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邱鵬志 ,王博威 ,曾鈺耀 ,陳立功 ,閆喜龍
(1.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天津 300350;2. 天津化學化工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天津 300072;3. 天津市功能精細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天津 300072)
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可定義為沸點為50~260℃的有機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烴、烯烴、醇、酮、醛、芳烴和鹵代烴等[1-2].隨著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已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作為懸浮顆粒物和光化學煙霧的前體已經(jīng)逐步得到重視[3].為了處理這些污染物,已經(jīng)開發(fā)了許多方法和技術(shù),例如吸附法、生物降解法、膜分離法、高溫燃燒法和催化燃燒法[4-5].其中催化燃燒由于其低毒性、低成本和高效率得到了廣泛使用.早期研究中,貴金屬催化劑由于其優(yōu)異的低溫催化活性而受到廣泛關(guān)注[6].然而,其高價格和低儲備的缺點限制了貴金屬催化劑的實際應用[7]. 因此,開發(fā)有效、經(jīng)濟和環(huán)保的新型催化劑仍然是一個研究熱點[8].
近年來,過渡金屬氧化物在VOC催化燃燒領(lǐng)域的應用逐漸引起研究人員的重視,其中氧化銅催化劑顯示出了較為優(yōu)秀的催化活性[9].但過渡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與基于貴金屬的催化劑相比,燃燒活性仍需要進一步提高.研究表明,合適的載體可以有效地增強催化劑的催化燃燒活性[10].Al2O3、TiO2、ZrO2和CeO2是一些常見載體,其中Al2O3是實驗室和工業(yè)界應用最廣泛的載體之一[11-14],主要原因是其具有介孔結(jié)構(gòu),擁有大孔容和高比表面積[15].而介孔結(jié)構(gòu)和較大的孔體積可以降低傳質(zhì)阻力,有利于反應物的吸附和擴散,高表面積有助于活性成分的分散,從而為吸附的反應物提供豐富的反應位點[16].目前,催化劑的活性與其表面積、孔結(jié)構(gòu)、儲氧量和還原性有關(guān)[17].而以Al2O3作載體的催化劑在后兩個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Ce摻雜可能是增強Al2O3載體性能的好選擇,因為CeO2具有出色的儲氧能力[18].盡管Ce作為活性成分表現(xiàn)一般,但在催化劑中摻雜Ce可以顯著提高催化劑催化燃燒活性[19-20].Ce與活性成分的相互作用引起研究人員的廣泛關(guān)注[21],但Ce與載體的相互作用卻鮮見報道.
在這項工作中,通過共沉淀制備了一系列CuO/CexAl100-xOy(x=1,3,5,7,10,12)催化劑,用一種典型的VOC甲苯作為底物進行催化燃燒實驗來測試其催化燃燒活性.同時利用XRD、BET、XPS、H2-TPR、TEM等系列表征研究了催化劑的結(jié)構(gòu)和性質(zhì).結(jié)果表明,摻雜的鈰與其他組分存在明顯的相互作用.其不僅可以有助于活性組分的分散,還可以改善載體的性能,均有利于提高催化燃燒活性.需要注意的是,當Ce的摻雜量低時,改性效果不明顯;而Ce的摻雜量太高時,對載體的性能產(chǎn)生不良影響. 這表明摻雜量的多少是催化劑改性過程中的關(guān) 鍵因素. 此外,還對催化劑進行了普適性和耐受性的測試.
通過共沉淀-捏合法制備了一系列CuO負載量為20%,Ce和(Ce+Al)摩爾比為0、0.01、0.03、0.05、0.07、0.10和 0.12的催化劑.以制備的CuO(20%)/Ce7Al93Oy為例,具體方法如下.在機械攪拌下,將15.17g Cu(NO3)2·3H2O與10.22g Ce(NO3)3·6H2O溶于200mL去離子水所得的鹽溶液,與1mol/L Na2CO3溶液同時緩慢逐滴滴加到含有400mL去離子水與18.76g擬薄水鋁石(相當于15.95g γ-Al2O3)的燒杯中.過程持續(xù)約1h,期間將pH值控制在9~10之間,滴加完成之后將反應混合液靜置老化1h.之后將混合物過濾,將所得濾餅再次加入800mL去離子水打漿洗滌,在攪拌15min后再次抽濾,反復此過程3~5次直至濾液pH值在7.0~7.5之間.將所得濾餅在烘箱中120℃干燥6h.將所得干燥固體研磨至粉末,然后加至25mL的2%稀硝酸中攪拌混合,通過捏合擠條法將其成型為1mm條狀.之后將前體再次于烘箱中干燥6h,之后在馬弗爐中550℃煅燒4h得到目標催化劑.
催化劑評估是在內(nèi)徑為7mm、長度為660mm的管式固定床反應器中進行的.選擇甲苯作為代表性的VOCs.反應的甲苯蒸氣通過微型注射泵控制甲苯盡量,用質(zhì)量流量計控制空氣進量,將其組成為1000×10-6甲苯,總流量為100mL/min.在每輪測試中,將1g催化劑裝入反應器中,測試溫度范圍為150~325℃.通過裝有FID檢測器的氣相色譜儀在線監(jiān)測反應物流的組成.甲苯的轉(zhuǎn)化率(η)反映了催化劑的活性,表達式為
式中:cin和cout分別代表進料氣體和出料氣體中所含甲苯的濃度.為了比較,T50和T90對應于甲苯轉(zhuǎn)化率達到50%和90%時的反應溫度.
催化劑的X射線衍射分析(XRD)是采用布魯克D8自動X射線衍射儀,該設備輻射源為CuKα,管電壓40kV,管電流40mA,衍射儀角度轉(zhuǎn)速4(°)/min,掃描范圍20°~80°.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在PHI 1600光譜儀上進行,激發(fā)用的是Mg Kα X射線源.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圖像和高分辨率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圖像是通過JEOL JEM-2100F型場發(fā)射電子顯微鏡拍攝的,其透過電子束電壓為200kV.程序升溫還原(H2-TPR)所用的儀器為Micromeritics AutochemⅡ 2920型.實驗前將50mg樣品在Ar氣氛下于200℃活化2h,以除去表面吸附的水及雜質(zhì),然后冷卻至50℃,切換為H2/Ar混合 氣(體積比=1∶9,總流速=50mL/min),再以10℃/min程序升溫至650℃.用熱導檢測儀檢測H2-TPR信號,然后再降回室溫.采用BET法來對催化劑樣品的比表面積和孔結(jié)構(gòu)進行表征.所用的儀器為Micromeritics TristarⅡ 3020型比表面與孔隙度分析儀.在測試樣品之前,將其在150℃的烤箱中干燥12h,以除去殘留的水.
所有催化劑的XRD圖譜如圖1所示.在CuO(20%)/γ-Al2O3的圖譜中,在35.6°、38.7°、45.7°、48.8°和66.7°處存在清晰的衍射峰.其中,在35.6°、38.7°和48.8°處的峰是歸屬于CuO(JCPDS PDF#50-0741)的衍射峰,而其余衍射峰則歸屬于為γ-Al2O3(JCPDS PDF#50-0741).同 時,在 CuO(20%)/ CexAl1-xOy系列催化劑的XRD譜線中,在28.5°、33.1°、47.5°和 56.3°處會出現(xiàn)一系列屬于 CeO2(JCPDS PDF#89-8436)的衍射峰,并且峰強度隨Ce摻雜量增加顯著上升.但在CuO(20%)/Ce1Al99Oy中并沒出現(xiàn)屬于CeO2的衍射峰,經(jīng)過推測應當是由于其中Ce的含量過低,CeO2在催化劑表面分散較好或仍以無定形態(tài)存在,從而導致其無法被XRD分析儀檢測到.同時,隨著Ce含量的增加,γ-Al2O3和CuO衍射峰的強度明顯減弱.同時圖1中可以發(fā)現(xiàn)CuO衍射峰強度的降低,用謝樂公式計算了CuO平均粒徑,發(fā)現(xiàn)隨著Ce含量的增加CuO的粒徑逐漸減小,由于在全部催化劑制備過程中CuO的負載量是保持恒定的,因此可以認為Ce的摻雜促進了催化劑表面上的CuO物種的分散.另一方面,隨著Ce摻雜量的增加,γ-Al2O3的結(jié)晶度也在逐漸降低,這可能是在催化劑制備過程中,Ce原子進入了γ-Al2O3的晶格中,產(chǎn)生結(jié)構(gòu)缺陷和氧空位,這對于提高催 化劑的催化燃燒活性是有利的[22].然而,當Ce摻 雜量進一步增加時,γ-Al2O3的結(jié)晶度進一步降低,可能會導致其結(jié)構(gòu)逐漸趨于無定型,大大影響載體的性能[23].
圖1 催化劑的XRD圖譜Fig.1 XRD spectra of the catalyst
為了探究Ce摻雜對催化劑還原性的影響,對催化劑做了H2-TPR測試,結(jié)果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隨著Ce含量的增加,還原峰向較低溫度移動. 在圖2中可以觀察到,溫度在120~170℃范圍內(nèi)的譜線,存在相對較弱的肩峰,推測這個峰可能是分散在催化劑表面上CuO還原所形成的峰;而180~230℃之間的強還原峰可能歸因于嚴重凝集的氧化銅顆粒,或是與載體之間存在強相互作用力而難以還原的氧化銅顆粒[24].結(jié)果可以表明,摻雜的Ce有效地改善了載體與活性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了CuO在催化劑表面上的分散程度,增強了催化劑的低溫還原性,對催化燃燒的活性有利[25].
圖2 催化劑的H2-TPR圖譜Fig.2 H2-TPR patterns of the catalyst
為了進一步直觀地了解催化劑上金屬物種的分布,分別對CuO(20%)/γ-Al2O3、CuO(20%)/Ce3Al97Oy、CuO(20%)/Ce7Al93Oy、CuO(20%)/Ce10Al90Oy、CuO(20%)/Ce12Al88Oy催化劑進行了TEM形態(tài)表征.對于CuO(20%)/γ-Al2O3,即圖3(a),可以觀察到載體上的氧化銅物質(zhì)表現(xiàn)出了嚴重的聚集,40~60nm的CuO顆粒分布在載體上.同時,可以注意到在CuO顆粒的周圍有棒狀顆粒,這是γ-Al2O3的典型結(jié)構(gòu)[26].對于CuO(20%)/Ce3Al97Oy,即圖3(b),Ce摻雜量較低時催化劑表面CuO顆粒的分布幾乎沒有改善,仍以大顆粒形態(tài)聚集在載體表面.對于CuO(20%)/Ce7Al93Oy,即圖3(c),Ce的摻雜量進一步增加,可以明顯地發(fā)現(xiàn),載體上的CuO顆粒粒徑顯著減小,且大面積團聚的現(xiàn)象也基本消失,這意味著摻雜的Ce幫助了氧化銅的分散,進一步證明了XRD和TPR得出的結(jié)論.至于CuO(20%)/Ce10Al90Oy和CuO(20%)/Ce12Al88Oy,即圖3(d)和(e),發(fā)現(xiàn)沒有觀察到CuO顆粒大小和其分散性的進一步改善.除此之外,可以觀察到γ-Al2O3載體形態(tài)的變化.在圖3(c)和(d)中,棒狀顆粒,即γ-Al2O3顆粒的數(shù)目明顯下降,在圖(e)中幾乎完全消失,這表面隨著Ce摻雜量的增加,γ-Al2O3的結(jié)晶度逐漸降低,趨于無定型,這與XRD所得結(jié)論是相符的.同時,在CuO(20%)/Ce7Al93Oy的HRTEM圖像中,觀察到清晰的晶格條紋,經(jīng)過測量,條紋之間的間隙分別為0.3124nm和0.2327nm,分別對應于CeO2的(111)平面和CuO的(111)平面,證明了是該兩種物質(zhì)的顆粒.CeO2和CuO顆粒間的條紋出現(xiàn)部分重疊,兩者表面彼此接觸十分緊密,這表明Ce可能同時與載體和CuO存在強的相互作用.
圖3 催化劑的TEM圖Fig.3 TEM images of the catalyst
通過BET表征方法,測試了所有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和孔結(jié)構(gòu).催化劑的N2吸附-脫附等溫線、孔徑分布圖和物理性質(zhì)如圖4和表1所示.在圖4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催化劑的吸附-解吸曲線均為V型等溫線,帶有相對壓力(p/p0)在0.4到1.0的H3型回滯環(huán),催化劑孔徑分布圖中可以看出孔徑主要分布在4~10nm,根據(jù)IUPAC定義催化劑主要存在介孔,是介孔型催化劑.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Ce含量的增加,比表面積首先稍微增加,然后急劇減少.可能是在摻雜量較低時,少量Ce原子進入γ-Al2O3晶格,催化劑表面出現(xiàn)缺陷,使得比表面積略微上升[21].但是隨著Ce摻雜量進一步增加,進入γ-Al2O3晶格Ce原子數(shù)目大大增加,使得γ-Al2O3的結(jié)晶度降低,趨于無定型,同時生成的CeO2顆粒也會堵塞催化劑的孔道,這會使得比表面積嚴重下降,表面活性位點數(shù)目降低,進而導致催化劑活性下降,這與之前XRD和TEM的結(jié)果是一致的.
圖4 催化劑的N2吸附-脫附等溫線和相應的孔徑分布曲線Fig.4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of the catalyst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re size distribution curves
催化劑 比表面積/(m2·g-1) 孔徑/nm CuO(20%)/γ-Al2O3 139.56 8.98 CuO(20%)/Ce1Al99Oy 143.41 8.54 CuO(20%)/Ce3Al97Oy 140.20 7.86 CuO(20%)/Ce5Al95Oy 121.44 8.32 CuO(20%)/Ce7Al93Oy 112.24 8.14 CuO(20%)/Ce10Al90Oy 092.98 9.79 CuO(20%)/Ce12Al88Oy 083.16 10.570 孔容/(cm3·g-1) CuO平均粒徑/ nm 0.3164 14.99 0.3095 14.57 0.2788 13.29 0.2555 12.46 0.2310 11.96 0.2295 11.70 0.2215 11.20
為了更好地探究催化劑的表面組成和元素的化學狀態(tài)及其所處的化學環(huán)境,對制備的系列CuO(20%)/CexAl(1-x)Oy催化劑進行了XPS表征,結(jié)果如圖5和表2所示.
圖5 催化劑各元素XPS圖譜Fig.5 XPS spectra of the catalyst
表2 催化劑表面元素構(gòu)成Tab.2 Composition of the catalyst surface element
在圖5(a)Cu 2p XPS圖譜中,可以分別在結(jié)合能930~938eV和950~958eV處觀察到Cu 2p3/2和Cu 2p1/2的兩個主峰,以及位于938~948eV和959~966eV的衛(wèi)星峰[27].在934.6eV處的峰和衛(wèi)星峰都是Cu2+存在的典型特征,這表明催化劑表面Cu元素主要以Cu2+存在.同時從表2中可以看出,催化劑表面上的Cu和(Cu+Ce+Al)的摩爾比隨著Ce摻雜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各催化劑氧化銅負載量相同,表面Cu元素的比例增加,可以認為摻雜的Ce有利于CuO的均勻分散,這與XRD和TEM結(jié)果一致.然而,隨著Ce摻雜量的進一步增加,Cu和(Cu+Ce+Al)摩爾比降低.這可能是隨著Ce摻雜量的增加,催化劑表面形成的CeO2晶體數(shù)量增多,覆蓋了部分CuO顆粒.
如圖5(b)所示,催化劑的Ce 3d XPS圖譜經(jīng)過擬合之后得到了范圍在約875~920eV的10個峰.其中位于916.5eV、907.2eV、900.5eV、898.1eV、888.5eV和882.0eV的6個峰均歸屬于Ce4+,而901.8eV、899.4eV、884.0eV和880.2eV的4個峰均歸屬于Ce3+[28].根據(jù)表2,通過計算催化劑表面Ce元素的比例,發(fā)現(xiàn)Ce和(Ce+Al)摩爾比隨著摻雜量增加而連續(xù)增加,而其實際比例略大于制備比例,這可能是因為CeO2在制備過程中主要形成在催化劑表面.同時,可以注意到表面Ce的價態(tài)主要是Ce4+價態(tài),而CuO(20%)/Ce7Al93Oy具有最大的Ce3+/Ce,這可能是由于Ce與Al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形成了Ce3+-Al-O結(jié)構(gòu)和CeO2晶體中存在更多缺陷.文獻[29]報道,CeO2中Ce3+的存在意味著氧空位的存在,這表明更高比例的Ce3+有利于催化劑催化燃燒活性.
對于圖5(c),即O 1s的XPS圖譜,在結(jié)合能527~535eV范圍內(nèi),其中CuO(20%)/CexAl100-xOy的譜線可以觀察到3個峰,而在CuO(20%)/Al2O3的譜線中只觀察到兩個峰.對于CuO(20%)/Al2O3的譜線,位于530.9eV的峰是歸屬于晶格氧的,而另一個位于532.4eV的峰則歸屬于吸附氧[30].而對于CuO(20%)/CexAl100-xOy的譜線,除前兩個峰之外,在529.1eV處還可以觀察到歸屬于CeO2晶格氧的峰,且該峰的強度隨著Ce摻雜量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強.在催化劑表面各種氧物質(zhì)中,吸附氧更有利于催化燃燒反應[30].而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Ce摻雜量的增加,催化劑表面吸附氧比例也逐漸升高,這可以歸因于CeO2優(yōu)秀的儲氧能力[29].而值得注意的是,吸附氧在CuO(20%)/Ce7Al93Oy催化劑中達到最大值,而Ce3+和Ce的摩爾比也最大.較高的Ce3+和Ce摩爾比可以產(chǎn)生較多的氧空位,增加吸附氧的量,這與之前結(jié)論一致.
為了測試催化劑活性,甲苯作為一種典型的VOC,被用作催化燃燒反應的底物.為了最佳的銅負載量,制備并測試了不同CuO負載量的銅基催化劑.在圖6(a)中,隨著CuO負載量從5%增加到20%,催化性能顯著提高.然而,隨著負載的進一步增加,催化劑活性沒有明顯增加,甚至略有下降.當CuO的負載低時,催化劑表面上的活性中心不足;當負載太高時,活性成分分散困難,容易產(chǎn)生嚴重聚集.因此,隨后制備的催化劑中CuO的負載量選為20%.
圖6 催化劑催化燃燒甲苯的轉(zhuǎn)化率Fig.6 Toluene Conversion rates in catalytic combustion
然后,制備并評估了一系列Ce摻雜的催化劑CuO(20%)/CexAl100-xOy(x=1,3,5,7,10,12),其結(jié)果如圖6(b)所示.可以看出,少量的Ce摻雜就可以顯著提高催化劑活性.當摻雜量達到7%時,與CuO(20%)/γ-Al2O3相比,T90降低了約30℃.結(jié)合表征結(jié)果表明,盡管摻雜后表面積略有減小,但CuO在載體表面上的分散性得到顯著改善,催化劑的低溫還原性大大降低.此外,催化劑表面CuO和吸附氧物種的含量增加,這意味著更多的活性位點和更高的催化燃燒活性.而當Ce的摻雜量進一步增加時,催化劑活性迅速降低,因為在Ce的摻雜量過高時,γ-Al2O3骨架會塌陷,趨于非晶態(tài),并且比表面積急劇減小.除此之外,表面氧化銅與吸附氧的比例也開始下降,導致催化燃燒活性下降.因此,結(jié)果表明,將Ce摻雜到催化劑中可以顯著提高催化劑的催化燃燒活性.但是,Ce的摻雜量必須適當,Ce的最佳摻雜量為7%.
由于在實際的工業(yè)應用中,VOCs催化燃燒所處理的底物往往不僅僅是單獨的一種VOCs,而是多種VOC的混合物,且濃度大小不一,同時催化劑還需要有一定的壽命.因此,為了考察催化劑的壽命和其在不同濃度和底物下的表現(xiàn),設計了壽命、底物濃度和底物拓展實驗對其進行考察.首先,在T90(255℃)下,在1000×10-6甲苯的反應條件下,對CuO(20%)/Ce7Al93Oy的穩(wěn)定性進行了評估.從圖7(a)可以看出,甲苯的轉(zhuǎn)化率在50h反應中穩(wěn)定在90%,這顯示出優(yōu)異的催化劑長期穩(wěn)定性.CuO(20%)/Ce7Al93Oy也在不同濃度和不同類型VOC的催化燃燒中進行了測試.從圖7(b)可以明顯看出,底物濃度的增加不利于催化燃燒,但仍可以在300℃時實現(xiàn)完全催化氧化.從圖7(c)可以看出,催化劑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催化氧化通用性.在低于325℃的溫度下,可以除去所有6個常見的VOC,各底物的催化氧化的難度為甲苯<二甲苯<連三甲苯<正己烷<苯=環(huán)己烷.對于芳香化合物甲苯、二甲苯、連三甲苯,隨著碳原子數(shù)目增加,分子質(zhì)量增加,甲基增多后分子斷裂所需要的鍵能增加,且吸附脫附過程難度會增加,這會使得催化氧化溫度升高.而苯的分子質(zhì)量最小,但其催化氧化的難度很高,這里認為,雖然甲苯比苯多了一個甲基,分子質(zhì)量更大,但由于甲基是一個相對活潑的基團,使得本來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苯環(huán)活化,反而使得甲苯催化氧化難度降低.而對于正己烷和環(huán)己烷,其與苯的催化燃燒溫度相近,這可能是由于碳原子數(shù)目接近,且其飽和的結(jié)構(gòu)也比較穩(wěn)定.雖然對于不同種類的VOC,催化燃燒效果存在一定差異,但幾種VOC都可以在325℃達到接近100%的轉(zhuǎn)化率,表明了本文所制備的催化劑存在較好的普適性.
圖7 對CuO(20%)/Ce7Al93Oy催化劑測試結(jié)果Fig.7 Test results of CuO(20%)/Ce7Al93Oy catalysts
本文通過共沉淀-捏合法成功制備了一系列CuO(20%)/CexAl100-xOy催化劑,在甲苯催化氧化中顯示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其中,CuO(20%)/Ce7Al93Oy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其T90比CuO(20%)/γ-Al2O3降低約30℃.為了進一步探討Ce摻雜的影響,通過XRD、TEM、H2-TPR、BET和XPS等方法對催化劑的結(jié)構(gòu)性能進行了表征.結(jié)果表明,Ce的摻雜改善了載體與活性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了活性組分CuO的更好分散,增加了反應位點,豐富了催化劑表面吸附氧,并增強了催化劑的低溫還原性,從而大大提高了催化燃燒活性.但是,當Ce的摻雜量過量時,則γ-Al2O3結(jié)晶度降低,比表面積劇烈減少,活性部位和表面吸附氧也減少,使催化燃燒活性降低.總之,Ce摻雜有利于提高催化劑性能,其中7%的摻雜量可以獲得最佳效果.同時,還對催化劑進行了普適性和壽命測試,并取得了良好的結(jié)果.因此,本研究探討了Ce摻雜對催化劑的影響,特別是摻雜量對改性的影響,為進一步研究催化燃燒中催化劑的改性提供了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