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瑋,徐孝琦
(江蘇省高郵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 高郵 225600)
癲癇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此病主要是由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引起的。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全身突發(fā)性強直痙攣、神志不清、意識喪失、雙瞳孔散大、呼吸暫停、口吐白沫、雙眼上翻、牙關緊閉、尿失禁、上瞼抬起等。罹患此病會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嚴重時可導致其出現(xiàn)心理或精神障礙[1]。本文對高郵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5 月接診的80 例癲癇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用丙戊酸鎂聯(lián)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的效果。
選取高郵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5 月接診的80 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80 例癲癇患者隨機分為丙- 左組(40 例)和丙戊酸鎂組(40 例)。丙-左組40 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22 例;其年齡為40 ~62 歲,平均年齡(44±4.2)歲;其病程為0.8 ~3.5年,平均病程(2.0±0.5)年。丙戊酸鎂組40 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21 例;其年齡為40 ~62 歲,平均年齡(40±3.1) 歲;其病程為1 ~3.5 年,平均病程(2.0±0.8)年。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礎資料相比,P >O.05。
1)納入標準:進行經頭顱核磁共振檢查、頭顱CT 檢查的結果顯示其無顱骨外傷、顱腦先天性畸形、腦部惡性腫瘤、腦血管意外、腦部占位性病變、腦血管畸形、腦積水及其他腦部病變;采用苯妥英納、卡馬西平、苯巴比妥等藥物進行治療的效果不佳;近12 周內每周病情發(fā)作的次數(shù)>1 次;病情發(fā)作期間存在典型的癲癇臨床表現(xiàn)及腦電圖特征;病情符合國際抗癲癇聯(lián)盟提出的癲癇的診斷標準[2];近60 d 內僅使用過1 種藥物,且未接受過手術治療;臨床資料完整;其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2)排除標準:合并有嚴重的肝腎疾病、惡性腫瘤、先天性代謝異?;蜓杭膊?;存在藥物濫用和依賴的情況;近2 個月內服用過可能損傷肝腎功能的藥物;合并有精神分裂、精神發(fā)育遲緩、腦癱或心理行為障礙;有巴比妥類藥物長期應用史;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對丙戊酸鎂或左乙拉西坦過敏。
為丙戊酸鎂組患者采用丙戊酸鎂進行治療。丙戊酸鎂(生產廠家: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890013)的用法是:口服,起始劑量為100 mg/ 次,2 ~3 次/d(飯后服用)。用藥2 周后,可逐漸增加用量至600 mg/d。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對藥物的耐受情況調整用量。在此基礎上,為丙- 左組患者加用左乙拉西坦。左乙拉西坦(商品名:開浦蘭,生產廠家:UCB Pharma S.A.,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60085,規(guī)格:0.5 g/ 片)的用法是:口服,起始劑量為0.5 g/ 次,2 次/d。之后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可將用量逐漸增加至1 g/次,2 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4 周。
根據(jù)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將其治療效果分為控制、顯效、有效和無效4 個等級??刂疲褐委熀?,患者的病情不再發(fā)作;顯效:治療后,患者病情發(fā)作的頻率降低>75%;有效:治療后,患者病情發(fā)作的頻率降低50 ~75%;無效:治療后,患者未達到上述標準。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丙戊酸鎂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控制的患者有8例(占20%),為顯效的患者有14 例(占35%),為有效的患者有10 例(占25%),為無效的患者有8 例(占20%);丙-左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控制的患者有11 例(占27.5%),為顯效的患者有20 例(占50%),為有效的患者有6 例(占15%),為無效的患者有3 例(占7.5%)。丙- 左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2.5%)高于丙戊酸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0%),P <0.05。詳見表1。
治療期間,丙戊酸鎂組患者中有2 例患者(5%)發(fā)生嗜睡,有1 例患者(2.5%)發(fā)生口干,有1 例患者(2.5%)發(fā)生乏力,有1 例患者(2.5%)發(fā)生腹痛,有2 例患者(5%)發(fā)生頭暈;丙- 左組患者中有2 例患者(5%)發(fā)生嗜睡,有2 例患者(5%)發(fā)生腹痛,有1 例患者(2.5%)發(fā)生頭暈;丙- 左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12.5%)與丙戊酸鎂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17.5%)相比,P >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
癲癇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此病是一種慢性反復發(fā)作性疾病。此病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可受到嚴重的影響[2]。此病主要是由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引起的。此病患者的腦部神經元出現(xiàn)異常的反復性、短暫性放電,可導致其出現(xiàn)中樞神經系統(tǒng)障礙(感覺、運動、自主神經及行為等功能障礙)[3-4]。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全身突發(fā)性強直痙攣、神志不清、意識喪失、雙瞳孔散大、呼吸暫停、口吐白沫、雙眼上翻、牙關緊閉、尿失禁、上瞼抬起等。目前臨床上尚無可徹底治愈癲癇的特效藥物。此病患者需要長期用藥。多數(shù)此病患者在經過規(guī)范的治療后,其病情發(fā)作的情況可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有少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丙戊酸鎂是臨床上應用頻率較高的一種抗癲癇藥物。此藥具備多重作用機制,有抗狂躁、抗驚厥等作用。此藥可抑制γ- 氨基丁酸轉移酶的活性,降低γ-氨基丁酸的代謝速率,提高γ- 氨基丁酸的水平,從而可起到抑制癲癇發(fā)作的作用。有研究指出,丙戊酸鎂易引發(fā)消化道反應、肌無力、嗜睡、意識模糊等不良反應,在患者使用此藥期間應密切觀察其是否發(fā)生不良反應,并囑咐其不得隨意加減用藥量。左乙拉西坦是一種新型的抗癲癇藥物。此藥是一種吡咯烷酮衍生物, 具有抑制海馬癲癇樣突發(fā)放電的作用,且對正常神經元的興奮性無影響。為了探討用丙戊酸鎂聯(lián)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的效果,筆者對高郵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5 月接診的80 例癲癇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丙- 左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2.5%)高于丙戊酸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0%),P <0.05。這表明,用丙戊酸鎂聯(lián)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的效果良好。丙- 左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12.5%)與丙戊酸鎂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17.5%)相比,P >0.05。這表明,用丙戊酸鎂聯(lián)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用丙戊酸鎂聯(lián)合左乙拉西坦對癲癇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