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玲
寫到杏山,我的心就會溫暖起來,在這個千變?nèi)f化的世界里,我不知道怎樣來描述這種溫暖給予我的觸動。杏山,是童年時父親一遍一遍說與我們聽的地方。杏山,盛滿了很多故事,布滿了父親的影子。留下了他的汗水、他飛車運土的飄逸姿態(tài)、說話的聲音……已逝去多年的父親,他的氣息至今我還能在杏山的韓營村找到……在我的眼中,韓營村的古柏是寧靜的象征,也滋潤著我寧靜的心靈。
古柏,近千年的古柏,斗星轉(zhuǎn),日月移,它始終在杏山的韓營村思索和見證。1971年秋,我剛出生后不久,父親就來到了引丹陶岔工程,去修建引渠工程和渠首閘。那里陸續(xù)有著和他一樣的鄧州青壯年民工十萬人左右,他們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在工地上干活,夏季的夜晚在韓營的千年古柏下休息。它櫛風沐雨近千年,見證了歲月的滄桑,歷史的更迭。植物學(xué)家說:這是研究物種多樣性及物種遺傳的絕好的樣本!歷史學(xué)家說:這是這座村莊的歷史見證和悠久文化的象征!美學(xué)家說:它的風姿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學(xué)價值和美學(xué)意義!韓營人說:千年古柏護佑了韓營。
杏山,是一個小女孩父愛牽系的地方,聽母親說,父親每次離家去杏山,我都會揮舞著瘦弱的胳膊大哭著、嘶喊著、掙扎著撲向他;杏山,是一個青年女子眺望愛情的地方,年輕的母親一個人在家拉扯著孩子長大,其中的艱辛自嘗自知。杏山,拉長了母親的目光,減少了母親的歡笑,增添了她青春的憂郁氣質(zhì)。母親總在黃昏時噙著眼淚抱著我在村口等待,哪怕一次又一次失望。每當接到父親,母親的眼神一下便有了光彩,我也會吃到平時想吃而吃不到的東西,得到父親的溫柔疼愛。那時,我沒到過杏山,以為那是一個長滿杏樹開滿杏花的美麗大山;也沒怎么吃過杏,以為杏山就是一個能長出甜杏子的地方。但人們常說,舊時候鄧縣境內(nèi),土匪四起。湯山、禹山、朱連山、高集、彭橋、九重、香花、厚坡一帶土匪最為猖獗,“三山加一坡,兔子沒有土匪多”。所以即使到了后來,大人們還總是嚇唬淘氣的小姐姐們:“搗蛋!長大給你說個婆家說得遠遠的,說到杏山去。”
文學(xué),是風景的聲音,藝術(shù),是風景的魂魄。2008年春,我初任文聯(lián)主席之時,受到杏山黨委、政府的邀請,組織鄧州文藝界同仁,赴杏山采風,一星期后,制作出了圖文并茂精美的《杏山風光》宣傳畫冊。2019年深秋時節(jié),受杏山旅游管理區(qū)邀約,我和80余名文朋詩友分兩批,再赴杏山采風。是日杏山,秋風秋陽,秋山秋韻,丹水逶迤,金桔飄香。一路歡樂,說古道今,大家說大禹,論商湯,訴丹朱,他們治水的故事和遺跡在七嘴八舌中又活了過來。
6000年的文化杏山,在生機與色彩中絢麗,在定力與寧靜中堅守。
中國的版圖上,有無數(shù)座名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杏山,不是名山,少為人知,它有22個山頭,是鄧州山系中的驕子,不大、不高,卻甚是金貴。因有楚長城的遺址而備受關(guān)注。
據(jù)《鄧州市志》載:“楚懷王十六年,即公元前313年,屈原遭放逐后,經(jīng)穰鄧去楚國早期都城丹陽(今淅川縣下寺東北龍城)憑吊”。故而,許多文化學(xué)者推理屈原的《國殤》很可能就是在鄧州的杏山上寫成的。
有一日,我在韓營一位鄉(xiāng)親家里做客,門對春色池塘,戶納蒼松翠柏。一張紅色矮方桌穩(wěn)穩(wěn)一放,紅男綠女圍桌靠椅而坐,歡笑聲答對聲此起彼伏。剝著鄉(xiāng)村的白皮小雞蛋,吃著農(nóng)家豬排黃燜柴雞,喝著家釀的黃酒,聽著這“三閭大夫叩馬諫懷王”的傳說故事,在三分醉、七分醒中,間或俯看一下近水,眺望一下遠山,三山如傍,藍天如畫。霎時,心情的暢快、閑適;身體的放松、隨意,竟飄飄然有神仙之慨!青山綠水多愜意??!
一個五十來歲、額頭廣闊、愛聽鄧州非遺劇目越調(diào)的漢子,眉飛色舞、有板有眼地說著,他年齡相仿的妻子,目光火辣、毫無遮掩、欣賞地看著他。像受了挑逗和鼓勵,這份鄉(xiāng)村愛情在自然、純凈、通透中彌漫開來,漢子講得愈發(fā)熱烈?;谝粋€女性對幸福生活的感受,我的心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
在張儀欺楚的“六里”和“六百里”的典故中,是傻大憨直和精巧能狡的比拼。當?shù)弥獞淹踉俅握靼l(fā)全國兵力親征反攻時,屈原到當時歸穰地的今淅川縣東回車鄉(xiāng),“叩馬而諫”,認為“楚應(yīng)休養(yǎng)生息,積聚實力,緩國報仇,不宜輕舉冒險”。楚懷王聽后怒斥屈原:“我聯(lián)秦時,你要聯(lián)齊,我今抗秦,你又悖行?!彼炖^續(xù)進攻?!皯?zhàn)于藍田,楚軍大敗,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于鄧,楚聞,乃引兵歸”。楚又被秦擊敗后,韓魏兩國也來趁火打劫,深入到今鄧州一帶,楚軍被迫回師,至回車時,懷王長嘆未聽屈原之諫,遂令屈原復(fù)出,并派其赴齊修好。
杏山,這幅山水畫中的自然風光,體現(xiàn)著鄧州人的生活哲學(xué)。杏山,用山水表達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在山水中寄托。從“悠然見南山”到“小橋流水人家”,山水意象中蘊含的是鄧州人對精神與心靈棲息地的向往與追尋。
杏山地質(zhì)公園,屬南秦嶺褶皺帶東段,是揚子地臺北緣臺緣凹陷帶與南秦嶺褶皺帶的接合部位,依丹江口水庫及南水北調(diào)中線渠首陶岔,位置優(yōu)越,構(gòu)造奇特。海拔最高471.2米的杏山公園不高、不陡,為丘陵地帶,在杏山頂及東側(cè)有環(huán)形分布的楚長城,城內(nèi)有城堡、兵營,依稀可見當年金戈鐵馬的戰(zhàn)況。這證明鄧州處在秦楚爭斗之時的前沿,軍事斗爭也帶來了文化的激烈碰撞,使鄧州形成了兼具南北的文化色彩,既有北方的豪放之風,又有南方的婉約之美。
這里有溶洞石丘和石芽,有層層疊疊的小型石林,似成萬笏朝天之勢。據(jù)說,范仲淹當年知鄧時為修堤多次登臨杏山,興水利,重農(nóng)桑。
漢代的南陽太守召信臣為興修六門堰也多次在杏山一帶考察?!昂脼槊衽d利,務(wù)在富之”。他經(jīng)常深入鄉(xiāng)村,鼓勵農(nóng)民發(fā)展生產(chǎn)。出入田間,有時就在野外休息,難得有安居之時。他巡視郡中各處水泉,組織開挖渠道,興建了幾十處水門堤堰,灌溉面積逐年增加,最后多達3萬頃。百姓因之富足,戶戶有存糧。在召信臣主持興建的南陽水利工程中,最有名的是六門堰和鉗盧陂。六門堰又叫穰西石堰,就在鄧州城西1.5公里處。最初設(shè)3處水門引水,元始五年(公元5年)增加到6處,所以叫六門堰。水由水門分出后,沿途形成29個陂塘,形成“長藤結(jié)瓜”式灌溉系統(tǒng)。可以灌溉穰縣(今鄧州)、新野、涅陽(今鄧州東北)3縣5000多頃農(nóng)田。
鄧州人一如杏山石。唐張巡守雎陽,僅僅幾千人的隊伍,卻堅守了十個月,因為饑餓昏倒在地被俘,后從容就義,終年49歲。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韓愈,直諫皇帝遭貶潮州,從陜西商州到河南鄧州時曾作詩《次鄧州界》:“潮陽南去倍長沙,戀闕那堪又憶家。心訝愁來惟貯火,眼知別后自添花。商顏暮雪逢人少,鄧鄙春泥見驛賒。早晚王師收海岳,普將雷雨發(fā)萌芽?!蹦纤蚊麑⑼鯃宰鲬?zhàn)勇敢且有謀略,升為禁軍統(tǒng)制,管忠順軍,在杏山山區(qū)屯田、練兵、守備御敵(現(xiàn)軍事設(shè)施尚存)。明朝將領(lǐng)鐵鉉,寧死也不降用武力奪取侄兒天下的朱棣。這都是鄧州人的骨氣與堅守,甚至可稱之為倔強。不服輸不認輸?shù)挠矟h氣質(zhì),真如這光禿禿裸露的杏山石陣,不,這不是山石,是一方土地的氣脈與精神。它硬,它寧可碎成石子,也要露出頭來,和這風霜刀劍斗上一斗。我感動于鄧州的先輩們的事跡,也感動于這滿眼屹立不倒的杏山石!
沿著山脈的自然走向行走,在山崖的一側(cè),有一條數(shù)十里長的軍事掩體,全是用石塊集中壘成,高二三米,寬1.5米左右,這里就是當年決定秦楚命運興衰的龍城大戰(zhàn)古戰(zhàn)場,也是已被相關(guān)專家認定的西部“楚長城”。
走來走去,又走回韓營。一處誕生“引丹會戰(zhàn)精神”的文化高地,一座銘刻“南水北調(diào)精神”的時代豐碑。在這牽系著無數(shù)鄧州人情感的地方,在滄桑中厚重。
韓營,一個曾經(jīng)駐扎過軍隊的地方,從古代走向現(xiàn)代,從貧窮走向富庶。古柏是歷證者,禹山、湯山、朱連山是堅守者,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的鄧州人是創(chuàng)造者!
站在杏山眺望,我似乎看見了滄桑的歷史畫卷,在時空連接的深遠之處,它生動而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