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玲
(河南省安陽市婦幼保健院婦科 安陽455002)
子宮肌瘤多見于30~50 歲女性, 與雌激素、生長激素、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患者臨床典型癥狀為下腹痛、月經(jīng)異常、白帶增多,嚴重時出現(xiàn)子宮出血、不孕不育等癥狀,影響日常生活質量[1]。 米非司酮為抗孕激素類藥物,臨床多用于藥物流產(chǎn)以及婦科手術[2]。大黃蟲丸則屬中醫(yī)方劑,具有活血破瘀、通經(jīng)消痞之功效。 本研究旨在分析大黃蟲丸與米非司酮聯(lián)用對子宮肌瘤患者肌瘤體積、性激素水平的影響,明確其應用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 年8 月~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年齡30~52 歲,平均(38.79±4.60)歲;病程3~15 個月,平均(7.15±2.34)個月;瘤體數(shù)目1~3個,平均(2.08±0.26)個。 觀察組年齡31~51 歲,平均(38.62±4.55)歲;病程3~15 個月,平均(7.18±2.30)個月;瘤體數(shù)目1~3 個,平均(2.11±0.24)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3]內(nèi)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分型參照《中醫(yī)婦產(chǎn)科學》[4]內(nèi)血瘀證,即帶下量多,質稍稠或正常,小腹脹滿,腰腹疼痛,喜溫拒按,舌淡黯或紫,舌苔白,脈弦或澀。
1.3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善;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單個瘤體長徑≤5 cm,無惡變傾向。(2)排除標準:溝通困難者;癲癇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損傷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盆腔腫瘤、宮頸癌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經(jīng)期停止2 d 后開始治療,口服米非司酮片(國藥準字H20010633),25 mg/次,1 次/d。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4.2 觀察組 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大黃蟲丸(國藥準字Z11020002),口服,1 丸/次,2 次/d。 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5 觀察指標 (1)兩組治療前后肌瘤體積比較,采用LOGIQC9Expert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通用電氣醫(yī)療系統(tǒng)〈中國〉有限公司)檢查并測量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子宮肌瘤三維徑線,依據(jù)公式:肌瘤體積(cm3)=0.523×a×b×c(a、b、c 分別為子宮肌瘤的三維徑線半徑)計算瘤體體積。(2)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孕酮(P)以及雌二醇(E2)水平。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肌瘤體積比較 治療前兩組肌瘤體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肌瘤體積均較治療前縮小, 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肌瘤體積比較(cm3,±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肌瘤體積比較(cm3,±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30 30 13.854 19.607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25.15±5.39 25.08±5.42 0.050 0.960 9.46±3.07 4.10±2.23 7.737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性激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FSH、LH、P 以及E2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FSH(U/L) LH(U/L) P(μg/ml) E2(pmol/L)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 P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 P 19.80±4.76 19.61±4.59 0.157 0.876 13.29±2.18*10.53±2.04*5.063 0.000 20.01±5.32 19.97±5.28 0.029 0.977 14.35±2.07*11.40±1.95*5.682 0.000 32.27±6.14 31.80±6.15 0.296 0.768 17.91±3.86*13.02±2.19*6.035 0.000 365.75±59.01 360.46±54.28 0.361 0.719 212.39±22.65*153.18±20.07*10.716 0.000
子宮肌瘤又稱纖維肌瘤,屬雌激素依賴性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及復發(fā)率。 現(xiàn)階段,針對肌瘤徑長5 cm 以上患者,臨床主要治療措施為手術,而對于肌瘤徑長5 cm 以下患者,臨床首選藥物治療[5]。 米非司酮可通過阻礙子宮肌瘤上皮生長因子表達,調節(jié)雌激素及孕激素水平,進而縮小肌瘤體積[6]。 但長期單獨服用該藥可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毒性反應,且停藥后仍可出現(xiàn)復發(fā)現(xiàn)象[7]。 因此,臨床應積極尋找更為有效的治療措施以控制病情進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肌瘤體積均較治療前縮小, 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 兩組FSH、LH、P以及E2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 表明大黃蟲丸與米非司酮聯(lián)合應用于子宮肌瘤患者效果較好,可縮小肌瘤體積,調節(jié)性激素水平。 分析原因為子宮肌瘤屬中醫(yī)“崩漏、石瘕”等范疇,主要病理機制為肝郁氣滯、瘀血內(nèi)阻,故治療應遵循活血祛瘀、軟堅散結的原則[8]。 大黃蟲丸主要成分熟大黃、水蛭、土鱉蟲、黃芩、地黃、桃仁、苦杏仁、白芍、蠐螬、干漆、虻蟲以及甘草。其中,大黃可瀉熱通便、解毒消癰,水蛭、土鱉蟲可破血、逐瘀、通經(jīng),黃芩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干漆可活血通經(jīng)、消積殺蟲,虻蟲、蠐螬逐瘀消癥、破血通經(jīng),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桃仁活血祛痰、潤腸通便,苦杏仁、白芍平肝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合用,共奏祛瘀生新、通經(jīng)消痞之功。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蟲丸可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從而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拮抗細胞增生[9]。 FSH為糖蛋白類促性腺激素,與LH 共同作用,能夠促進卵泡成熟,調節(jié)孕激素、雌激素以及睪酮分泌,其水平升高多提示卵巢功能紊亂[10]。 P 多由卵巢分泌,可保護子宮內(nèi)膜,降低子宮肌肉興奮度,其水平下降易造成習慣性流產(chǎn)、閉經(jīng)以及宮外孕[11]。E2則主要由卵泡顆粒細胞分泌,具有較強活性,其水平下降多提示卵巢功能低下[12]。大黃蟲丸通過降低血小板活性,促進血塊吸收, 進而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 調節(jié)激素代謝,控制子宮肌瘤再生長。聯(lián)合米非司酮可顯著抑制孕酮活性,促進黃體溶解,進而糾正卵巢分泌激素功能,縮小子宮肌瘤體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