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萍,劉海蝶,趙玉榮,王明凱,王麗芬
(1.云南中醫(yī)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溫病主要是因感受溫熱之邪而引起的以發(fā)熱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具有易化燥傷陰、熱象偏重等特點,是多種急性外感熱病的總稱[1]。2020年1月以來,在全球大范圍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亦可歸屬于“溫病”范疇,根據目前已有的臨床報道來看,該病與溫病表現相吻合,體現了口鼻入侵,導致邪熱壅肺或熱毒閉肺的傳變過程[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中醫(yī)中藥治療輕癥及重癥患者效果顯著,副作用少。西醫(yī)治療一般以降溫、抗病毒、吸氧等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對于重型、危重型腎功能衰竭病例給予腎代替治療、血液凈化治療、免疫治療等。到目前為止,針對新冠肺炎的西醫(yī)特效藥物還未被發(fā)現[3]。故此挖掘祖國醫(yī)藥治療溫病的用藥規(guī)律,并結合當代檢查手段,采用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方法來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顯得非常重要。
現收集整理《中醫(yī)方劑大辭典》中治療溫病的所有方劑,并對其用藥性味歸經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得出中醫(yī)藥治療溫病的組方原則和用藥規(guī)律,為中醫(yī)藥臨床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整理《中醫(yī)方劑大辭典》中治療溫病的所有方劑(外用方劑及某些特殊食療無法找到主要藥材的方劑除外),共總結出137首。
①所載方劑須是治療所有溫病的方劑;②治療采用中藥內服治療且有具體藥物。
①所載方劑不適用于所有溫病的治療;②外用劑型;③治療無中藥湯劑且無具體藥物或組方不完整。
方劑收集、整理流程,見圖1。
圖1 方劑整理流程
所收集的中草藥因地域、品種、古今名稱等存在明顯差異,并且由于現今保護野生動物的需要,為保證所有數據準確,現把不同名同藥的中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4]做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如“犀牛角”統(tǒng)稱水牛角,“桂心”統(tǒng)稱為桂枝。中藥的歸經及性味參考《中藥學》[5],如“麥冬”:歸肺、心、胃經,性味微寒,微苦、甘,為補益藥。
把符合篩選條件并整理后的數據錄入 Excel2010軟件,創(chuàng)立藥物數據庫,并用 SPSS 20.0軟件對藥物出現的頻次進行統(tǒng)計,其中占方比為使用該方的次數除以所使用的方劑總數,用藥比為該藥使用頻次除以總頻次。使用Weka 3.8軟件分析各個藥物的內在關聯,其中Support是支持度,即有a(前項)的內容與總的內容的比;Confident為置信度,指所有a(前項)和b(后項)的數與所有a的數的比值;提升度(Lift)是指既有a(前項)也有b(后項)的數與所有b的數的比值;If a then b,則他的支持度:S=p(a)/p(總);置信度:C=p(a and b)/p(a);提升度:L=p(a and b)/p(b)。采用畫圖軟件Cytoscape 3.6.1對所得關聯規(guī)則進行網絡視圖制作。通過關聯規(guī)則分析,采用層次聚類算法,重新組方,獲得治療溫病的新方。
根據上述收集、整理治療溫病的方劑,參照納入、排除標準,最終納入137首,其中涉及中藥處方137首;中藥975味,總頻次(含藥性):975,總頻次(藥味):1 558,總頻次(歸經):2 713。
統(tǒng)計結果顯示:使用頻次≥17的藥物分別為甘草、生地黃、麥冬、黃芩等,累計使用頻次552次,累計占總頻次(975次)的55.63%。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溫病高頻藥物分布情況
統(tǒng)計結果示:使用頻次≥17的藥物功效分別為清熱藥、補虛藥、解表藥等5類,其中清熱藥>補虛藥>解表藥,以上藥物功效累計頻次552次,累計占總頻次(975次)的56.62%。統(tǒng)計結果,見表2。
統(tǒng)計結果示:使用頻次≥17的藥物藥性分別為寒性、平性、溫性。其中寒性>平性>溫性,以上藥性累計使用頻次552次,累計占藥性總頻次(975次)的56.60%。統(tǒng)計結果,見表3。
表2 治療溫病藥物功效分布
表3 治療溫病藥物藥性分布
統(tǒng)計結果示:使用頻次≥17的藥物藥味分別為苦味、甘味、辛味等5味,其中苦味>甘味>辛味,以上藥味累計使用頻次921次,累計占藥味總頻次(1 558次)的59.13%。統(tǒng)計結果,見表4。
統(tǒng)計結果示:使用頻次≥17的藥物歸經分別為胃經、肺經、心經、肝經、脾經等9類。其中胃經>肺經>心經>肝經>脾經,以上歸經累計使用頻次1 689次,累計占歸經總頻次(2 713次)的60.32%。統(tǒng)計結果,見表5。
表4 治療溫病藥物藥性歸類
表5 治療溫病藥物歸經分布
聯系規(guī)則挖掘的目的是挖掘出有強烈關系的藥物,必知參數包括提升度(Lift)、置信度(Confidence)和支持度(Support)。支持度主要是用來評估藥物之間關聯的普遍性;置信度主要是用于評估藥物之間的精確度;提升度主要是用來評估規(guī)則是否為可用的指標。本研究選擇以最小置信度51%、最大前項數1和最小支持度10.22%進行關聯規(guī)則分析;所得藥對配伍規(guī)則結果見表6。根據藥物之間的關聯規(guī)則,采用網絡視圖的方式將藥對關聯規(guī)則用視圖的方式展示出來,見圖2。
表6 治療溫病藥對關聯規(guī)則
注:①最小支持度為10.22%、最小置信度為51%和最大前項數為1;②藥物連線越多,表示使用頻次越多。
根據篩選出的溫病方劑數量和不同預讀參數,應用無監(jiān)督的熵層次聚類算法,進行了熵層次聚類分析,共得到治療溫病的新方組合6首。結果見表7。
表7 基于熵層次聚類歸納出的治溫病新處方
溫病著作是歷代醫(yī)家防治溫邪之病的經驗和理論的結晶,在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救治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6]。正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所說,溫病是“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的病”;又如葉天士所言:“溫熱之邪氣入侵人體,多由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人體上焦薄弱之肌表肺衛(wèi),而心與肺同居上焦,若病情進一步發(fā)展,肺衛(wèi)邪熱不傳中焦,則可橫逆而內陷心包導致病情嚴重”,這就提示我們治療溫病應以清肺胃熱、涼血合營為主,與本次數據挖掘結果相符合?,F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溫病屬“異病同治”只有把握了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的機理,才是中醫(yī)的靈魂和優(yōu)勢[7]。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發(fā)以來,現代醫(yī)家在古人治療經驗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臨床摸索,提出了許多富有臨床價值的中醫(yī)治療觀點。任培華等[8]認為在分期論治過程中應以清火解毒為要,同時把握“存津液”這一要點,在面對穢濁之邪時用芳香透邪之藥,使膜原之邪外達,在溫疫病初起之時有針對性地使用截斷之法,能更好地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楊宏麗[9]認為此病致病原因以寒邪、濕邪為主,且二者均為陰邪,容易損傷人體之陽氣,所以治療上應注意扶助陽氣,使用藥物以辛溫解表藥和芳香避穢化濁藥為主。中醫(yī)藥治療溫病經驗豐富,歷史悠久,具有針對性強、變化靈活、劑型眾多、療效顯著等優(yōu)勢,可針對不同病患的不同臨床表現,依據中醫(yī)四診合參,予以辨證施治、靈活組方,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的特色及優(yōu)勢。當然不管寒濕疫、濕毒疫,祛邪扶正乃根本大法,現今新冠肺炎的治療首先應該依靠現代醫(yī)學的各種檢查技術予以確診,再參考中醫(yī)溫病理論,采取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此病。此外除了內服中藥治療外,針灸療法、中醫(yī)保健療法也可用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各期的治療。并且采用中醫(yī)保健方法治療溫病,如氣功、導引、八段錦、太極拳等,可舒筋活絡、調暢氣機,幾乎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靈活操作,且價格低廉,廣受患者歡迎。故使用中醫(yī)中藥的方法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前3位的藥物分別有甘草、生地黃、麥冬,頻次分別是57、40、36。其中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經,具有益氣補脾、調和藥性、解毒清熱、止咳祛痰、緩急止痛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提取物可下調腫瘤壞死因子的水平、抑制白介素的釋放,從而具有良好的殺菌抗炎作用,可增強機體免疫力,還在解毒、抗癌等方面具有積極的藥用價值[10]。在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時,可發(fā)揮改善炎癥、解毒等積極的藥用價值。生地黃具有清熱養(yǎng)陰、涼血生津的功效,從地黃中分離的小分子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梓醇(Catalpol),具有抗炎、抗腫瘤、保心護腦、降血糖、瀉下及止血的功效[11]。麥冬可潤肺生津、養(yǎng)陰清心,現代研究發(fā)現麥冬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高異黃酮類、多糖類、甾體皂苷類等,具有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增強免疫力、抗炎、抗腫瘤等藥理作用[12]。本研究中用藥頻次最高的前三味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抗炎增強免疫力的作用,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西醫(yī)治療原則。
頻次較高的前3位藥物是清熱藥(275)、補虛藥(143)、解表藥(86)?!吨嗅t(yī)方劑大辭典》中多以清熱解毒法、補益氣陰法、解表祛濕法等治療溫病,而本次數據挖掘結果符合此用藥規(guī)律,并提示瀉下藥在溫病治療中有較高價值,值得思考與研究。
藥味頻次較高的前3位分別為苦味(356)、甘味(298)、辛味(164)??辔犊尚?、可降,可泄熱、堅陰和祛濕,具有瀉火祛濕、泄熱存陰的功效;甘能和、能緩、能補,可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保護脾胃,直達疾病根本;辛能散能行,具有行氣行血的作用,此外辛香之氣具有芳香化濕、辟穢的作用???、甘、辛符合溫病熱盛傷津、外感體虛、肺胃虛弱的病因病機。
歸經總數較高的前4位為胃(380)、肺(353)、心(283)、肝(208)經。溫病的診治應以清心平肝、清泄胃火、驅除肺熱、調理氣機為主,故對于溫病的治療,應適當加入引經之藥以增強藥效。本次數據挖掘對藥物所屬經絡的統(tǒng)計更加直觀地反映了本病的治療用藥規(guī)律。
當以最小支持度為10.22%、最小置信度為51%和最大前項數為1進行分析,發(fā)現支持度最高的藥組為柴胡和黃芩,其次為人參和甘草、柴胡和甘草、白芍和甘草、金銀花和生地黃。以上5組藥組有清熱解毒之功。
通過數據挖掘統(tǒng)計137首方劑,得到治療溫病的新處方6首。分析新處方的藥物組成,以清熱解毒、養(yǎng)陰生津為治法。方1治以透營解毒、養(yǎng)陰涼血;方2治以瀉火解毒、養(yǎng)陰除煩;方3治以清熱養(yǎng)陰、益氣生津;方4治以解痙鎮(zhèn)熱、瀉火除煩;方5治以涼血解毒、養(yǎng)血柔肝;方6治以清心涼血、解毒燥濕。通過新方統(tǒng)計可以看出清熱涼營、養(yǎng)陰生津為主治法,并提示可加用瀉下藥以幫助瀉熱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通過對溫病藥物的頻數分析、關聯關系分析及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分析,得出治療溫病用藥組方的規(guī)律及新處方。《中醫(yī)方劑大辭典》治療溫病常用甘草、生地黃、麥冬等藥物,藥性以寒、平、溫為主,藥味以苦、甘、辛為主,藥物歸經為胃、肺、心、肝等;主要藥對為柴胡和黃芩、人參和甘草、柴胡和甘草、白芍和甘草、金銀花和生地黃。通過新方統(tǒng)計可以看出治療溫病主要以退熱解表、清熱涼營、養(yǎng)陰生津為主要治法,此外通過數據挖掘提示可加用瀉下藥以幫助人體瀉熱從而提高臨床療效,這也符合中醫(yī)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當然在溫病的治療中,不只是單一的清熱解毒,還應結合臨床辨證運用解郁祛邪、扶正益氣、平肝清心、泄熱通腑之法。通過古今名家的治療方案可以看出,溫病的治療多以退熱解表、祛濕解郁、滋陰瀉火、涼血解毒為主。中藥治療不僅可以清熱解毒,而且具有很好的健脾祛濕、益氣扶正的作用,且副作用小,可以有效緩解癥狀,給患者帶來福音。對于現今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說,一昧應用苦寒的抗生素是不行的,在瀉熱的同時還應顧護患者的正氣,清熱燥濕、扶正祛邪,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本研究通過對中醫(yī)治療溫病的藥用規(guī)律進行研究,以達古為今用、守正創(chuàng)新之效,希望對現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提供一定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