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p>
這里的道,是人生正路,或人生指南、道德原則。對于指導原則,必須時時刻刻遵循、遵守。如果言行與原則分離,原則成了好看好聽卻不能落實的空洞圖畫和口號,那它還有什么意義呢?
接下來的兩句話,今人理解不一。有人認為“其”是自稱代詞,說君子對自己沒見過的物與事要警惕謹慎,對自己沒聽過的物與事要擔心害怕。也有人認為“其”是他稱代詞,說君子在別人見不到時也要警惕,謹慎小心,在別人聽不到時也要擔心,有所恐懼。從整段文字內容來看,后者的理解更加合理。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無主句。莫,意思是“沒有什么不是,同現。兩個短句說:沒有什么事不是從隱秘到公開,從細微到明顯。進一步說則是,隱秘之事不可能永久隱秘,早晚會眾人皆知;細微之事不可能永久細微,早晚會發(fā)酵放大。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要特別小心謹慎。
本文以為,子思寫這段話是有目的的,意在說明只有時刻走在人生正路上,不離“道”,才能學習中庸,學習中庸才有意義。換言之不在正道上的人不能學習中庸,學也學不到。中庸是至德,最高的德。德者,得也。在人生實踐中全面徹底覺悟,即為至德。至德再體現于人生實踐,必是中庸。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