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志遠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人民醫(yī)院兒科 蕉嶺514199)
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常侵犯口腔、中耳等鄰近器官,導致患兒出現(xiàn)咽痛、發(fā)熱等癥狀[1]。 目前常采用頭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但單藥治療臨床療效不甚理想。有報道指出,對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給予中藥聯(lián)合治療,起效較快,并可縮短治療療程[2]。 中醫(yī)將上呼吸道感染歸為“傷風”范疇,認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清熱解表類方劑可起到表里兼治的作用[3],但目前有關其與頭孢克肟聯(lián)合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 本研究對上呼吸道感染伴發(fā)熱患兒給予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lián)合頭孢克肟顆粒治療,旨在探究聯(lián)合治療對患兒臨床癥狀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我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伴發(fā)熱患兒146 例為研究對象, 采用區(qū)組隨機化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73 例。研究組男41 例,女32 例;年齡3~13 歲,平均(7.98±2.56)歲;病程1~5 d,平均(3.15±0.92)d。對照組男39 例,女34 例;年齡3~14 歲,平均(8.35±2.49)歲;病程1~5 d,平均(3.32±0.99)d。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標準 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為上呼吸道感染,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4];患兒及其家屬知情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體溫≥37.3℃;年齡≤14 歲;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風熱感冒挾滯證的診斷標準。
1.3 排除標準 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入組前有相關藥物服用史者;其他呼吸道疾病者;先天性疾病患兒;免疫性疾病患兒。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頭孢克肟顆粒(國藥準字H20020512)口服,3 mg/(kg·次),2 次/d,共治療5 d。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口服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國藥準字Z20123090)治療,2~5 g/次,3 次/d,根據(jù)患兒年齡調(diào)整給藥劑量,共治療5 d。
1.5 觀察指標 (1)中醫(y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及治療5 d 后根據(jù)主癥(輕2 分,中4 分,重6 分)及次癥(輕1 分,中2 分,重3 分)嚴重程度進行評分[6],以惡寒、身熱不揚、頭脹如裹、肢體酸重為主癥,以頭痛胸悶、惡心嘔吐、口淡為次癥,總分為主次癥得分之和。(2)臨床療效:治療2 d,咳嗽、喉咽痛等癥狀完全消失,體溫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3~5 d 后,咳嗽、喉咽痛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體溫恢復正常, 為有效;治療5 d 后,咳嗽、喉咽痛等癥狀無改善,體溫未下降或甚至升高,為無效[7]。(3)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咯痰消失時間,咽喉腫痛消失時間。(4)免疫功能:抽取患兒3 ml 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利用賽默飛Attune NxT 流式細胞儀及配套試劑盒檢測患兒治療前及治療5 d 后CD3+、CD4+、CD8+水平。(5)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皮膚紅疹、上腹不適、惡心嘔吐等。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 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主癥惡寒 身熱不揚 頭脹如裹 肢體酸重次癥頭痛胸悶 惡心嘔吐 口淡 總分研究組t P對照組t P 73 73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51±0.82 2.05±0.43*22.700<0.001 4.36±0.79 2.31±0.41 19.679<0.001 3.49±0.60 1.96±0.31*19.356<0.001 3.32±0.61 2.18±0.37 13.652<0.001 3.68±0.63 1.15±0.25*31.892<0.001 3.51±0.62 1.53±0.22 25.715<0.001 4.08±0.76 1.68±0.30*25.097<0.001 3.90±0.72 1.87±0.23 22.947<0.001 1.91±0.22 0.76±0.14*37.697<0.001 1.88±0.20 0.91±0.11 37.064<0.001 1.69±0.13 0.58±0.10*57.824<0.001 1.65±0.13 0.81±0.12 43.464<0.001 1.83±0.15 0.51±0.09*64.473<0.001 1.78±0.17 0.72±0.10 45.919<0.001 21.19±3.86 8.69±1.53*25.722<0.001 20.40±3.72 10.33±1.89 20.620<0.00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3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研究組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h,±s)
表3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h,±s)
組別 n 退熱時間 咳嗽咯痰消失時間 咽喉腫痛消失時間研究組對照組73 73 40.37±8.05 37.52±7.30 30.63±6.15 37.19±7.52 5.770<0.001 45.04±8.69 41.17±8.06 t P 3.368 2.868 0.001 0.005
2.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CD3+、CD4+、CD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D3+、CD4+均升高, 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 兩組CD8+下降, 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4。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CD3+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73 73 t P 53.27±6.11 51.53±6.39 1.682 0.095 64.65±5.94*59.80±5.72*3.989 0.000 33.27±6.04 34.85±6.11 1.572 0.118 40.24±4.37*37.18±4.62*2.606 0.010 35.06±3.12 35.25±3.29 0.358 0.721 28.43±3.50*30.07±3.42*2.863 0.001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中醫(yī)學根據(jù)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病機將其歸為“傷風、傷寒”的范疇,目前認為外感風邪是導致其發(fā)病的主要原因,病邪侵犯人體淺表部位,小兒因肺氣不足、衛(wèi)外功能發(fā)育不全、抵抗力差,易感外邪致病,出現(xiàn)發(fā)熱、咽痛等癥狀[8]。 本研究采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兒童上呼吸道感染伴發(fā)熱,該藥為疏風解表、清熱導滯類中藥制劑,方中連翹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淡豆豉可解肌發(fā)表;薄荷可疏散風熱、利咽透疹;炒梔子可瀉火除煩、清熱利尿。諸藥合用,解表清熱疏風之效更佳[9]。 現(xiàn)代藥理表明,連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病毒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并可抗炎、解熱降溫[10];淡豆豉中果糖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可預防變態(tài)反應疾病的發(fā)生[11];薄荷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具有明顯的止咳、消炎和抑菌作用[12];荊芥具有較好的抗菌、抗炎作用,并能解熱鎮(zhèn)痛[13]。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應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lián)合頭孢克肟治療的研究組可更快改善中醫(yī)證候, 縮短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臨床治療效果較對照組顯著,提示對上呼吸道感染伴發(fā)熱患兒給予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及抗生素聯(lián)合治療,可解熱,緩解咳嗽、咽痛等臨床癥狀。
兒童上呼吸道感染伴發(fā)熱易反復發(fā)作, 久治難愈,會導致患者免疫功能紊亂。 曾學文等[14]報道指出,上呼吸道感染患兒NK 細胞殺傷活性低,對病毒的清除效果降低,會抑制細胞免疫,導致其出現(xiàn)免疫功能缺陷, 而采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可起到減輕免疫功能紊亂的作用。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后CD3+、CD4+值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 這提示對上呼吸道感染伴發(fā)熱患兒給予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lián)合頭孢克肟治療,可起到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這主要與薄荷、荊芥、淡豆豉等藥物具有抗炎抑菌、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及頭孢克肟具有抗炎作用有關。 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聯(lián)合用藥方案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兒童上呼吸道感染伴發(fā)熱應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lián)合頭孢克肟治療,臨床效果好,可促進緩解臨床癥狀,提高免疫功能,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