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根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主。略讀課文的教學,恰恰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習興趣的一個媒介
【關鍵詞】引語;針對性;興趣;應用
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而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教學就是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服務的。統(tǒng)編版的語文課本包括精讀、略讀。精讀課文是學習方法,略讀課文是復習方法。在學生掌握閱讀知識的過程中,略讀課文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擔任了訓練、鞏固閱讀知識的角色。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中的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明確課前引語的作用,找到文章的主問題
略讀課文所用的閱讀方法,一般和前一篇的精讀課文基本相同,因此,在課堂上,可以以一個主問題進行引領,讓學生自主運用學過的方法去學習。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對引語進行分析,總結出本課的學習要求和方法。再從引語的問題中提煉出本課的主問題,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如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的課文——《我的“長生果”》,前面的引語是這樣寫的: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說說作者讀過哪些類型的書,從童年讀書、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這段閱讀提示不僅清晰地寫出了本課的學習要求,而且講解了學習的方法。于是,在讓學生讀完引語后,我要求他們畫出本課的學習方法和重點。再經過小小的討論,我定出了這節(jié)課閱讀的主問題:默讀課文,標出文章一共寫了作者童年讀書的幾件事,在旁邊批注自己的感受。然后讓學生對文章進行細致的默讀批畫,這其實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改變了教師在課堂上不停地講解,學生只能被動傾聽的課堂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引語,總結文章的學習要求和方法,找到文章的主線,確定好主問題以及教學的順序,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
一直以來,讓老師在教學中感到困惑的是略讀課文一般文章長課時短。如果要面面俱到,那短短的一課時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進行略讀課文教學前,教師應深入地了解這堂課在單元中所擔任的任務,教學時要有側重點,學會取舍,能夠引導學生對重點段落進行研讀,做到“簡”中有“細”,讓略讀真正起到訓練的作用。
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是一篇中篇小說。四年級的孩子第一次接觸這么長的略讀課文,閱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進行默讀,總結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后出示主問題:你覺得雨來是個什么樣的孩子?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這個主問題可以很好地將文章的重點段落凸顯出來,學生就可以對這些句段進行研讀,感受雨來的聰明機智。
三、課堂形式多樣,激發(fā)學習興趣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周一貫說過這樣一句話:“言有盡而意未盡”往往是一篇好課文審美價值的體現(xiàn)。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們總是以自己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和審美情趣豐富著課文的意蘊,這是閱讀的再造活動。課堂上學生的閱讀不應該固定在一種形式上,可以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學生的生活背景等,確立適合的教學方式,將知識從課堂拓展到課外,從書本延伸到生活。
如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梁曉聲講述自己少年時代因渴望買到一本書而伸手問貧困的母親要錢的故事。作者通過對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讓讀者深深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與崇高。這篇課文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對話,通過對話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且內容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表演自己印象最深的情節(jié),要求表演過程中要加上動作、神態(tài),務必還原課文的情節(jié),把觀看的人帶入課文中去。學生的興趣很高,每個小組都積極投入到表演中。在學生表演過程中,其他學生可以進行指導,學生的指導都是以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描寫為依據(jù),無形中加深了他們對作者寫作手法的印象。其中有一位同學演得特別入情入境,表演完后,我當堂問他:“你為什么能把媽媽的表情演得那么到位?”他告訴我,他的媽媽是一名建筑工,每天早出晚歸,他看見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副疲憊的樣子,所以讀課文時,媽媽的表情就出現(xiàn)在他眼前。他的話讓班級其他孩子深受感動。趁此機會,我布置了“回家為媽媽做一件事”的小任務,學生完成得都特別好。
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一篇略讀課文都有其獨特之處,教師如果能抓住它們的精髓所在,在課堂上敢于放手,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我相信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厚。
四、讀寫結合,提高寫作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這句話精確地指出了略讀課文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略讀課文的內容,更要讓學生學會運用作者的寫作手法,將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寫、評、議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在講授五年級上冊的《松鼠》這篇課文時,課堂上只用了20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把文章分析了一遍,并把這一課同“習作例文”《鯨》進行了對比,找出作者寫作上的異同點。接著出示了一個小練筆:請你仿照《鯨》或者《松鼠》的寫作方法,寫一篇小短文,介紹一個小動物。接著學生開始寫作。經過10分鐘的時間,班里的大部分學生完成了,我開始引導學生進行點評展示。這樣將課堂總結的方法立刻進行應用,可以很好地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對這種寫作手法有了更深的體會。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需要細細研讀的課程,而略讀課文則是這門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僅側重于精讀課文,忽略略讀課文,而是要將略讀課文作為精讀課文的延續(xù),作為學生訓練的重點,以自主、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閱讀的目光,引導學生寫作的靈感,讓略讀課文成為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又一塊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