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冀麗
其一,教師在復習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簡單羅列。高中歷史教師對教材的研究不夠深入,忽略整體知識結構的整理與歸納,更沒有對不同章節(jié)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影響教學的精準度;其二,教學手段單一,課堂容量較小。學生獲取知識的課外信息量不夠,且思維訓練不到位,當他們遇到新材料、新情境時缺乏應有的應變能力,影響整體的學習效果;其三,歷史習題不夠新穎,缺乏針對性。教師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講和練,忽視對學生錯題的整理與鞏固,雖然平時對審題、規(guī)范答題等要求較高,但是具體指導不到位,導致學生無謂丟分。
1.利用時間軸營建線性時空,強化歷史時空觀念
利用線性時空結構,讓學生更為清晰地認識歷史事件的時間軸,這種教學思路符合現(xiàn)實生活的邏輯和順序,也符合高中生的慣性認知規(guī)律,避免了混亂的時空感。因此,利用時間抽營建線性時空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時,能夠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人物與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抓住主干知識,理清事件發(fā)展的線索,對于強化他們的歷史時空觀念具有積極作用。
其一,找準切入點,明確時空定位。歷史往往由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之間相互關聯(lián),并與其他事件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因此,任何一個歷史節(jié)點都可以作為營建線性時空的切入點,可以成為歷史事件的起點、終點、轉折點。教師通過找準切入點讓學生繪制時間軸,以此展開知識聯(lián)系,有助于學生明確時空定位。其二,在時空框架中解釋史實。構建歷史時間軸并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而是讓學生通過構建時空框架理解歷史的變化與延伸,從而對史實產(chǎn)生進一步的理解,感悟歷史時空觀念對理解歷史知識的重要性,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
2.采用問題情境教學策略,滲透歷史唯物史觀
在歷史復習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設置有效問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與求知欲,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學習中來,進而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開展復習活動,有效提升教學的精準度。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指引學生進行思考,并接近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一方面鍛煉他們的思維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其對知識的認知,同時,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以更好地滲透唯物史觀教育。
3.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歷史復習教學,教師應將合作探究作為教學的著力點,通過營造探究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學習,使他們通過分工合作、交流共享,達到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強化他們的合作精神,使其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價值觀,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
4.將基礎知識系統(tǒng)化整理,形成綜合概括能力
高中階段三個學年的教材所涉及的歷史知識時間跨度較大,且史實史料繁多,對學生知識整合與概括能力要求較高。基于此,在歷史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系統(tǒng)化學習,將知識進行歸類或者分專題復習,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材料的整理能力,與此同時,通過縱向與橫向分析,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與綜合概括能力。高考中的很多題目都是知識點的綜合,這就需要學生平時對知識進行整理,可以用不同的顏色標注,這樣在復習時思路會更加清晰,教師在指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的過程中,不斷對課本知識進行回憶,必要時進行點撥,查漏補缺,檢驗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
5.基于學生差異化精講精練,形成理性思維認知
備考期間,高三學生主要以練習為主,題目做得多了,難免會產(chǎn)生煩躁心理,不僅會讓他們產(chǎn)生壓力,而且還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基于學生的差異化進行精講精練,講解的內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即使講解再多、練習再多,沒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那么也最終是無用功,不僅浪費了實踐,而且還耗費了精力。教師在講練的過程中,應選擇有探究價值的題目,精選習題,以基礎知識為主,讓學生形成對歷史知識的理性認知。教師將近年來的熱門考察點作為重點講解內容,之后讓學生進行練習匯總,讓他們從聽講的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多種解題思路,形成理性思維認知。
6.通過聯(lián)系與比較,強化學生的聯(lián)想性記憶
歷史是人類發(fā)展變化的進程,我們在歷史復習的過程中應用聯(lián)系和比較的思維,強化學生的聯(lián)想性記憶。一方面歷史知識較為龐雜,囊括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人物等,不同的歷史時間在時間上有著縱向聯(lián)系,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又有著橫向聯(lián)系?;诖?在高三歷史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握歷史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lián)系,對知識進行歸類和重組,強化學生的聯(lián)想性記憶,最終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由于高三歷史教學圍繞高考來進行,因此明確的教學目標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做好教學計劃,采用多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核心素養(yǎng)滲透在精準化復習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其一,強化課堂練習的作用;在課堂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透徹分析教學內容,其中試題的設置要難易適中,并采用分層的方式進行訓練,一方面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照顧到學生的心理,避免他們產(chǎn)生失落感與挫敗感,而應不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與成就感,增強其歷史學習的自信心。通過課堂練習,能夠促使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合作,共同投身于復習中,彼此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其二,開展專題檢測。專題檢測是檢驗學生復習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為了檢驗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進行專題檢測。在檢測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審視,一方面要指出學生的錯誤,另一方面還應注意學生答題的規(guī)范性,用高考的評分標準對試卷進行評改,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失分。
結語:綜上所述,為更好地落實新課改教學理念,適應新一輪高考改革的需求,高三歷史教師應轉變復習教學思路,基于學優(yōu)生的特點優(yōu)化歷史教學內容,實現(xiàn)歷史復習的精準化。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時間軸營建線性時空,強化歷史時空觀念;采用問題情境教學策略,滲透歷史唯物史觀;將基礎知識系統(tǒng)化整理,形成綜合概括能力;基于學生差異化精講精練,形成理性思維認知;通過聯(lián)系與比較,強化學生的聯(lián)想性記憶,提升學優(yōu)生歷史復習的專注度,最終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