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圣梅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人口流動性的加大,隨遷兒童已經成為班級的一道風景線。由于父母疏于管教、轉學造成的不適應等多種原因的影響,隨遷兒童的寫作能力比正常的孩子要差,因此,提高隨遷兒童的寫作能力,成為了令筆者以及許多教育同仁頭疼的問題。
小學生幾乎每周都要參加“誦先賢”“讀詩文”“學歷史”“傳文明”的活動,這些活動能給隨遷兒童帶來很多樂趣,滿足了他們精神成長的需要。受此啟發(fā),筆者嘗試著將作文教學與這些活動相結合,如此,一方面能解決隨遷兒童寫作素材匱乏的問題,另一方面能讓他們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從而愛上寫作。
一、借助“學歷史”活動,培養(yǎng)隨遷兒童的組織能力
當前的隨遷兒童在寫作上有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不能將相關的事物連接起來,不能讓它們以合理的形式出現(xiàn)在作文中。教師經常布置這樣的作文,讓學生寫一件事。隨遷兒童交上來的作文卻常出現(xiàn)事情交代不清楚,讓人感覺突兀的情況;還有的文章表述不嚴密,不知道什么應該詳寫,什么應該略寫。這說明隨遷兒童構思文章的能力很差,不過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寫活動方案來解決。教師要給與隨遷兒童組織活動的機會,讓他們鍛煉組織能力,同時更好地融入新環(huán)境。比如,班級要組織一次聽老紅軍講解放戰(zhàn)爭的學歷史活動,教師可以先讓隨遷兒童制定方案,寫明參與活動的主要人物以及演講者的簡介、活動的地點、活動的目的、活動流程等。
隨遷兒童是這樣寫的:準備在學校的禮堂舉辦活動,因為參加活動的師生有近100人,教室太小容納不下,禮堂可以容納;之所以請這位老紅軍,是因為他是當年那場戰(zhàn)爭的親歷者,盡管當時他只是學生。在方案中,隨遷兒童還特意提到要將學校聲音效果最好的話筒給老紅軍,因為老紅軍年齡大了,氣力不足,說話聲音小。最后他們寫道,要將老紅軍說的話整理出來,要讓學生明白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寫方案的目的是為了活動的順利舉行,但在內核上,寫方案與寫作文提綱異曲同工,所以說讓隨遷兒童寫活動方案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他們構思文章、組織素材的能力。
二、借助“誦先賢”活動,培養(yǎng)隨遷兒童的思維能力
參與“誦先賢”活動對隨遷兒童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一般來說,活動可以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實踐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演能力等。這些能力也影響寫作能力:因為通過實踐才能增加對生活的感知,才能讓寫作內容更真實;有想象能力才能生動地再現(xiàn)場景、描摹人物,而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離不開想象;此外,寫作還需要一定的推理能力,具備推理能力,才能讓故事情節(jié)合乎邏輯;而表演能力即讓自己進入角色,增加情感體驗的能力,只有切身體會,才能寫出真實、感人的作文。學生寫不出東西,主要就是因為對生活的體驗不夠。
一次,隨遷兒童組織了學習包粽子的少先隊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跟著奶奶們學包粽子,并且將包好的粽子送給了鄰近敬老院的老人。學生在包粽子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粽子有什么來歷?為什么要在端午那天吃粽子?這一方面說明了學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不夠了解。雖然問題很淺顯,甚至有點幼稚,但這不是壞事,通過提問能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意識和習慣,這是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前提。教師可以講屈原的故事,告訴他們端午節(jié)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隨遷兒童再次提問:“為什么今天教我們包粽子的是奶奶們而不是媽媽們?”這個問題表明了隨遷兒童渴望與媽媽親近???,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教師也有了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機會。此外,讓隨遷兒童提問,還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推理能力,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是奶奶過來包粽子,而不是媽媽。學生可能就會想到這種現(xiàn)象其實表明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已經出現(xiàn)青黃不接的現(xiàn)象,大多數(shù)年輕人不會包粽子,這也是組織“誦先賢”活動的目的。從另外一個層面說,這樣的活動對于學生也是一次難得的體驗,他們可以學到一些生活常識,鍛煉操作能力,比如如何辨認新鮮的粽葉,如何將米粒在設定好的形狀中包得嚴嚴實實,如何將粽子的每個棱角都展露出來等,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而且也需要大腦的參與,能鍛煉思維能力。
三、借助“傳文明”活動,提升“隨遷兒童”的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學生必備的能力。大多數(shù)隨遷兒童比較自卑,而且初到新環(huán)境,人生地不熟,表達能力也不強,不能將事情說清楚,也不能說到點子上。教師要重視隨遷兒童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表達能力對寫作非常重要。對隨遷兒童來說,可以表達的東西很多,可以說說生活中遇到的人,介紹這個人的品質與特點,說說這個人對自己產生的影響。還可以說一說課文中的故事。教師可以讓隨遷兒童到講臺前演講,這樣一方面能鍛煉他們的膽量,另外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口語表達、復述,以及語言運用能力。演講不是將故事原原本本地講一遍,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特色,這無疑能促進他們寫作能力的提升。當然,演講最好能與“傳文明”活動結合起來,能讓隨遷兒童鍛煉表達能力,表達真實感受,也能讓活動育人的功能得到彰顯。學生參加了“傳文明”活動,其感受和經歷都是真實的,這些都是寫作的絕佳素材。采用這樣的方式鍛煉隨遷兒童的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一次垃圾分類活動,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他們有的向行人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有的站在垃圾箱的旁邊指導人們如何分類,有的撿起地上的垃圾,再分門別類地放入垃圾箱?;顒咏Y束,學生深有感觸,說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學生動情地說:“勞動就像喝咖啡,苦在口里,卻甜在心里?!庇械膶W生說道:“能為保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母親出一份力,再苦再累都值得!”然后教師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想寫下來,最后由班長將大家的作文分享到班級的qq群里,讓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誦讀學傳”活動是隨遷兒童成長歷程中的一顆星,教師要將其運用到寫作教學中,讓這顆星發(fā)出更耀眼的光芒。要將二者巧妙結合,讓隨遷兒童的寫作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