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周平
摘 要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以后,湖北省教育管理部門發(fā)出了“停課不停學”的通知,全省各地中學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各種不同的線上教學方式。一個學期的線上教學,對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本調查報告以較為詳細的數據,對后疫情時期全省中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進行了細致分析和深入思考,對于學生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進行了較為客觀的探討。
關鍵詞 后疫情;線上教學;語文學習;調查報告
2020年2月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肝炎疫情肆虐全國,武漢市是疫情的首發(fā)地及感染人數最多的城市,在此影響下,湖北地區(qū)也成為疫情防控的重點地區(qū)。2020年3月新學期開始,由于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式,中小學校無法正常開學,為了解決中小學生的學習問題,教育部、湖北省政府及各地方政府、積極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發(fā)出了“停課不停學”的指示,湖北省各中小學校結合學校的自身條件和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紛紛開展了線上教學,學生居家開展課程學習,一時間,教師變身網絡主播成為大家廣泛關注的話題,這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徹底改變了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給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帶來了一系列無法預測的影響,造成了許多新的問題,也給中小學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
2020年8月以后,新學期即將開始,湖北省各地學校根據當地的疫情情況,陸續(xù)恢復了正常的教學活動。為深入了解后疫情時期湖北省中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及線上教學給學生的語文學習造成的影響,筆者向湖北省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申報了“后疫情時期湖北省中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調查”的科研課題,并獲得批準。為此展開了近四個月的訪談、問卷調查等調研活動,掌握了許多一手資料,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和深入研究。
一、調查問卷設計
課題獲批以后,筆者設計了“后疫情時期湖北省中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調查問卷”,問卷設計內容如下。
后疫情時期湖北省中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調查問卷
同學:
你好!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肝炎疫情期間,中學教學“停課不停學”,網絡教學成為代替線下教學的一種新形式,針對這種新的教學形式對學生疫情期間及后疫情期間的語文學習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展開了這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是匿名進行的,你的評價不會對你的學習生活造成任何影響,希望你能如實回答問卷中的問題。
謝謝!
“后疫情時期湖北省中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調查”課題組
2020年8月
1.你就學的學校所在的地區(qū):
○武漢市
○省內其他城市
○鄉(xiāng)鎮(zhèn)
2.所在年級: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3.你所在學校是否采用了線上教學的形式:
○是
○否
4.疫情期間你是如何進行語文學習的:
○直播課程
○視頻學習
○自主學習
○沒有學習
5.線上教學使用的工具:
○基礎資源應用平臺
○學校資源平臺
○推薦慕課
○公共社交平臺(如釘釘、QQ、騰訊會議、微信等)
○其他(具體內容)
6.你在線上學習時使用的工具是:
○手機
○電腦
○平板
○電視
7.線上教學的主要方式:
○直播
○錄播
○課程資源包
○在線討論與答疑
○布置作業(yè)與反饋
○其他(具體內容)
8.上課過程中,你遇到過哪些問題:
○沒接收設備
○沒圖像
○沒聲音
○網絡延遲卡頓
○流量不足
○聊天信息太多,老師無法及時答疑
9.你能否接受這種學習形式:
○是
○否
10.你覺得這種學習形式有壓力嗎?
○是
○否
11.線上教學時,因為缺乏課堂監(jiān)督,你能專心學習嗎?
○是
○否
12.線上學習和課堂學習,哪一種形式的學習效果好?
○線上學習
○課堂學習
13.老師能否及時解決你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是
○否
14.你比較喜歡哪種教學方式?
○老師講,學生聽
○師生共同探討
○老師引導學生自主探討
○老師參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15.你覺得老師的教學應該偏重于哪些方面?
○課文分析
○語文知識講解
○應試訓練
○人文精神的傳承
16.在語文學習中,你經常處于什么狀態(tài)?
○以聽老師的講為主
○處于思考感悟中
○積極參與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
○開小差,做其他的事情
17.疫情期間,你每天的語文學習時長是:
○每天30分鐘以內
○每天30-60分鐘上
○每天1-3小時
○每天3-6小時
○每天6小時以上
18.疫情期間,你每天的語文作業(yè)時長:
○30分鐘以內
○30-60分鐘
○1-2小時
○2-3小時
○3小時以上
19.你認為語文線上學習在哪些方面效果更好?
○課堂預習
○新課教學
○復習鞏固
○交流答疑
○練習訓練
20.如果你的老師推薦的是慕課資源,你覺得是你自己的老師教學效果好,還是慕課老師教學效果更好?
○自己的老師
○慕課老師
21.你覺得線上學習時,你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課程內容量大,聽不懂
○課程進度太快,沒有時間消化吸收
○內容過于簡單,對學習沒有幫助
○語文知識的講解不夠全面深入
○難度過大,無法接受
22.線上學習期間,你的課外閱讀量比平時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增加
○減少
23.你課外閱讀的內容以什么為主?
○報紙雜志
○網絡時文
○網絡流行作品
○老師推薦或指定指定的文學名著
○其他社科類、文學類經典名著
○作文素材類的課外輔導資料
24.疫情期間,你閱讀的文學名著有:
具體篇目:
25.你看書有做讀書筆記或寫讀后感的習慣嗎?
○有
○沒有
26.你對學校組織的線上學習效果是否滿意?
○非常滿意
○比較滿意
○基本滿意
○不滿意
27.你喜歡哪種語文學習形式,是線上學習還是課堂學習?
○線上學習
○課堂學習
○其他(具體形式)
28.疫情結束復課后,你是否還在使用網上學習資源?
○是
○否
29.你希望老師多開展哪些語文課外活動?
○演講
○閱讀討論
○課本劇演出
○書法比賽
○文學社活動
○其他活動(具體內容)
30.談談線上學習的優(yōu)點
31.你對語文學習有哪些建議?
32.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對你今后的語文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造成了哪些影響?
二、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及情況分析
2020年9月新學期開始,隨著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湖北省內各中學都陸續(xù)開學,恢復正常的課堂教學活動。筆者通過相關學校的教師開始著手進行調查訪談等工作,先后向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華師一附中初中部、華師一附中光谷湯遜湖學校、洪山區(qū)實驗中學、十堰市竹溪一中、孝感一中、孝感市孝南區(qū)陡崗鎮(zhèn)中學、孝感市孝昌縣小河鎮(zhèn)中學等八所學校發(fā)放調查問卷,共收集有效問卷1000余份。在后期統(tǒng)計的過程中,為了數據統(tǒng)計的方便,共擇取了有效問卷1000份,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統(tǒng)計分析。調查統(tǒng)計的結果及分析數據如下。
1.學校所在地區(qū)分布:武漢市中學600人,占比60%,省內其他城市中學200人,占比20%,鄉(xiāng)鎮(zhèn)中學200人,占比20%。調查問卷涉及了武漢市、省內其他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中學,在學校層次上保證了調查結果的覆蓋寬度。
2.學生所在年級分布:初中學校600人,占比60%,高中學校400人,占比40%。其中華師一附中、孝感一中、十堰市竹溪縣一中為高中學校,其余學校為初中,初高中學生人數比例適當,保證了調查結果的真實可靠。
3.采用了線上教學的學生924人,沒有采用線上教學的76人。該項數據顯示,全省絕大多數學校都開展了線上教學,但也有少數學生因各種特殊原因,無法開展線上學習,只能進行自學或完全沒有學習。
4.關于疫情期間如何進行語文學習,選擇直播課程的841人,選擇視頻學習的162人,選擇自主學習的127人,選擇沒有學習的76人。該項調查顯示,大多數開展線上教學的教師都選擇了直播教學的形式,即教師通過直播平臺親自授課,這種教學形式從本質上看只不過是教學場地和教學工具的變化,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跟正常的課堂教學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5.關于線上教學使用的工具,選擇基礎資源平臺的143人,選擇學校資源平臺的238人,選擇慕課的0人,選擇公共社交平臺(如釘釘、QQ、騰訊會議、微信等)的961人,選擇其他的25人,具體形式有ZOOM、陽光網絡課堂等。因為各地學校的教學條件及硬件設置的限制,只有極少數條件較好的學校選擇使用了基礎資源平臺及學校資源平臺,絕大多數教師選擇使用的是公共社交平臺,這說明在師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普遍能夠接受和使用社交平臺進行溝通交流,而進行教學活動不過是改變了信息交流的內容,這給師生的信息交流方式提供了新的渠道。
6.進行線上學習,學生使用的工具,選擇手機的403人,選擇電腦的839人,選擇平板電腦的359人,選擇電視的77人。學生使用的學習工具最多的是電腦,其次為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有許多學生是幾種學習工具都有使用。
7.線上教學的主要方式,選擇直播的1000人,選擇錄播的279人,選擇課程資源包的198人,選擇在線討論與答疑的562人,選擇布置作業(yè)與反饋的681人,選擇其他形式的0人。從線上教學方式來看,所有教師都采用了網絡直播的教學形式,向學生講解相關教學內容。同時,也有許多教師運用了錄播,即將教學內容錄制成音視頻,讓學生自己反復播放觀看。教師在線上教學時普遍開展了在線討論答疑、布置作業(yè)與反饋等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了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并能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8.在開展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選擇沒接收設備的有6人,選擇沒有圖像的157人,選擇沒有聲音的214人,選擇延遲卡頓的990人,選擇流量不足的98人,選擇聊天信息太多,老師無法及時答疑的279人。從該項調查中發(fā)現(xiàn),盡管目前通信技術發(fā)展迅猛,但在疫情期間因為用戶及通信數據的激劇增長,給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平臺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經常造成通信中斷、平臺崩潰等各種突發(fā)問題,所以如果要開展大規(guī)模的線上教學,基礎設施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在線上教學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遇到過網絡延遲卡頓的現(xiàn)象,也有出現(xiàn)沒有圖像、聲音等問題。特別是一些居住在山區(qū)的學生,因為網絡信號弱造成的無法上網或網課延遲現(xiàn)象更加嚴重,由于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有極少數學生還存在沒有接收設備的問題。
9.關于能否接受這種學習形式(線上教學)的,選擇能接受的828人,選擇不能接受的172人。該項調查反映出學生普遍能接受線上教學這種新的教學形式,但也有不少學生表示不能接受這種教學形式,從側面表現(xiàn)出學生對線上教學效果的不滿意。
10.對于線上教學感覺有壓力的學生559人,感覺沒有壓力的441人。對于線上教學感覺沒有壓力的學生不到半數,而感覺有壓力的超過半數,這應該引起研究者的關注。
11.對于線上學習,因為缺乏監(jiān)督,能專心學習的學生587人,不能專心學習的學生有441人。在線上教學過程中,由于沒有課堂監(jiān)督,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居家上課學習的狀況,而學生如果沒有家長的監(jiān)督,也無法專心聽課學習。從問卷反映的情況來看,高中學生的自律性要稍高于初中年級的學生。
12.關于線上學習和線下課堂學習的學習效果,學生認為線上學習效果好的只有59人,認為線下課堂學習效果好的941人。該項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課堂學習的效果要遠遠好過線上教學,這與許多媒體宣傳的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出入較大。
13.關于老師能否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認為能及時解決問題的861人,認為老師不能及時解決的139人。由于線上教學暢通的交流互動,教師能及時回復和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但也有部分學生反映教師不能解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能跟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有一定的關系。
14.在學生喜歡的語文教學方式中,選擇老師講,學生聽的342人,選擇師生共同探討的518人,選擇老師引導學生自主探討的278人,選擇老師參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223人。在該項調查中,學生普遍喜歡跟教師及其他同學互相交流探討,表明學生對新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較高的期待。
15.關于教師的教學側重點,學生選擇課文分析的242人,選擇語文知識講解的618人,選擇應試訓練的464人,選擇人文精神傳承的611人。從該項調查結果來看,學生一是迫于中高考的應試壓力,希望教師講解語文知識和進行應試訓練,同時,因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點,大多數學生對語文教學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yǎng)及傳承人文精神有較高的希望,這也是教師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16.在語文學習狀態(tài)一項,選擇以聽老師的講為主的523人,選擇處于積極思考中的402人,選擇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與老師學生進行交流的219人,選擇開小差,做其他事情的135人。該項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自主性較差,對教師教學的依賴性比較嚴重,而且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積極主動思考領悟的學生不到半數,甚至有不少學生出現(xiàn)開小差、在網上“掛課”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語文教學要實現(xiàn)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變,要在教學中真正落實這些新要求,教師要開支腦筋,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
17.關于疫情期間的語文學習時間,選擇每天30分鐘以內的學生39人,選擇每天30-60分鐘的學生346人,選擇1-3小時的605人,選擇3-6小時的5人,選擇6小時以上5人。該項結果顯示,學生每天的語文學習時間一般在半小時至3小時之間,情況當屬正常。
18.關于疫情期間每天的語文作業(yè)時長,選擇30分鐘以內的251人,選擇30-60分鐘的564人,選擇1-2小時的116人,選擇2-3小時的11人,選擇3小時以上的58人。學生每天的作業(yè)量均在半小時至2小時之間,可見語文作業(yè)量是比較適宜的。
19.關于線上學習在哪些方面效果更好,選擇課堂預習的262人,選擇新課教學的331人,選擇復習鞏固的268人,選擇交流答疑的189人,選擇練習訓練的284人。關于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反映在不同課堂內容上,呈均勻分布的特點,這個現(xiàn)象表明學生的學習習慣差異較大,沒有一種課型有明顯的教學優(yōu)勢。
20.對于選擇運用慕課教學的教學效果,學生認為慕課教師的教學效果好的131人,認為自己的老師教學效果好的858人。從第5項調查中看到,沒有教師選擇慕課進行教學,但有不少教師使用了慕課作為輔助教學的形式,但無論慕課的質量如何,學生普遍反映慕課的教學效果不如自己老師的教學效果好。這個情況表明,對于中學生而言,即使慕課講得如何精彩,但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為一是學生習慣了自己老師的課堂教學,二是自己的老師最了解學生的學情,因而針對性相對比較強,容易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
21.關于線上學習中學生覺得最大的困難,選擇課程內容量大,聽不懂的學生361人,選擇課程進度太快,沒有時間消化吸收的學生639人,造勢內容過于簡單,對學習沒有幫助的學生42人,選擇語文知識的講解不夠全面深入的學生333人,選擇難度太大,無法接受的學生60人。在線上教學過程中,由于各地的學校對老師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而教師也是倉促上陣,許多教師也由于不熟悉線上教學的技術操作耽誤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而線上教學也明顯存在著教學時間嚴重不足的情況,造成教學內容量大,學生聽不懂、消化不了的情況。
22.關于疫情期間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學生選擇增大的453人,選擇減少的544人,未選的3人。疫情期間,曾經有不少學者呼吁,號召大中學生要利用居家無法外出的大量時間進行廣泛的經典閱讀,以強化自己的知識能力素養(yǎng),但從調查的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并沒有因為長時間呆在家中而發(fā)生顯著的變化,只有不到半數的學生閱讀量有所增加,但同時,甚至有超過半數的學生閱讀量反而降低了。
23.對于課外閱讀的內容,選擇報紙雜志的261人,選擇網絡時文的334人,選擇網絡流行作品的325人,選擇老師推薦或教材指定的文學名著的285人,選擇其他社科類、文學經典名著的406人,選擇作文素材類語文課外輔導資料的403人。從該項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閱讀的現(xiàn)實功利性較強,經典名著閱讀和作文輔導材料都跟中高考語文命題有直接的關系。
24.關于疫情期間,學生閱讀的文學名著,絕大多數學生寫出了1-3本,超過3本的學生人數不多,沒有寫或填寫“無”的學生也不在少數。從學生課外閱讀情況可以看出,學生的課外閱讀基本處在自發(fā)的狀態(tài),在學生列舉的閱讀名著中,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文學名著為《紅樓夢》。另外,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作品,中國古典名著中有《水滸傳》《三國演義》《史記》《儒林外史》《論語》等,中國現(xiàn)當代名著依次有《平凡的世界》《文化苦旅》《三體》《邊城》《朝花夕拾》《蘇東坡傳》《駱駝祥子》《子夜》《活著》《受戒》《吶喊》等,外國文學名著依次有《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海底兩萬里》《魯濱遜漂流記》《簡愛》《了不起的蓋茨比》《小王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追風箏的人》《月亮與六便士》《百年孤獨》《挪威的森林》《名人傳》《紅與黑》《老人與?!贰度碎g失格》等,社科類名著有《鄉(xiāng)土中國》《全球通史》等,科普類名著如《昆蟲記》《時間簡史》《宇宙簡史》等。
25.關于在課外閱讀中有寫讀書筆記或讀后感的習慣,選擇有的學生只有338人,而選擇沒有的則有662人。從中看出,學生閱讀隨意性較大,而且大多數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讀書不動筆。
26.對于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效果,非常滿意的學生只有96人,比較滿意325人,基本滿意的478人,不滿意的101人。從該項調查結果看出,學生對線上教學的評價比較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占到了80%以上,因此線上教學的效果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27.關于喜歡哪種語文學習形式,選擇喜歡線上學習的115人,選擇課堂學習的847人,選擇其他形式的35人。這項結果既反映出學生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的習慣,也反映出線上教學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學生普遍不認同和接受線上教學形式。
28.疫情結束后,繼續(xù)使用網絡教學資源的學生為275人,不再使用的725人。后疫情時期,學生基本上回歸了正常的課堂學習形態(tài),只有少數學生在線上教學過程中獲得了學習語文知識的新的途徑。
29.關于學生喜歡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選擇演講的261人,選擇閱讀討論的544人,選擇課本劇表演的573人,選擇書法比賽的169人,選擇文學社活動的410人,選擇其他活動的85人,具體活動形式有辯論賽、詩詞朗誦比賽等。從該項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對照前面相關調查內容,要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思維,多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
30.關于線上學習的優(yōu)缺點,學生填寫的優(yōu)點集中表現(xiàn)為:資源豐富、信息量大、方便共享資料、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習自主、課堂氣氛輕松、可以截屏、錄播課可以重播、便于復習鞏固知識點、可以隨時提問、不存在座位的問題等;缺點則集中表現(xiàn)為:教學速度較快、效率低、學生容易走神、精力難以集中、互動效果差、老師無法看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不便于課堂管理、教學效果欠佳、老師聊閑話、長期看視頻對學生視力有不良影響、有學生“掛網”等。線上教學優(yōu)勢明顯,但同時劣勢也很突出,在當下積極推進語文教學信息化改革的過程中,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學校需要深思慎行。
31.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其他建議主要有:希望老師不要照本宣科,多開展閱讀,少應試教育;多組織名著閱讀;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優(yōu)勢;學習內容應圍繞考綱。該項調查中,多數學生沒有填寫答案,即使寫了的同學,反映的問題也不太集中,表明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比較復雜,語文教學中的“眾口難調”是一個比較真實的教學情境。
32.對于線上學習方式對今后語文學習方式及學習習慣造成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沒有填寫,在部分填寫了的問卷中,基本上都填寫了線上學習的正面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學會了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查找學習資源,線上教學強化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了做讀書筆記,學會了自己歸納總結語文知識,養(yǎng)成了課外閱讀的習慣。幾乎沒有學生填寫線上教學的負面影響。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沒有什么影響。這就說明線上教學這種形式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起到了開闊視野、開辟渠道的作用,有益而無害。
(30-32題需要學生自己填寫內容,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填寫或填“無”,或者反映了學生的被動學習心態(tài)或者對語文學習無所謂的態(tài)度。)
三、對調查結果的深入思考
對于調查問卷及訪談中反映出的情況,筆者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并圍繞以下問題展開了一些思考。
1.線上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自2020年3月初,各學校發(fā)出“停課不停學”的通知以后,許多教師也是倉促上陣,一些教師對網絡直播的操作還不熟練,在使用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加上一些山區(qū)的網絡基礎建設還比較薄弱,當各學校大規(guī)模開展網絡教學以后,經常出現(xiàn)網絡流量不足和平臺崩潰的情況,嚴重影響了線上教學的正常進行。同時,學生普遍反映線上教學的效果差強人意,因為沒有了課堂教學的氛圍,學生學習基本上靠自己的自覺和家長的有效監(jiān)督。筆者在走訪一些中學語文老師的過程中了解到,疫情結束復課后的第一次語文考試,學生的考試成績呈斷崖式下降,甚至許多學生考試不及格,直接反映了網絡學習的效果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警惕。這與許多媒體宣傳的線上學習效果大相徑庭,包括現(xiàn)在一些教育管理部門大力培育慕課、網課,完全無視這種教學方式存在的諸多弊端,我們對此需要深入反思。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線上教學這種形式對語文課堂教學是有幫助的,說到底,作為語文課程這一特殊的學科,線上教學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形式,它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廣泛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形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習慣,但如果要作為主要教學形式全面開展線上教學,則需要對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全面的評估檢測,以找到一條能切實有效地發(fā)揮線上教學優(yōu)勢的可行之道,并在定點實驗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全面推廣,否則會遺患無窮。
2.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自律性比較差,自我約束力較為薄弱,這也是中學生的一種天性。相對來說,高中學生因年齡較大,學習意識較濃,加上本次調查的幾所中學都是所在地區(qū)的重點學校,生源質量相對較好,因而這些學生的自律性要強于初中學生,而初中生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意識差距較大,所以許多學生一旦脫離了課堂學習的環(huán)境,就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開小差、不專心聽課、在網上“掛課”、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等現(xiàn)象。同時,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普遍比較薄弱,離開了教師的講解、引導,學生就不知道如何進行學習。語文新課標強調新課改要實現(xiàn)從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轉變,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應由關注教師的“教”向關心學生的“學”轉變,在此轉變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教會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要讓學生明白,中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只能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下,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即便教師的教學再出色,沒有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
3.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相比,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的在線答疑和布置作業(yè)兩個方面,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面對全班同學,通過每一節(jié)課的講解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因此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在線上教學中,每一位學生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出自己的疑問,其實學生提出問題也是學生積極思考的一種表現(xiàn),教師可以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同時也可以結合學情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實現(xiàn)課堂主體地位的徹底轉換。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學生也可以隨時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向教師請教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促進學生的能力成長。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語文作業(yè)也是師生都比較頭疼的問題,而線上作業(yè)從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興趣和積極性,批改作業(yè)也相對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能讓教師從繁重的批改作業(yè)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研究中去。
4.線上教學的另一個優(yōu)勢就是資源共享,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調取大量的語文教學資源,學生也可以通過平臺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樣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也活躍了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和學習活動當中,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同時還在無形中傳遞了在生活中學語文的真實案例,調查結果表明,在復學以后,仍然有不少學生通過相關的網站自主學習課程知識,查閱相關資源,學生搜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增強,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語文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在近幾年的語文高考命題中,逐漸出現(xiàn)了考察學生對信息的檢索和甄選能力的一些考題,這種線上教學的新形式對學生形成在真實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觀念和意識,以及在真實情境中訓練自己的語文能力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5.與中學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學是一門有人性溫度的課程,課堂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時刻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對文本的理解。線上教學中,雖然學生能在視頻中看到教師的表情,也能聽到教師的聲音,但教學的氛圍及效果無疑是大打折扣的。在訪談中許多教師也訴說了線上教學中的苦衷,一些哪怕是教了幾十年書的、教學經驗十分豐富的老教師,在面對冷冰冰的手機、電腦時,完全找不到課堂教學的感覺,調動不起教學的激情,也無法看到學生的表情回應,在面對虛擬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只能自說自話,唱“獨角戲”。在這種個人表演式的課堂中,學生自然也提不起興趣,所以,開小差、走神就成了學生學習中的“新常態(tài)”。
6.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從問卷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對課內外語文實踐活動充滿期待,學生對課本劇表演、演講、辯論賽、文學社活動、詩詞朗誦比賽、書法比賽等有著濃厚的興趣。新分布的中學語文新課標也十分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與此相應的,在最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也體現(xiàn)了對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語文知識、展現(xiàn)語文能力的考查。近年來,不少學校在教學改革中也提出了“大語文教學”的觀點,應該說,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學校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雙向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能在實踐中增長學生的才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為實現(xiàn)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7.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實在令人擔憂,盡管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了各學段學生的閱讀量,語文新教材、新大綱也對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閱讀任務基本上沒有得到落實。面對中高考的壓力,學生沒有時間進行閱讀,甚至連教材里面的課文,學生也十分陌生,學生的語文學習還是停留在教師簡要地講解一遍必修教材內容,選修教材、語文讀本基本上被擱置了,平時的語文學習就是大量的“刷題”。筆者長期在大學中文專業(yè)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課程,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量少得可憐,甚至連中學教材里面涉及到的課文,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里面規(guī)定的一些必讀篇目,學生基本上都沒有讀過,這一是因為教師和學生普遍輕視語文學習,二是學生的學習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功利性,因此造成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極其匱乏,這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及社會的高度重視。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不僅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知識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一個人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更是學生健康成長、長遠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中學語文教師應該站在時代歷史的高度,努力引導和指導學生廣泛深入地開展閱讀活動,為學生的人生發(fā)展“打好底子”,為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培養(yǎng)有用人才。
經過前后三個多月的調查訪談,筆者對湖北省中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也進入了深入的思考,有成績、有進步,但問題也不少,有些問題是長期存在的,有些是在新形勢下出現(xiàn)的新問題,我們試圖通過這些調研活動,盡可能充分地了解中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并努力尋找到有效的改善途徑。
后疫情時期,面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諸多問題,我們要在疫情新常態(tài)化的背景下,尋找到科學有效的語文學習方式,對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也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以尋找到切實有效的改善措施,使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支撐,使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能取得良好的效益,使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真正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本文系湖北省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科研課題“后疫情時期湖北省中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調查”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lián):湖北大學文學院]
近日,教育部印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既是落實“十四五”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頂層設計,也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吨改稀访鞔_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題內容、載體形式、學段要求、學科安排等要求。依筆者之見,在具體落實中要強化“三個引領”。
首先,要強化價值引領。價值引領是開展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根”與“魂”。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人民的價值取向、道德規(guī)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的總體目標就是要厚植中華文化底蘊、涵養(yǎng)家國情懷、增強社會關愛、提升人格修養(yǎng)、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價值自信。
其次,要強化實踐引領。實踐引領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中小學落地生根的重要方式。強化實踐引領,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產生思想共鳴和價值認同,深刻領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吨改稀分忻鞔_提出“持續(xù)開展體驗活動、主題活動,強化學生實踐體認”。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讓中小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注重實踐養(yǎng)成。在實踐中結合新時代發(fā)展要求,銜接古今,體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達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從而樹立起傳承、弘揚、永續(xù)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定自信與強烈責任感。
再其次,要強化評價引領。評價引領是確保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取得實效的重要保障?!吨改稀诽岢觥敖⒃u價標準和評價機制,確保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效果”。評價的首要功能是讓學生及時獲得關于學習傳承弘揚文化過程的反饋,改進后續(xù)活動。我們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基本知識的掌握,又要關注技能、技藝與技巧,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將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指標。
(王曉燕,《中國教育報》,2021-02-19,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