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思涵 王敏艷 張 進 李彥銘 刁韓杰 曹玉成 吳勝春 梁 鵬 單勝道
(1.浙江農(nóng)林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2.浙江農(nóng)林大學暨陽學院生物環(huán)境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3.浙江科技學院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4.浙江省廢棄生物質循環(huán)利用與生態(tài)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23)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進程不斷加快,污水、污泥產(chǎn)量劇增,然而污泥無害化處理還處于較低水平,產(chǎn)量大、處理成本高使得城市污泥的安全處置已成為制約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瓶頸。污泥中的重金屬含量及其潛在的環(huán)境風險是污泥無害化再利用的最大限制條件[1]。盡管污泥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害物質,但其同時也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及N、P、K等有益植物生長的元素,處置得當將成為一種潛在資源,可用于農(nóng)業(yè)及其他領域[2]。因此,如何將污泥進行高效無害化處理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3]。
生物炭泛指有機物在無氧條件下經(jīng)熱處理得到的固態(tài)產(chǎn)物[4],污泥生物炭因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便于儲存、性質穩(wěn)定、芳香化程度高等優(yōu)勢[5],被視為污泥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廣受關注[6]。水熱炭化是以水為介質,在密閉環(huán)境中以一定的壓力及溫度加熱產(chǎn)物的過程,為生物質炭化技術的一種。由于其反應較溫和、不受物料含水率限制、設備要求低等原因,被認為是剩余污泥合理處置與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技術之一[7]。張千豐等[8]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改變水熱反應時間對于生物炭的產(chǎn)量及pH有顯著影響;LIANG等[9]發(fā)現(xiàn)反應溫度對于污泥水熱炭(以下簡稱水熱炭)中重金屬含量具有顯著影響。由此可見,水熱炭化反應條件對于改變水熱炭的理化性質、重金屬含量有顯著影響,但目前鮮有對水熱炭性質及生態(tài)風險的系統(tǒng)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反應時間對于水熱炭的理化性質及重金屬形態(tài)、生態(tài)風險的影響,以期獲得適宜的制備條件,達到污泥資源減量化、無害化的目標。水熱炭性質受反應條件影響,如時間、溫度、原材料等[10],水熱處理溫度在180~200 ℃有利于提高產(chǎn)率[11],而延長反應時間有利于重金屬離子在水熱炭中富集,可望獲得更多資源化產(chǎn)物[12]。目前有關時間對于水熱炭的影響研究集中在反應時間為30~120 min[13]895,[14],鮮有更長反應時間的研究?;诖耍狙芯繉⒃囼灄l件設置為反應溫度180 ℃,反應時間90、180、360 min。
本試驗中所用污泥采自臨安第一污水處理廠,該廠采用的污水處理工藝為“氧化溝系統(tǒng)+濕地低碳處理系統(tǒng)”,執(zhí)行《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一級A排放標準。污泥樣品從脫水車間取回后自然風干,然后40 ℃烘干至恒重,研磨粉碎后過120目篩,置于干燥器中備用。水熱炭化試驗所用儀器為容積1 000 mL的高溫高壓反應釜(KCF-1),裝置見圖1。稱取污泥樣品100 g與400 g蒸餾水混合,用磁力攪拌器(SUNNE-SN-MS-1D)攪拌均勻后置于反應釜中。樣品制備前,向反應區(qū)內通N215 min,以保證反應釜內殘余空氣排空。待反應區(qū)保持密閉狀態(tài)后,反應開始。設定水熱反應溫度為180 ℃,反應釜內溫度升至180 ℃時開始計時,3次水熱炭化試驗的反應時間分別為90、180、360 min。每完成一個時間段的試驗,打開通氣閥,繼續(xù)通入N2,直到反應區(qū)內溫度自然冷卻至室溫,打開反應區(qū)收集水熱炭。制備完成后,分別利用布氏漏斗和真空抽濾機(SHZ-D)分離固液產(chǎn)物,將分離后的固體即水熱炭60 ℃烘干至恒重,保存于干燥器皿中備用;水熱液體收集置于棕色玻璃瓶中,低溫保存。
1—N2瓶;2—壓力表;3—壓力閥;4—N2進氣口;5—電動機;6—水溫探測儀;7—反應區(qū);8—產(chǎn)物;9—N2出氣口;10—高溫高壓反應釜;11—控制儀圖1 水熱炭化試驗裝置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 experiment device
1.2.1 試樣理化性質分析
水熱炭樣品的工業(yè)成分分析參照《煤的工業(yè)分析方法》(GB/T 212—2001)。C、H、S、N含量用元素分析儀(Vario EL Ⅲ)測定,O含量用差減法得到。比表面積采用全自動比表面積及孔徑分析儀(NOVA-4200e)測定,根據(jù)BET方程計算總比表面積。樣品pH用pH計(FEZO)測定;表面官能團利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儀(SHIMADZU IR Prestige 21)分析。
1.2.2 試樣及水熱炭pH測定
稱取過2 mm篩的原污泥或水熱炭樣品10 g于50 mL燒杯中,加入25 mL無CO2的水,用玻璃棒劇烈攪拌1~2 min,靜置30 min。使用標準溶液將pH計進行校正后,將玻璃電極的球泡浸入待測樣品的下部渾濁液并輕微搖動,然后將飽和甘汞電極插在上部清液中,待讀數(shù)穩(wěn)定后記錄待測液的pH,同一樣品重復3次操作,取平均值記錄。
1.2.3 表面官能團測定
將原污泥及水熱炭分別和KBr以1∶20(質量比)混合,研磨壓片后利用FTIR儀進行分析[15],光譜掃描范圍400~4 000 cm-1,分辨率為4 cm-1。
1.2.4 水熱炭重金屬含量及形態(tài)分析
本試驗中,水熱炭的重金屬總量參考《沉積物、淤泥和土壤的酸消解》(USEPA Method 3050B)消解,利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ICP-OES, Leman Prodigy 7)分析測定[16]。重金屬形態(tài)分析采用歐洲測試分析委員會提出的BCR分級測定法[17],通過BCR提取獲得4種不同形態(tài),分別為可交換態(tài)(F1)、可還原態(tài)(F2)、可氧化態(tài)(F3)、殘渣態(tài)(F4)。
1.2.5 水熱炭浸出毒性分析
重金屬的浸出毒性測定參考《固體廢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醋酸緩沖溶液法》(HJ/T 300—2007)進行。稱取制備好的水熱炭樣品5 g放入500 mL錐形瓶中,加入96.5 mL超純水,蓋上表面皿,用磁力攪拌器攪拌5 min,加入25 mL冰醋酸提取劑,在室溫條件下振蕩(180 r/min)2 h,再用低速離心機(LC-LX-H185C)以3 5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最后經(jīng)濾紙過濾后用ICP-OES測定。
1.2.6 數(shù)據(jù)分析
各處理結果采用Tukey法進行顯著性分析(p<0.05)。
表1為各反應時間下(90、180、360 min)水熱炭的理化性質分析。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炭產(chǎn)率經(jīng)歷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變化趨勢,90~180 min,水熱炭產(chǎn)率略有上升趨勢,而灰分則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這可能是因為在水熱炭化過程中隨著反應時間延長,污泥中原有的有機物得到進一步分解,無機成分保留至水熱炭中[18]。與原污泥相比,經(jīng)過水熱炭化后,水熱炭中的C、H、N含量隨著反應時間延長而下降,這可能是因為水熱反應促進了污泥中的有機質分解及脫水反應,表面官能團元素發(fā)生了改變,YUAN等[19]在研究中也得到了類似結論。與原污泥相比,水熱炭中的S含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在不同反應時間段呈現(xiàn)出的趨勢不一致。在90~180 min水熱炭化階段S含量下降,反應時間進一步延長至360 min時S的含量略有上升,可能原因如下:水熱炭化不僅會產(chǎn)生固態(tài)產(chǎn)物,同時伴有氣態(tài)及液態(tài)產(chǎn)物,水熱炭化反應促使水熱炭中含硫化合物及含硫氣體產(chǎn)生[20-21]。反應時間為90~180 min時,一方面,水熱炭化促使脂肪族中的含硫化合物產(chǎn)生脫硫反應,大量氣態(tài)H2S產(chǎn)生,導致S含量減少[22];另一方面,可能是原污泥中的含硫蛋白質被分解導致了S的減少[23];反應時間進一步延長至360 min時,水熱炭中的部分硫化物與污泥表面的—OH發(fā)生反應,可能使其被氧化為硫酸鹽,導致水熱炭中的硫酸鹽少量增加,致使S含量略微上升[24]。H/C、(O+N)/C常用來反映炭化進程,H/C可以用來表征物體的芳香性[25],一般來說H/C越低,芳香性越高,(O+N)/C越低,極性越弱,憎水性增強[26]。如表1所示,隨著反應時間延長,H/C、(O+N)/C都呈下降趨勢,說明水熱炭的芳香性提高,有利于其與重金屬離子結合發(fā)生絡合反應,降低重金屬離子的遷移性;同時極性的降低表明水熱炭憎水性提升,不容易被微生物利用,其存于環(huán)境中的穩(wěn)定性增強。此外,水熱炭的比表面積隨著時間延長大幅上升,在180 min達到最大值13.90 m2/g,與原污泥相比比表面積增幅達433%,使得殘渣孔隙更豐富[13]895,有利于促進水熱炭與重金屬離子的絡合反應。
表1 原污泥及水熱炭的理化性質分析1)Table 1 Analysis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aw sludge and hydrothermal biochor
圖2為不同溫度處理下的水熱炭及原污泥的FTIR圖譜。在不同的反應時間下水熱炭的官能團大致相似,這說明水熱反應是一種溫和的熱解方式。3 000~3 500 cm-1主要為—OH伸縮振動產(chǎn)生的吸收峰,說明污泥中存在醇類、羧酸等物質[27],越寬表示締合程度越大。隨著反應時間增長,3 402 cm-1附近的吸收峰在180 min時最突出,可能是因為反應時間的延長導致發(fā)生了脫水反應,羧基逐漸降解,使得—OH伸縮振動增強,這也與H、O元素的含量減少相對應。2 930 cm-1附近的波峰可能是脂肪炭—CHx的伸縮振動產(chǎn)生的,隨著反應時間延長,伸縮振動峰增強,表明水熱炭化過程中有脂肪物質生成[28]。1 636 cm-1處的峰可能是酰胺官能團或羧基官能團中的—C=O的伸縮振動引起的[29]。水熱反應后,—C=O的伸縮振動峰不斷減弱,說明延長反應時間導致—C=O基團分解,產(chǎn)生了脫羧反應,這與元素分析中O含量下降相吻合。水熱炭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系列脫羧反應,有利于提升水熱炭的芳香性,能夠促使其與重金屬離子絡合,進一步達到鈍化重金屬離子、提升水熱炭穩(wěn)定性的作用[30]。1 030 cm-1附近的峰可能與脂肪醚中C—O—R和—C—O的伸縮振動有關[31],也可能是由于SiO2引起的[32]260,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有機物逐漸分解,到180 min時,有機物分解較完全,而無機組分沒有改變,從而使得SiO2含量相對增加[32]260。
圖2 FTIR圖譜Fig.2 FTIR spectra
2.3.1 水熱炭重金屬總量分析
表2為原污泥及水熱炭中重金屬的質量濃度。原污泥中含量最高的重金屬為Zn,其次為Cu,這兩種元素為污泥中常見的重金屬組分[33]。經(jīng)過水熱炭化反應,水熱炭中重金屬含量增多,且大致在反應時間為180 min時重金屬含量最高,這可能是因為延長反應時間促進了重金屬在水熱炭中的富集。值得注意的是,與反應時間為180 min相比,360 min時重金屬含量大體略有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反應時間過長,水熱炭化過程中發(fā)生了水熱氣化反應,使得部分重金屬隨水熱氣溢出[34-35],導致含量下降。
表2 原污泥及水熱炭中重金屬質量濃度1)Table 2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in raw sludge and hydrothermal biochar mg/kg
2.3.2 水熱炭重金屬形態(tài)分析
在污泥的二次利用中,重金屬總量無疑為制約其再利用的重要因素,然而重金屬的遷移性和生物毒性影響因子不僅取決于重金屬含量,更大程度上決定于重金屬形態(tài)。根據(jù)重金屬對植物的生物有效性,可將F1+F2歸為直接有效態(tài),F(xiàn)3歸為潛在有效態(tài),F(xiàn)4歸為無效態(tài)[36-37]。由圖3可知,原污泥中,除Cr外,Zn、Cu、Pb、Ni的直接有效態(tài)質量分數(shù)高,分別達到63.86%、76.67%、63.63%、81.81%,若不經(jīng)處理直接排入環(huán)境中,將給環(huán)境帶來巨大的風險與危害。經(jīng)過不同時間的水熱炭化處理,各金屬的潛在風險都不同程度下降(Cr除外)。原污泥中,Cu的直接有效態(tài)質量分數(shù)為76.67%,殘渣態(tài)僅為4.89%,具有較大的環(huán)境風險。經(jīng)過水熱炭化處理,Cu的直接有效態(tài)大幅減少,殘渣態(tài)增加。不同反應時間下Cu的重金屬形態(tài)分布各異,反應時間為180 min時,Cu的直接有效態(tài)質量分數(shù)最低,僅12.86%,與原污泥相比降幅較大,說明水熱炭化對于降低Cu的遷移性具有顯著作用,且180 min時效果最佳。類似規(guī)律在Zn、Pb、Ni中同樣得以體現(xiàn)。
圖3 原污泥及水熱炭中重金屬形態(tài)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speciation in raw sludge and hydrothermal biochar
綜上所述,水熱炭化反應能有效降低Cu、Zn、Pb、Ni的潛在生態(tài)風險,能夠促進污泥中重金屬由不穩(wěn)定態(tài)向穩(wěn)定態(tài)轉化,降低了水熱炭對環(huán)境的污染程度。不同的反應時間對于重金屬的鈍化作用各異,這可能是因為在不同反應時間下,水熱炭化使得重金屬離子進入水熱液,不穩(wěn)定態(tài)產(chǎn)生了游離、析出與再分配的過程,促使重金屬離子產(chǎn)生不同結合態(tài),從而導致各重金屬形態(tài)分布產(chǎn)生差異。綜上,水熱炭化可視為降低污泥中重金屬潛在生態(tài)風險的有效方式,相比于90、360 min,反應時間180 min可以進一步促進重金屬潛在生態(tài)風險的降低。
原污泥及水熱炭中重金屬浸出毒性結果見表3。原污泥中Cu、Zn浸出毒性極高,分別為44.18、50.78 mg/L,其次為Ni(4.85 mg/L),Pb、Cr的浸出毒性較低,分別為0.44、0.62 mg/L。經(jīng)過90~360 min的水熱炭化處理,Cu、Zn、Cr、Ni的浸出毒性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先降低后升高,并在180 min時達到最低值9.11、26.87、0.31、0.90 mg/L,與原污泥相比降幅超過40%。王甘霖[38]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相似規(guī)律。盡管不同重金屬在水熱炭中的浸出毒性升降趨勢不完全一致,但經(jīng)過水熱炭化處理后,重金屬中的浸出毒性顯著下降,適宜的水熱炭化時間對于降低重金屬的浸出毒性具有顯著作用。
表3 原污泥及水熱炭中重金屬浸出毒性Table 3 Heavy metals leaching toxicity in raw sludge and hydrothermal biochar mg/L
(1) 不同時長(90、180、360 min)的水熱炭化處理對于水熱炭的特性具有顯著影響,延長反應時間有利于增大水熱炭產(chǎn)率、比表面積及灰分,提升了水熱炭的芳香化程度及穩(wěn)定性,促使其品質得到顯著提升。
(2) 經(jīng)過水熱反應,重金屬Cu、Zn、Pb、Cr、Ni在水熱炭中的富集程度增加,且重金屬形態(tài)大體向穩(wěn)定態(tài)轉化,能夠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使重金屬元素得到鈍化,降低其遷移性。
(3) 水熱炭化時間的延長促進了重金屬浸出毒性的降低,延長反應時間至180 min時重金屬的浸出毒性降為最低(Pb除外),表明長時間的水熱炭化可有效降低重金屬潛在的生態(tài)風險水平,是污泥無害化的一種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