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亞林,岳愷,李明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腫瘤內科三病區(qū),河南 南陽 4730000
乳腺癌發(fā)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乳腺癌細胞間連接松散容易脫落,易隨血液或淋巴液轉移,嚴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新輔助化療可縮小腫瘤大小、殺滅不可見轉移腫瘤細胞、直接反映患者化療敏感性,從而提高手術率及清除率、改善預后,已成為浸潤性乳腺癌的常規(guī)療法。因此,預測新輔助化療療效對治療方案選擇、提高生存率臨床意義重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短轉錄誘導物連接因子1(factor that binds to the inducer of short transcript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F(xiàn)BI-1)具有原癌基因活性,為腫瘤相關基因轉錄抑制因子,已被證實參與肺癌、結腸癌、乳腺癌、肝癌等多種腫瘤增殖分化、轉移及血管生成。臨床對FBI-1表達研究多集中于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細胞作用機制及增殖/凋亡的影響等,但對其與浸潤性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關系的報道少見?;诖耍狙芯繖z測了FBI-1在70例行新輔助化療的浸潤性乳腺癌患者治療前腫瘤組織中的表達水平,探討其對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預測價值。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經空芯針穿刺活檢(core needle biopsy,CNB)確診為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的病歷資料。納入標準:①術前經CNB檢查確診為浸潤性乳腺癌;②接受新輔助化療,且均以紫杉醇類+蒽環(huán)類為化療方案,新輔助化療后行手術治療;③術前功能狀態(tài)(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70分;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有放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史;②伴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或腫瘤細胞發(fā)生遠處轉移。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70例浸潤性乳腺癌患者,收集其乳腺癌組織標本。
①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如年齡、腫瘤直徑、臨床分期、組織學分級、病理類型、淋巴結轉移、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Ki-67等情況。②免疫組織化學染色:FBI-1抗體購自Abcam公司,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多聚甲醛固定腫瘤組織,石蠟包埋切為4 μm切片,采用SP法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組織FBI-1表達情況。
①以影像學檢查(磁共振成像、超聲)結果依據(jù)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評價新輔助化療臨床療效:以可見目標病灶完全消失,無新病灶出現(xiàn)為臨床完全緩解(cCR);以基線目標病灶直徑總和較治療前縮小≥30%,無新病灶出現(xiàn)為臨床部分緩解(cPR);以基線目標病灶直徑總和較治療前縮?。?0%或增加<20%,無新病灶出現(xiàn)為臨床穩(wěn)定(cSD);以基線目標病灶直徑總和較治療前增加≥20%或有新病灶出現(xiàn)為臨床進展(cPD)。以cCR+cPR為臨床療效顯著,cSD+cPD為臨床療效非顯著。②采用MP分級系統(tǒng)對化療后腫瘤組織標本進行新輔助化療病理學療效評價:以浸潤腫瘤組織數(shù)量不變?yōu)镸P1,以浸潤腫瘤組織數(shù)量較治療前減少<30%為MP2,以浸潤腫瘤組織數(shù)量較治療前減少30%~90%為MP3,以浸潤腫瘤組織數(shù)量較治療前減少>90%為MP4,以切片未見浸潤性腫瘤細胞(允許導管內腫瘤成分殘存)為MP5。以MP4+MP5為病理學療效顯著,以MP1+MP2+MP3為病理學療效非顯著。
FBI-1細胞核染色呈棕黃色顆粒,以細胞染色呈棕黃色/棕褐色且強度高于背景為陽性細胞。雙人雙盲于200倍鏡下隨機觀察切片的10個視野判讀并記錄陽性細胞、總細胞數(shù),陽性細胞百分比取各視野下陽性細胞數(shù)與總細胞數(shù)比值的平均值。以陽性細胞百分比<10%為陰性(-),以陽性細胞百分比10%~24%為弱陽性(+),以陽性細胞百分比25%~49%為陽性(2+),以陽性細胞百分比≥50%為強陽性(3+)。以陽性(2+)和強陽性(3+)為高表達,以陰性(-)和弱陽性(+)為低表達。
新輔助化療前,70例浸潤性乳腺癌患者中,49例(70.00%)為FBI-1高表達,21例(30.00%)為FBI-1低表達;新輔助化療后,有31例患者FBI-1表達由高轉低,最終18例(25.71%)患者為FBI-1高表達,52例(74.29%)為FBI-1低表達,F(xiàn)BI-1高表達患者明顯減少(P<0.01)。治療后,臨床療效:13例cCR,32例 cPR,17例 cSD,8例 cPD,共 45例(64.29%)臨床療效顯著;病理學療效:4例MP1,8例MP2,15例MP3,31例MP4,12例MP5,共43例(61.43%)病理學療效顯著。
不同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及PR、Ki-67、FBI-1表達情況的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5.240、12.106、5.588、5.528、6.000,P<0.05);不同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及PR、Ki-67、FBI-1表達情況的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病理學療效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10.767、8.923、4.110、11.538、7.468,P<0.05);不同年齡、腫瘤直徑及ER表達情況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病理學療效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療效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70)
臨床分期為Ⅲ期、淋巴結轉移2~3個的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腫瘤組織中FBI-1高表達率分別明顯高于臨床分期為Ⅱ期、淋巴結轉移0~1個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不同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的浸潤性乳腺癌患者FBI-1表達情況的比較(n=70)
以新輔助化療后臨床療效/病理學療效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如臨床分期(Ⅱ期=0,Ⅲ期=1)、淋巴結轉移(0~1個=0,2~3個=1)、PR(陰性=0,陽性=1)、Ki-67(<25%=0,≥25%=1)、FBI-1(高表達=0,低表達=1)為自變量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F(xiàn)BI-1及Ki-67均是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臨床療效/病理學療效的獨立預測因子(P<0.05)。(表3、表4)
表3 浸潤性乳腺癌臨床療效影響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表4 浸潤性乳腺癌病理學療效影響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乳腺癌早期癥狀較輕、不典型,患者確診時常處于中晚期,發(fā)展為浸潤性乳腺癌,此時腫瘤體積較大、邊界模糊、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較高,降低手術可行性,且術后易復發(fā)、轉移。新輔助治療可縮小腫瘤體積,降低腫瘤分期,利于腫瘤完全切除,行保乳治療。但因個體差異,部分患者對化療不敏感,行新輔助化療則可能延誤病情,因此,尋找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有效預測指標以評估療效,對患者及時調整后續(xù)治療方案、改善預后臨床意義重大。
FBI-1屬POK蛋白,作為原癌基因轉錄抑制因子位于各原癌基因、腫瘤抑制基因上游,調控多種腫瘤細胞增殖分化、轉移等生物學行為,被稱為腫瘤總開關。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乳腺癌腫瘤組織中FBI-1高表達與臨床分期、病理分級、淋巴結轉移等呈正相關;FBI-1高表達會下調可變讀框基因(alterative reading frame,ARF),通過鼠雙微基因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途徑導致p53失活;FBI-1也可促進survivin表達加速乳腺癌進展;下調FBI-1表達可增強p35 mRNA與p21 mRNA表達,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號通路從而阻滯乳腺癌MCF-7細胞增殖并促進凋亡,提示FBI-1與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可能作為乳腺癌治療的潛在靶點,其表達水平可能預測治療效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浸潤性乳腺癌臨床療效與病理學療效均與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PR、Ki-67、FBI-1表達有關,且新輔助治療后,F(xiàn)BI-1高表達患者明顯減少(70.00% vs 25.71%,P<0.01),提示新輔助化療可有效下調FBI-1表達,且以上指標均可能有療效預測價值,與毛岸云等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將FBI-1表達情況與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臨床分期為Ⅲ期、淋巴結轉移2~3個的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腫瘤組織中FBI-1高表達率分別明顯高于臨床分期為Ⅱ期、淋巴結轉移0~1個的患者,與Kannan等研究結果一致。與FBI-1高表達相比,F(xiàn)BI-1低表達時臨床療效顯著率、病理學療效顯著率均更高,提示FBI-1表達水平與新輔助化療療效密切相關,F(xiàn)BI-1高表達者可能對化療藥物不敏感,降低了新輔助化療療效,需要聯(lián)合其他治療手段增強新輔助治療療效。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F(xiàn)BI-1是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臨床療效/病理學療效的獨立預測因子,表明FBI-1表達情況對評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具有重要預測價值。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Ki-67也是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獨立預測因子,這與劉杰娜等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療效與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以及PR、FBI-1、Ki-67表達情況有關,其中FBI-1為臨床療效/病理學療效的獨立預測因子,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