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勝
摘 要 作文素材是支撐議論文的有力論據,豐富的素材,有力的剖析會讓我們的作文很有很強的說服力。但在高中作文素材積累的過程中,長期存在積累與運用脫節(jié)等問題,學生對作文素材積累的興趣不高,從而造成了素材積累的低效甚至無效。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從“分類摘抄,梳理素材;創(chuàng)辦班刊,評論素材;課前演講,運用素材”等三個方面激發(fā)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興趣,讓學生愿積累、會積累、愛積累,使作文素材的積累變得積極有效。
關鍵詞 作文教學;作文素材;有效積累
作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高中作文主要以議論文為主,它需要用充足的事實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說理。但在實際教學中,作文素材積累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積累與運用脫節(jié),學生往往把素材積累了一本又一本,但寫作時還是出現缺乏素材,內容空洞,素材不典型,不會對素材進行分析等問題。學生對作文素材積累的興趣不高,造成素材積累低效甚至無效。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學的指導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分類摘抄,梳理素材;創(chuàng)辦班刊,評論素材;課前演講,運用素材”等各種靈活的方式來開辟學生有效積累作文素材的道路。
一、分類摘抄,梳理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如今是一個信息化社會,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涌入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通過歸納、分類,逐步領悟語文運用的規(guī)律,自主建構相關知識。”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面對學生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海量作文素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各類素材進行梳理,分門別類進行摘抄,為自己的摘抄本設計分類目錄,這樣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素材的記憶,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對已獲信息進行篩選處理的能力,避免學生出現摘抄了很多,但在腦海里還是一團亂麻的現象。
在分類摘抄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人物類、名言類、時事類、愛國類、奮斗類等進行編排,并設計目錄便于檢索。例如,面對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李蘭娟院士相隔十七年的兩次果敢、八十四歲的抗疫逆行者鐘南山院士等抗疫英雄人物的事跡編入人物篇,將扶貧書記文花枝在湖南省韶山鄉(xiāng)平里村駐村幫扶期間走訪調研,帶領平里村村民在兩年的時間里一舉摘掉“省定貧困村”與“湘潭市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村”兩頂帽子的感人事跡編入奮斗篇。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在每個大類型下設置正反兩個小類。例如,學習了《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可以要求學生將體現梁任公先生治學嚴謹的片段積累在治學篇的正面素材里。當我們看到網絡上報道個別學者學術造假的素材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將其編入治學篇的反面素材里。這樣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做事的條理性,也可以使學生知道自己摘抄的內容屬于哪一類素材,便于寫作時使用。
二、創(chuàng)辦班刊,評論素材
高中學生由于承受巨大的升學壓力,學業(yè)負擔繁重,學習時間有限,用于積累素材的時間就更是少得可憐,但電視、網絡上都有十分豐富的作文素材,這些素材都很新,在使用時可以避免素材類同,但看報紙、電視和上網不但費時間,而且收效甚微,對此我們可以嘗試在班級創(chuàng)辦班刊,為學生提供一個積累寫作素材的平臺。
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班刊的編排可以由學生負責,先將班級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組負責一周,一月一輪回,組內由組長負責安排主編、文字編輯、圖片編輯等分工,全班同學將自己對某熱點新聞的評論以電子版的形式上交給編輯小組,編輯小組對所有上交材料進行篩選,以確保班刊的質量。班刊可以采取單雙周的形式編排,單周編排從網上搜集的有價值的新聞熱點素材和評論員文章,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一個范例,讓他們知道如何撰寫時事評論,雙周編排學生對熱點新聞的評論。
例如,我們針對香港“修例風波”中有許多青年參與其間的現象,讓學生發(fā)表評論,有的學生談了香港教育的問題,認為香港青年缺少愛國教育,對國家的認同感不強,香港必須要完成在精神上和國家認同上的“二次回歸”;還有的學生談到有些香港青年受到國外勢力的操控,反應出青年一代缺乏分辨大是大非問題的能力等等。這些有深度的評論,都來源于學生對素材的用心積累。通過評論素材,學生在評論中明理,在評論中牢記素材,也在評論素材的同時感受到運用素材的成就,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積累素材的興趣,同時也讓他們在編輯中找到了存在感,感受到了自己就是素材積累的主人。
三、課前演講,運用素材
素材積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運用,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積累的素材自主確定演講主題,再利用每周的早讀課10分鐘的時間進行演講,可以評論時事熱點新聞,或者就某個關鍵詞進行演講,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掌握了演講稿的文體特征,而且也使他們對所積累的素材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訓練了思辨能力。
例如,學生確定了“責任擔當”的演講主題,在演講時不但例舉了因抗擊新冠肺炎而殉職的黃文軍醫(yī)生的感人事跡和“最美快遞員”汪勇和他組織起來的志愿者團隊,急前線醫(yī)護人員之所急,不畏艱險、挺身而出,自發(fā)行動、深入一線,幫助醫(yī)護人員解難題、化煩憂的先進事跡,還犀利地批判了國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中國的污名化。這種對素材的運用,使學生對積累的素材記憶深刻。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雖然演講對運用素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結果,這需要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一開始學生可能會出現不會演講和不會確定演講主題等問題,教師要先給學生一個演講的范例,讓學生逐步學會自己進行演講,同時演講后通過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激勵,又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進一步積累素材,提高自己的思辨評論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掌握如何積累和運用素材,激發(fā)學生對作文素材積累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愿積累、會積累、愛積累,作文素材積累才能變得有效。
[作者通聯:安徽銅陵市教育和體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
日前,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草案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在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不得對未成年人有性別、身體狀況等歧視,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家庭教育法草案給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者敲響警鐘,對“打是親罵是愛”的錯誤觀念進行糾正:家庭教育,不是關起門來一家一戶的“私事”,而是被納入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和法治化管理軌道的“國事”?!耙患胰?,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家庭是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辦好家庭教育不僅事關孩子的健康成長,更事關公共福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養(yǎng)育了孩子,自然就能成為好家長嗎?并非如此。不論是“不寫作業(yè)母慈子孝,一寫作業(yè)雞飛狗跳”的抱怨,還是將毆打虐待孩子作為教育手段,都暴露出“施教者”教育能力的缺失。
家庭暴力作為一種懲戒手段,簡單、粗暴。面對犯了錯誤的孩子,應用言傳身教、循循善誘等科學方式教育,不能抬手就打。然而,家庭暴力對孩子身心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亟須叫停。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暴力”也應包括“冷暴力”,對孩子采取恐嚇、呵斥、諷刺、冷漠等方式,也會傷害孩子的幼小心靈。其實,世界上最疼愛孩子的,莫過于父母。所謂“打在兒身,疼在娘心”,除了極個別的情況,如果能有更有效的方式把孩子教育好,家長一定舍不得動手。反之,在家長不掌握科學教育理念、不具備科學教育能力,甚至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緒的情況下,讓他們采取合理的手段教育孩子,很難。
(張爍,《人民日報》,2021-01-3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