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健華
如果說寫作是一門學問,那么記敘文寫作更是一門藝術。記敘文寫作是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的,遠比其他文體更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在議論文寫作陷入僵化、模式化的今天,一篇出彩的記敘文或許能成為考場中的一股清流。然而,目前學生的記敘文寫作現(xiàn)狀堪憂,由于生活經(jīng)歷平淡,學生常陷入“無話可說”的困境。這就說明,指導記敘文寫作不能光強調(diào)寫法指導,也要重視內(nèi)容指導,其中以小見大就是法寶。
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組織教學的基本參照和示范資源?!墩Z文課程標準》 中“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學習目標之三說道:“結(jié)合所閱讀的作品(課內(nèi)閱讀篇目),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捕捉創(chuàng)作靈感,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1]而散文作為一種形散神聚、意境深邃的文學體裁,其思想內(nèi)容很值得學生揣摩和領會,且以小見大也是散文的特點之一。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可以汲取教材中散文的精華,指導學生進行記敘文寫作時如何以小見大,使記敘文寫作指導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
俗語云:“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鼻腥朦c是解決某個問題最先著手的地方。而在改卷場上類似于“歲月如歌,柔情似水。泡一杯茶,聽一首歌,笑看庭前花開花落,靜觀天邊云卷云舒”這種假大空的記敘文開頭比比皆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寫作時應從“點”切入,從小處落筆。
通過閱讀、鑒賞粵教版教材的散文,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以常見的景致和事件落筆,從“點”上切入,讓它們流于筆端,形諸文字。一般來說,散文“以小入題”中的“小”指的是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事一人、一詩一句等,從小事、細節(jié)、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落筆。學生在進行記敘文寫作時,可借鑒散文“以小入題”的寫作方式,化難為易。
如《荷塘月色》,被毛澤東稱為“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朱自清,他借欣賞荷塘月色,抒發(fā)了自己關心國家前途與命運、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面對如此宏大的主題,作者化大為小,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作為寫作的切入點,用常人最常有的心理感受落筆,一下子便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接著水到渠成就有了“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這一寫作選擇點,下文的觀荷賞月也就順理成章了。又如《霞》,經(jīng)歷風霜的冰心在晚年對生命、人生的深刻而深沉的思考在此文卻以自己閑居歌樂山時在《讀者文摘》看到的一個句子落筆;而《我的家在哪里?》一文表現(xiàn)的是冰心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和追求,文章僅以作者的一個“夢”切入。在粵教版教材的散文中,這樣的范例不一而足。
“萬丈高臺,始于一石”,“天下大事當于大處著眼,小處下手”。學生進行記敘文寫作時,切入角度應當小而具體,即景生情、借物感懷、隨事而發(fā),為后文的“張本”作好鋪墊。
“記敘文,主題是它的靈魂,而材料就是血肉?!比簟把饽:绷?那“靈魂”也不復存在了。故文章的立意確定以后,就要考慮“寫什么”,即怎樣選材、選什么材,選好材才能更好地為文章主題服務。古人曾說“著意畫資妙選材”就是說寫作要巧妙地選材剪裁。
縱觀粵教版教材中的散文,學生可發(fā)現(xiàn)這些散文的“小”,不僅僅體現(xiàn)在形式的短小精悍,篇幅有限,更在于它的選材小。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可通過這些普通景象、凡人小事、細小情節(jié)等“小”的選材來感悟生活、升華主題,使之“小材大用”。
如《我的家在哪里?》,冰心老人表達了對社會中的黑暗和污濁作了無情的批判,對人生真、善、美的追求。面對如此宏大而深邃的思想主題,老人并非以開山劈石之勢來吶喊和批判,而是選用了在中剪子巷中“我”在大街旁喊洋車、車夫舉“我”上車、走過黃土鋪地的大街小巷、行人慢條斯理地作揖問好,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瑣碎細小的生活場景,展示了一個閑適、平和、溫馨、充滿友好與和諧的社會,實際上就是老人對人生真、善、美的眷戀。又如《揀麥穗》,作者懷有深情,卻不直露表達,而是通過農(nóng)村姑娘辛勤揀麥穗為自己攢嫁妝、“我”跟在姐姐們身后揀麥穗為自己備嫁妝、“我”天真地說要嫁給賣灶糖的老漢、老漢給“我”帶小禮物、“我”縫制煙荷包等小事體現(xiàn)出來。再如《五猖會》只寫童年時看“迎神賽會”,《想北平》只寫北平的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普通景物。這些作品都選取作者生活中的常情常事,描繪身邊的普通百姓,然后“小材大用”,或抒發(fā)人生感受,或生發(fā)議論。
學生進行記敘文寫作時,莫要再感嘆身邊沒有大事件發(fā)生了,其實生活處處有文章,平凡的小人物也有他閃光之處,普通的小事情也有它動人之點,平常的小景物也有它誘人之地,只要認真觀察和思考,這些“小材”也能“大用”,選用這些“小材”也能收到“一葉落而悲秋,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俗語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如何通過這?!吧场笨词澜?、這半瓣“花”說人情,這需要“小題大做”。以小見大的“小”,是敘述、描寫的焦點,是小中寓大、以小勝大的高度提煉的產(chǎn)物,因此行文過程中應對其進行細節(jié)描寫。
在粵教版教材的散文范文中,用細節(jié)描寫小人物、小事情的比比皆是。這些散文家展示給我們看的可能只是生活的一角,他們表達的也許只是一些思想的片段,但是,他們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細描這一角、這些片段,使得它們映射的可能是背景全部,可能是博大的思想,甚至可以啟發(fā)讀者想得更多、更遠。因此,學生寫記敘文時,可學習散文運用種種描寫手法的高妙之處,并將此運用于描寫凡人常事中,做到“小題大做”,使文章真正具有以小見大的藝術感染力。
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運用比喻、擬人、通感、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對荷塘、月色等景象進行細節(jié)描寫,把這些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有韻味,突出優(yōu)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fā)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我的家在哪里?》一文,作者運用質(zhì)樸清麗而又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詳細地描寫了她夢中的“家”——中剪子巷,展現(xiàn)出一個男女老幼親如一家、和諧互助的大家庭,表達出她渴望一個清淡、素雅、平和、充滿親情與溫馨的“家”;《揀麥穗》一文,作者運用人物性格特征性描寫的方法對賣灶糖的老漢進行細節(jié)描寫,他飽經(jīng)風霜、一頭白發(fā)、滿臉皺紋、常掛笑意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在“我”毫無顧忌地向賣灶糖的老漢表白的描寫中,流露出一種充滿真誠、沒有遭受污染的純真之情;《我與地壇》一文,作者運用優(yōu)美而坦誠的文筆,再加以個性化的修飾詞語對地壇進行細節(jié)描寫,凸顯了地壇的個性,而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在感情上對地壇的感激,在精神上對地壇的仰賴,在心理上對地壇的迷戀。這些散文所選的素材皆是常人常事常景,而它的出彩之處便是作者在能“見大”之“小處”濃墨重彩,運用細節(jié)描摹它們,使之熠熠生輝,有所生發(fā)。
劉錫慶曾說“散文姓‘散’(散行成體)名‘文’(文學)字‘自我’(具有獨特個性的真實作者)?!币虼?散文家們喜用個性化的語言對所選之材進行細描,不厭其煩地對“小題”進行“大做”,使其小中見情、小中現(xiàn)理。同樣的,學生進行記敘文寫作時,可在立意、選材已定的基礎上,運用“小題大做”的方法,用個性化的細節(jié)描寫來描摹小人物、敘述小事情、描繪小事物,使之能突出文章的主題思想。
課程標準對“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有如此規(guī)定:“根據(jù)詩歌、散文、小說、劇本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fā)現(xiàn)作者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盵2]并捕捉創(chuàng)作靈感進行寫作。因此,教師應強調(diào)將散文閱讀與學生記敘文的寫作活動對接,引導學生把對散文作品所建構的文本世界的理解與對記敘文寫作的理解結(jié)合起來,在體驗、聯(lián)想、理解中既“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偠灾?汲取教材中散文的精華,指導記敘文寫作如何以小見大有著現(xiàn)實意義,將散文教學與記敘文寫作教學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將對記敘文寫作的備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