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亞
【摘 要】過去高中地理教學存在學科本位問題,缺乏對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關注度,不利于核心素養(yǎng)形成。新課改要求打破這個現(xiàn)狀,脫離知識本位,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根本目標。這種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應做好變革,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究地理知識以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完整和全面發(fā)展。本文圍繞這個展開討論,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實際狀況,并針對這門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措施,希望對于地理教學來說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有效措施
傳統(tǒng)教學理念有問題,導致進入到學科與知識本位的誤區(qū),過度看重知識和成績,忽視學生身心發(fā)展,這樣的教育具有偏差,培養(yǎng)出來學生社會適應性差。地理作為高中一門重要學科,應全力配合教改,做好教學理念和思維創(chuàng)新,把重點放在促使人發(fā)展與身心健康上。這里并非說知識不重要,而是要讓其在探究與獲取地理知識過程中,人格、心理、品質等共同發(fā)展。本文圍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意識和目的性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討,結合經(jīng)驗提出措施,僅供參考。
一、地理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實際狀況
高中地理教學應當脫離知識本位,樹立人本意識,把學生健康成長與發(fā)展和地理知識學習等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其在地理課中獲取綜合發(fā)展。地理課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但是教師卻很少去應用,整節(jié)課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地理知識進行,這個部分滲透十分少,或者是干脆忽略。地理教學手段少,教改中雖然也運用信息技術、微課等,但是部分存在換湯不換藥的問題,形式確實改變,可依然是以教為主,學生在地理課全過程中主要是傾聽者。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思考意識差,習慣被動接受,不能很好理解地理知識,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力低下,而且各種能力得不到有效發(fā)展。部分教師在這個方面思想認識不足,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由班主任負責,或者由學校專門負責心理輔導教師開展,地理課是用來學習和解決和地理相關問題,故而在教學容易忽視這項教育。此外,地理課堂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缺乏一定的技巧,一些教師生搬硬套,不管時機合不合適,都強行滲透。這樣做過于刻意,會打亂教學節(jié)奏,影響地理課堂整體效益,同時還會讓學生抵觸,反而達不到預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地理教學中關于這個方面滲透,過于直接,而且依然是教師為主體,所能發(fā)揮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學生沒有真正投入進去,滲透成果差,自然就失去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質作用。
二、地理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增強認知,轉變觀念
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應增強對素質教育認識,研究新課改,將立德樹人目標融入到教學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教師只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滲透重要性,明確這樣做的好處,才會轉變觀念,在教學中重視這個方面的滲透。教師應從自身做起,有一個良好心理狀況,通過自己去影響學生,使其形成一個穩(wěn)定且健康的心理狀況。既然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就要對這個部分有一定的了解,地理教師可能對這個方面涉獵不是很多。這時就要在平時接觸一些相關理論,學習教育技巧,并能將其與地理教學結合起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水平與實際成果。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對象是學生,所要做到的是讓學生接受,對其產(chǎn)生效果,而不是要灌輸一些空洞理論。故而,這個方面教育與滲透必須保證以生為主,教師引出和啟發(fā),促使學生在思考和體驗之中,明確心理健康重要性,并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和品質。
(二)挖掘教材中相關素材,找準結合點
地理教材中包含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想要滲透就要先對其進行挖掘,然后尋求其與教學結合點,有目的和意識的滲透。教師應在這個方面有一定洞察力,認真研究教材,并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這是挖掘和利用心理健康素材的基礎。高中地理涉及很多內容,比如自然環(huán)境、地形地貌、社會經(jīng)濟等,擁有雙重屬性,教師要在深入探尋中找到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然后在教學中選擇機會滲透。
比如在學習到人口和環(huán)境相關內容時,牽扯到遷移的問題,應抓住機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使其從地理學角度出發(fā),結合所學說說人口遷移的原因,探討與之相關問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應當如何去看待和對待遷移的人口。學生結合現(xiàn)實生活談談看法,其愿意去交流,在討論中就會明確人口遷移是社會現(xiàn)象,應具有包容心,消除狹隘的地域主義,接納遷移而來的人,友善的對待,這樣才是合格公民應當做的。
(三)實踐活動中滲透,增強學生感悟
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非簡單的讓學生知道,而是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引導心理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幫助其消除心理問題。灌輸會適得其反,一方面過于枯燥,學生缺乏認真接受教育的心態(tài),另外一個是未融入,體驗和感悟淺,自然也就影響心理健康滲透效果。故而,教學中滲透這個,就要與實踐結合起來,以讓學生身體力行,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滲透,使其在未察覺中接受教育。
以環(huán)境相關內容為例,要求學生調查周邊環(huán)境污染,并分析原因。此外,還要說說調查中感受,在控制污染中自身應該怎么做。學生在調查中感受深刻,心理會發(fā)生變化,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重要性。這個時候讓其說說,在遇到污染環(huán)境行為時應當如何去做。通過這些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此外,涉及到社會環(huán)境部分,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探訪地理遺跡、訪問孤寡老人視頻資料,讓學生去感受變化,獲取學科知識外,形成關愛孤寡老人,保護遺跡的意識。
(四)豐富滲透手段,促使其更好接受
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既要選擇好滲透時機,做到不刻意,使其順其自然的出現(xiàn),還要豐富滲透手段,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進而自覺加入到這個部分滲透中去,產(chǎn)生共鳴,形成健康的心理。地理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展示祖國大好河山,使其認識地形地貌,并在其中形成熱愛之情,培養(yǎng)愛國情感。地理課堂中要運用教具,比如地球儀、地圖、各種圖表等,這些可直觀的反映出事物的空間位置,同時也能呈現(xiàn)出具體區(qū)域。教學中運用這些,打消學生畏難心理,使其以積極心態(tài)面對地理課,過程中大膽去探究,敢于質疑。高中地理具有抽象性特征,學生在學習中容易氣餒,不能解決問題會有強烈挫敗感,認為自己不行。教師要通過教學直觀化和生動化,吸引注意力,使其形成興趣,積極參與中獲取知識,形成不怕困難,勇于探究的良好心理品質。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學要以人為本,在促使學生獲取地理知識,增強其處理問題能力同時,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首先要增強對這個方面認識,轉變觀念,然后挖掘教材中相關素材,找準結合點,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滲透,以確保能夠取得良好滲透效果,促使學生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鄭林.高中地理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重慶師范大學.
[2]黃躍美.高中地理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000(010):P.90-91.
[3]唐兆亮.淺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學習:中,2011(11):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