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仲,方香香,蔡丁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肺癌是當今世界主要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全世界每年以5%的發(fā)病速度遞增,許多患者被診斷后已經(jīng)處于肺癌晚期階段,錯過了手術治療的機會,化學治療成為其主要的治療手段,也是腫瘤規(guī)范化治療的要求?;熕幬镌谟行е委熂膊〉耐瑫r,也給患者的正常組織器官造成了損害,不僅會引起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疲憊、乏力等不良反應,還會導致患者產(chǎn)生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癌因性疲乏是由于腫瘤及其治療相關因素導致患者產(chǎn)生的主觀性、持續(xù)性的勞累和疲倦體驗,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發(fā)生率高達60%。肺癌化療患者常因疾病本身和藥物治療導致出現(xiàn)疼痛、疲乏等癌因性疲乏癥狀,生活質(zhì)量受到嚴重影響。當前,癌因性疲乏、生活質(zhì)量低下仍是肺癌化療患者面臨的主要問題?;诩彝サ亩鄬W科康復護理是基于以家庭為中心的理念,融入多學科康復護理內(nèi)容的護理模式。20世紀70年代,美國醫(yī)學界提出“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的理念,認為家庭體現(xiàn)的是一種文化,家庭成員是患者最有力的支持來源,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影響治療效果。20世紀90年代,多學科康復護理被引入醫(yī)學領域,其通過整合多種資源,優(yōu)化疾病治療和護理方式,提高家庭的護理能力,促進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本研究探討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模式對居家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狀況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68例肺癌化療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18周歲且<80周歲;②符合肺癌的診斷標準,并接受化療;③存在癌因性疲乏的癥狀,卡氏功能狀態(tài)(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60分;④預計生存期>3個月。排除標準:①伴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腦血管疾??;②伴有嚴重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統(tǒng)疾?。虎鄞嬖谡Z言障礙,影響交流和溝通;④伴有其他惡性腫瘤。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68例肺癌化療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84例。為避免組間干擾,研究組患者入住一病區(qū),對照組患者入住二病區(qū)。研究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6.25±4.39)歲,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8.05±4.80)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基線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特征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于入院時向化療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具體內(nèi)容:①化療方法、化療作用機制、化療益處、化療方案說明、治療周期、治療時間、治療費用等。②培美曲塞、紫杉醇、鉑類等化療藥物可能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如中性粒細胞下降、白細胞下降等血液系統(tǒng)癥狀,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乏力、疲倦感以及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③進行飲食護理,化療期間,以高熱量、高蛋白質(zhì)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zhì)的食物為主,補充體內(nèi)熱量和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耗;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④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鼓勵患者進行適宜的呼吸訓練和運動訓練,如有氧操、太極拳或散步等,每天20~30 min。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①成立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課題組,小組成員包括腫瘤科醫(yī)師、呼吸科醫(yī)師、血液科醫(yī)師、消化科醫(yī)師、腫瘤科護士長、心理治療師、營養(yǎng)師各1名和護士6名,所有小組成員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工作時間在5年以上。②構建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模式,通過查閱文獻、向?qū)<易稍兒脱杏?,以及邀請具有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積極參與的患者和家屬進行小組討論,經(jīng)過兩輪討論,最終形成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模式方案,包括健康教育、肺功能鍛煉、營養(yǎng)指導等。③建立并完善患者檔案,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健康需求、解決方法、自我評價等,了解每例患者化療后的健康需求,并制訂以家庭支持為主的個性化護理方案。對患者和主要陪護家屬進行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內(nèi)容的培訓,除了常規(guī)的化療相關健康教育外,重點講解家庭支持在化療過程中的作用及方法,如家庭成員對患者的心理支持、飲食督導等。對患者于入院化療前和出院時進行兩次培訓,每次培訓的時間約為40 min。④出院后,由責任護士以電話或復診的方式進行隨訪,分別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對治療的主觀感受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心理狀況,家庭支持的實施情況,及時回復和解決患者或家屬提出的問題,并給予合理指導。隨訪持續(xù)3個月,每周1次,每次10~20 min。
采用Piper疲乏量表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的疲乏程度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22個條目)和5個開放式問題。4個維度包括行為疲乏(6個條目)、情感疲乏(5個條目)、感覺疲乏(5個條目)和認知疲乏(6個條目)。每個條目的評分范圍為0~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疲乏程度越嚴重。該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 0.912,各維度的 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 0.892~0.907。采用中文版36條目簡明健康狀況調(diào)查問卷(the 36-items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價,該問卷包括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活力、精神健康和總體健康7個維度,共36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各維度得分轉換為百分制得分,評分越低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低,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7,分半信度系數(shù)為0.86,重測信度系數(shù)為0.92,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干預前,兩組患者Piper疲乏量表中行為疲乏、情感疲乏、感覺疲乏、認知疲乏維度的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上述維度的評分及總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患者上述維度的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404、2.255、2.319、2.547、3.026,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Piper疲乏量表評分的比較(±s)
干預前,兩組患者SF-36中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活力、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維度的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上述維度的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患者上述維度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667、5.509、12.362、4.738、8.710、3.939、4.362,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的比較(±s)
肺癌化療患者在化療過程中,腫瘤本身及抗腫瘤治療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引起患者產(chǎn)生生理、情感和認知方面的持續(xù)性主觀疲勞感和精神衰竭感,即癌因性疲乏癥狀。降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是肺癌化療患者治療和護理的目標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過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Piper疲乏量表中行為疲乏、情感疲乏、感覺疲乏、認知疲乏維度的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肺癌化療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癥狀,這與葉子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在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模式的干預中,家庭成員通過與患者溝通,疏導其心理問題,并在治療和飲食等方面進行督導,給予精神支持,提高了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情感疲乏的降低可能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力,降低了患者對疲乏等癥狀的敏感性。多學科康復指導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呼吸訓練、運動鍛煉等。患者通過適宜的鍛煉調(diào)整身心,激發(fā)機體潛能,增強抵抗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家庭情感支持和多學科護理能夠有效緩解肺癌化療患者的緊張情緒,減輕患者對疲乏的感知,從而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
生活質(zhì)量主要指生理狀態(tài)、情感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綜合狀態(tài),反映患者對現(xiàn)有生活的滿意程度。由于受腫瘤本身導致的癌性疼痛、疲乏等各種癥狀,以及化療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脫發(fā)、感染等不良反應的影響,肺癌化療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降低。家庭支持護理和多學科康復模式已在其他腫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中得到較好的應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采用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后,生活質(zhì)量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肺癌化療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魏章英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肺癌化療患者實施多學科團隊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得到明顯提高。本研究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模式,通過對患者家屬進行肺癌化療護理知識的傳播,提高了患者家屬對疾病的認知,促進了患者家屬與患者的溝通,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信心和護理能力;通過家庭情感支持,在醫(yī)護人員和家庭成員的共同護理下,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信心得到提高。本研究中,在居家治療的過程中,肺癌化療患者能夠及時與家屬或醫(yī)護人員講述自身疾病狀態(tài),提高了對疾病的認知和積極應對能力。因此,良好的家庭關系有利于減輕癌因性疲乏癥狀和抗腫瘤化療藥物引發(fā)的不良反應等,增強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交往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基于家庭的多學科康復護理模式以居家護理為核心,與多學科康復護理工作相結合,使多學科康復護理得到有效實施?;诩彝サ亩鄬W科康復護理模式能有效減輕肺癌化療患者的疲乏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本研究的樣本選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仍需擴大研究范圍,深入探討該模式的應用效果,為提高肺癌化療患者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zhì)量提供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