損傷患者需立即停止治療,避免對肝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9~10]。
因此,為減少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的發(fā)生,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對患者是否存在肝臟病史、飲食習慣、有無飲酒史和營養(yǎng)不良等情況進行詳細詢問與了解;(2)對各項監(jiān)測及檢測過程進行規(guī)范, 且規(guī)范治療過程中各項檢測項目的時間間隔;(3)對存在肝臟病史患者,從治療開始便定期進行血常規(guī)或肝腎功能檢查,2 周檢查1 次,若1~2 個月內未出現異常則改為每個月檢查1 次;(4)對無肝臟病史的患者每個月進行1 次血常規(guī)或肝腎功能檢查;(5)在治療過程中,若出現肝臟損傷患者,則給予針對性的護肝治療措施。
綜上所述,年齡≥55 歲、肝臟病史、有飲酒史、營養(yǎng)不良及未應用保肝藥物等均可能為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發(fā)生的相關影響因素, 臨床應積極采取對應干預措施, 以降低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