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語》的由來
明代嘉靖時期,有一位很有學(xué)問的人,名叫呂得勝,字近溪,他非常關(guān)心幼兒教育。當(dāng)時的兒童們也會學(xué)到很多兒歌,但是呂先生感覺那些兒歌太膚淺了,對小朋友們的品德修養(yǎng)沒有太大的幫助,他更希望在唱兒歌的同時又能夠?qū)W到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就專門為小孩子編了一首長長的兒歌。后來,他的兒子呂坤,也幫忙整理修訂了這首兒歌,這就是古時候家喻戶曉的《小兒語》。《小兒語》雖是兒歌,但其中的語言精練,義理深刻,成年人讀起來也有諸多可學(xué)之處。《小兒語》分為四言,六言和雜言,我們只選取其中的四言與六言進行講解,希望小朋友們可以在閱讀中獲益。
原句
一切言動,都要安詳;
十差九錯,只為慌張。
譯文
一切言語行為,都要安詳、穩(wěn)重、從容不迫。我們出現(xiàn)的差錯,大都是由于慌慌張張造成的。
典故錦囊
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是個很穩(wěn)重的人,自幼聰明好學(xué),因其深受父親影響,七歲時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并且能把兩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他常常放學(xué)后就為家人講所學(xué)到的內(nèi)容,因此加深了對《左傳》的理解,從此對書更是愛不釋手,甚至到了忘記冷熱饑渴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水缸上玩,失足掉進缸里,淹沒在水中。落水的孩子自己很難從缸中爬出,幾個小伙伴又扳不倒沉重的水缸,不知如何救人,有的孩子不知所措,還有的孩子跑去喊大人了。
沉著冷靜的司馬光沒有慌亂,他看到水缸旁邊有塊大石頭,便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這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砸了幾下,缸就破了,水也流了出來,小孩得救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越是在緊急、危難的時刻,越要穩(wěn)重、不慌張,司馬光也正是因為有如此品質(zhì)而救了小伙伴。長大以后,司馬光通過自己的勤奮、好學(xué),最終成為了北宋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