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恒 林鐘
摘要:教育部明確指出,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規(guī)范管理和分類指導。因此,開設既融匯于國家統(tǒng)管課程又切合本地特色的地方課程,并形成一套高度適應本地基礎教育現(xiàn)狀與未來需求的地方教材勢在必行。本文筆者分別來自成都市某高等院校師范專業(yè)和某公立中小學校,雙方一直在非基礎性學科的地方課程實踐上進行合作研究,在本文中主要闡述學校地方音樂教材《蜀韻》的內(nèi)容、結構、實踐運用情況,并總結反思其中的不足。
關鍵詞:地方課程 《蜀韻》 非遺文化
近年來,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先后頒布了《教育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學校美育改革與發(fā)展備忘錄》和《關于貫徹落實戲曲進校園活動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要求四川中小學校要把適合學生特點的巴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列為特色課程,要遵循國家課程要求,組織編寫和推廣使用地方音樂培訓教材,將本土經(jīng)典的、膾炙人口的童謠、民歌、舞蹈、戲曲、器樂等作品列入課程計劃,積極實踐和探索四川地方音樂課程資源進課堂的好辦法。在此背景下,作為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師范類專業(yè)和公立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實施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高校師范專業(yè)牽頭,根據(jù)本地中小學校實際情況,并結合校情和生情,探索和實踐由本地教育工作者編寫的極具巴蜀特色的文化教材——《蜀韻》,在教材的實踐過程中有一些總結和反思。
一、《蜀韻》教材的結構
《蜀韻》教材的整體框架和結構以成都市為基點,聯(lián)動全四川,輻射大西南,還包括以重慶市為中心的原川東地區(qū)。是結合四川省多民族聚居的實際,利用本地民族民間資源,歷經(jīng)數(shù)月的構思、搜稿、編寫和調整,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實驗課程,總共由“川歌、川戲、川樂、川藝”4大板塊20個單元專題構成?!按ǜ琛弊⒅氐胤叫院退囆g性,“川樂”注重節(jié)奏性和民族性,“川戲”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川藝”注重參與性和創(chuàng)新性。
二、《蜀韻》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
《蜀韻》教材分上下兩部分,上下各兩本,總共4本書。教材的內(nèi)容是以專題方式呈現(xiàn)。主要包括:序、一人一戲班、木偶奇遇記、錦城曲藝、花鼓和鑼鼓、車燈與牛燈、竹麻號子、西嶺山歌、川劇奇葩、清音之美、皮影王國、琴聲瑟瑟、花棍翻飛、板聲聽世界等單元。其中所有的素材均屬于成都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并且不乏世人所熟知的經(jīng)典內(nèi)容。如川劇變臉、成都皮影、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金錢板、四川木偶戲、西嶺山歌等。站在較高的高度和較寬的領域積極探尋讓廣大中小學生甚至教師自己聽覺記憶中存活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激活大眾的民族音樂文化基因。
三、《蜀韻》教材的教學實踐
(一)親近學生,貼近學校
《蜀韻》地方音樂課程開篇均帶有一篇寫給學生的卷首語,每單元題圖也都是本校學生相關活動的真實照片。教師每次在講授新課之前,都為學生講述書中照片背后的真實故事。力圖用這樣一個小細節(jié),走進學生的學校生活,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親切自然,彰顯校本特色。在使用過程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建立起對地方特色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二)各單元各具特點,呈現(xiàn)方式各異
每個單元風格不一,且形式多樣。在錦城曲藝單元,特別選擇了享譽世界的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四川竹琴。首先讓學生欣賞同齡人表演的《芙蓉花開》,對四川竹琴建立第一印象的認知,再讓學生去了解竹琴表演三絕的“說”“唱”和“打”,最后再通過創(chuàng)編活動進行實踐與運用。而皮影王國單元,是讓學生聆聽和欣賞經(jīng)典皮影戲《豬八戒吃西瓜》和《張飛審瓜》以后,學會使用打擊樂器進行皮影戲配樂表演。通過這些不同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參與和體驗皮影表演。這些內(nèi)容因其具有貼近生活、方言腔韻、雅俗共賞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而顯得川味兒十足,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通過天真爛漫的視角,發(fā)現(xiàn)蜀風雅韻獨特的魅力所在,進而在愛和學的過程中,讓這些古老而絢麗的藝術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三)欣賞名家表演,感受蜀文化
《蜀韻》教材中享譽世界的川劇變臉章節(jié),會給學生觀看變臉的完整視頻,其中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上天入地鬼神皆怕,變臉千變?nèi)f化,神秘莫測,深受學生喜愛。在欣賞完后,教師會請學生分組查閱變臉知識,并歸納總結出變臉的由來:人們?yōu)榱藝樑芤矮F,用顏料涂抹面部,扮作猙獰之態(tài)用來防身。隨著風俗的逐漸演變成了富有紀念意義的臉譜,每逢豐收時節(jié)便以此為儀式慶祝民間節(jié)日。后來這種以顏料涂抹面部的儀式走上舞臺,成為表演的一種形式。起初,表演也只是一種依托顏料來表現(xiàn)舞臺效果的化妝術,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藝人研究出了借助絲綢繪畫為材料的“臉譜”,這應該是變臉的雛形,也是走向輝煌的開始。課堂上,學生紛紛表現(xiàn)出對川劇變臉藝術的驚嘆和熱愛。
(四)緊扣課標,突出創(chuàng)造性
《蜀韻》教材是對國家非基礎學科傳統(tǒng)課程的一種補充,教材內(nèi)容完全符合國家相關課程標準。它作為本土地方音樂教材的輔助材料,與我們現(xiàn)行使用的人音版?zhèn)鹘y(tǒng)教材《音樂》同步使用,為一線教師提供了更系統(tǒng)、更豐富、更便捷的具有濃郁四川韻味的地方音樂課程教材。其中,創(chuàng)編活動理念也是課標中的重要一環(huán)?!妒耥崱方滩膹牡谖逭n開始,就有了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比如可以用四川話來編兒歌、唱兒歌,以此突出地域性。
四、《蜀韻》教材的教學反思
在教材的推廣過程中,編寫者也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總結。作為一個內(nèi)容面較寬的地方特色音樂課程,經(jīng)過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蜀韻》教材是學生興趣最濃的課程之一。學生對每一個單元的學習都充滿著期待和好奇,這也正是教師堅持實踐和運用這個課程的決心,希望《蜀韻》教材能作為一道門、一扇窗,讓學生看到更多的地方音樂和民族藝術文化,走上更廣闊的音樂藝術探尋之路。但是,恰恰因為這個課程的多元性和多樣化,對授課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水平、知識信息儲存量和教學能力的要求也相當高。在實踐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來。大致有以下幾點較為突出:
(一)參與的教師和學生均對地方音樂資源了解較少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隨機走訪發(fā)現(xiàn),超過一半以上的教師和學生對地方音樂資源了解較少。首先是因為本地文化資源在面對外來優(yōu)勢文化傳播時所處的劣勢狀態(tài),也因為教師和學生在長期統(tǒng)一教育格局下對本地資源的敏感度下降,大家對本地藝術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意識依然有待提升。
(二)教師對本地區(qū)音樂課程資源運用的認識存在不足
一線教師缺乏實踐經(jīng)驗和探索動力,他們大多都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層面,能夠滔滔不絕地說,卻沒有實質性的實踐研究,更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尋找資源,探索新課程。
(三)中小學校對地方音樂課程的實踐和探索缺乏專業(yè)人士的指導
雖然絕大多數(shù)在一線的音樂教師都畢業(yè)于專業(yè)音樂院校,都接受過非常專業(yè)的音樂表演技能訓練和音樂教育能力培養(yǎng),但都缺乏整合意識,對傳統(tǒng)內(nèi)容的開發(fā)能力更是不足。為了有效推進地方音樂教程的實踐與探索,在實踐運用教材資源的同時,筆者認為,中小學校也應當積極推進師資專業(yè)技術和業(yè)務水平的培養(yǎng),并且適當?shù)乩靡恍┟耖g師資力量,如博物館講解員、民間藝人、劇團演員等。
(四)編寫者的實踐經(jīng)驗不足
由于編寫者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對教材的編寫沒有太多的經(jīng)驗,所以,《蜀韻》教材的設計結構、內(nèi)容、方法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它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和持續(xù)性還需要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提煉、總結和調整。
五、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自上而下地落實和推進,地方特色課程的開發(fā)和運用已經(jīng)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階段性成效,并且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作為最基層的一線教師,我們應該深入領會教育主管部門對推動中小學地方音樂文化教學的舉措,要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努力用自己的實踐去感知、探究和捕捉四川地方音樂素材的獨特魅力,做好傳承的情感認同和知識儲備。讓中小學音樂課堂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主陣地,讓“蜀風雅韻”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最后,由于自身能力和認識水平有限,本課題的研究深度和廣度、教材的使用及具體實施的過程都存有諸多問題,有待于各位專家、教師的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王月恒,女,成都大學師范學院,中級,研究方向:鋼琴表演;林鐘,男,本科,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