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亮,劉立珍,陳 麗,雷金美,劉 樣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湖南 株洲 412012)
2020年1月20日國務院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1]。隨后,國家健康委員會發(fā)布《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指南》,倡導公眾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減少聚會、聚餐等群體性活動,出門戴口罩等[2]。教育部發(fā)布《教育部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停課不停學”成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大中小學的主要防控措施[3]。這一系列防疫措施勢必影響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一直以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是公共衛(wèi)生領域關注的焦點,生活方式影響健康,而保持健康是當前抗疫的目標。本研究旨在對大學生防疫期間健康生活方式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不良健康行為、生活方式以及影響因素,為倡導大學生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于2020年3月對湖南省某醫(yī)學院校學生進行調查,先按系部、年級進行分層,再以班級為單位,在4個系部的大一至大三各年級中分別抽取2個教學班,以班內全體學生為調查對象。共抽取24個班的1 182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 155份,有效回收率為97.7%。其中護理系學生343人(29.7%),康復保健系學生283人(24.5%),藥學系學生279人(24.2%),臨床醫(yī)學系學生250人(21.6%);大一學生397人(34.4%),大二學生395人(34.2%),大三學生363人(31.4%);男生181人(15.7%),女生974人(84.3%)。
1.2.1 調查工具(1)一般資料問卷:根據(jù)研究目的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級、出生地、是否為獨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等。(2)健康生活方式量表:采用王冬[4]編制的量表進行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評估,主要包括運動鍛煉行為、規(guī)律生活行為、飲食營養(yǎng)行為、健康危害行為、健康責任行為、人際支持行為、壓力管理行為、生命欣賞行為8個維度38個條目,涉及外顯和內隱兩方面的生活方式。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應度,可以作為測量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工具。
1.2.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星平臺在線填寫。取得調查對象同意后,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通過登錄網(wǎng)站或掃描二維碼等作答。如答題出現(xiàn)漏填現(xiàn)象,系統(tǒng)會進行提示,填寫所有信息后才能提交問卷。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問卷星收集數(shù)據(jù)后,及時關閉填寫通道,通過網(wǎng)站直接下載原始數(shù)據(jù),所有數(shù)據(jù)導入SPSS 20.0軟件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兩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等。檢驗標準α=0.05。
1 155 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總分為(137.43±17.39)分,從各維度得分率排序運動鍛煉行為維度最低,為38.85%,健康責任行為維度最高,為84.83%(見表1)。
表1 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情況
4個系部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得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3),藥學系學生得分最低;男生與女生得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206);不同年級學生得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01),大一學生得分高于大二、大三學生,大二、大三學生得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來自城鎮(zhèn)與農(nóng)村的學生得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930);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得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76);父母學歷是小學及以下的學生得分低于其他組學生;家庭月收入≥15 000元的學生得分高于其他組學生(P=0.000);離異家庭學生得分低于其他組學生(P=0.000);父母婚姻狀況中,父母在婚的學生得分明顯高于父母離異的學生(P=0.004,見表2)。
表2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得分比較
本研究顯示,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醫(yī)學院校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總分為(137.43±17.39)分,與以往同一量表所測數(shù)據(jù)比較無提高[4-6],仍處于中等水平且得分較低。例如,王冬[4]所測得分為(139.84±17.07)分,徐難等[5]所測得分為(139.55±16.66)分,張霞等[6]所測得分為(140.98±22.13)分。在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的8個維度中,得分最高的3個依次為健康責任行為、人際支持行為、生命欣賞行為。這與王冬[4]、孫玉云[7]等的研究結果一致,體現(xiàn)了大學生積極的一面。得分最低的維度是運動鍛煉行為,與以往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4-10],說明大學生運動鍛煉缺乏問題一直存在,疫情防控期間運動鍛煉更是受到影響。因此,指導大學生進行居家運動鍛煉非常有必要。男生運動鍛煉行為維度得分高于女生,差異有顯著性(P=0.000),這與以往研究結論一致[4-6,11-12]。因此,防疫期間應注重提高女生的運動積極性。另外,大學生健康危害行為、規(guī)律生活行為維度得分較低,這與王冬[4]、徐難[5]、張霞[6]等的研究結果不一致,特別是規(guī)律生活行為,非防疫期間大學生得分相比更高。調查顯示,防疫期間50.4%的學生沒有每天吃早餐,44.8%的學生沒有每天三餐固定時間,67.3%的學生沒有每天規(guī)律作息,41.3%的學生沒有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這可能與調查對象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時期有關。以往調查的是在校正常學習的學生,本研究調查的是防疫期間居家上網(wǎng)課的學生,學生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變化。由此可見,防疫期間大學生普遍存在運動鍛煉不足、生活不規(guī)律等問題。但也有改善的一面,防疫期間大學生飲食營養(yǎng)行為與以往比較排名更好[5-6](徐難[5]、張霞[6]等的研究中排名第7,本研究中排名第5),也與國外研究結果[8-9,11]不一致。這可能與疫情期間國家健康宣教力度加大,大學生健康飲食相關素養(yǎng)有所提高有關,也可能是因為與家人生活在一起,有家人的照顧。
研究顯示,不同系部、年級、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父母婚姻狀況的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調查中藥學系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低于其他系部學生,這可能與護理系、康復保健系、臨床醫(yī)學系學生學習了更多的臨床醫(yī)學與健康促進相關課程有關,有研究認為[4]學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的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得分優(yōu)于未學過的大學生。大二、大三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得分低于大一學生,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4-6,9,13],可能與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就業(yè)壓力較大有關。另外,大學生生活方式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響,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的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得分明顯低于其他組,這與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4,14-16]。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可能使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經(jīng)濟狀況、家庭生活方式等趨于正向,從而使子女的生活方式更趨于健康。家庭月收入≥15 000元組的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得分高于其他組,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4,14],表明家庭經(jīng)濟狀況越好,生活方式越健康,這可能是家庭經(jīng)濟狀況與父母的學歷有關,兩者具有協(xié)同作用。離異家庭的學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得分低于在婚家庭學生,與王冬的研究結果一致[4],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學生更有可能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冠肺炎防疫期間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處于中等水平,在8個維度中,運動鍛煉行為維度得分最低,規(guī)律生活行為維度得分相比其他研究較低,但飲食營養(yǎng)行為維度得分相比提高。因此,應根據(jù)防疫期間大學生生活方式的特點,綜合多方力量給予干預以維護其健康。同時,還應特別關注特殊人群,如大二和大三、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父母離異的學生。另外,生活方式具有聚集性,防疫期間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家人的健康生活方式[17],因此,促進大學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不僅能維護其自身健康,也有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廣。大學生特別是醫(yī)學院校大學生不僅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同時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