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淀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廣西 來賓 546100)
壯錦壯文稱為 mbaw laiz fax,意為天紋之頁,起源于宋朝,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壯錦一般使用棉線或者絲線編織而成,色彩絢麗、構圖嚴謹、圖案自然生動、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熱情、活躍、勇敢的民族性格,以及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壯錦是壯族的文化象征之一,壯錦圖案作為壯錦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直觀地展示了壯族的審美文化和圖騰崇拜[1]。
壯錦的圖案具有獨特的壯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壯錦長期以來保持著傳統(tǒng)的民間織造工藝,集中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2]。壯錦早期的圖案以方格為主,歷經(jīng)千年的發(fā)展,壯族人民在創(chuàng)作壯錦圖案時,取材范圍越來越廣泛,圖案的形式越來越豐富。至今,壯錦的圖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種類的紋樣,一是以幾何圖案為主的連續(xù)紋樣,有萬壽紋、福田紋、萬字菊紋、回字紋等;二是以自然花卉為主題的復合紋樣,有鳳穿牡丹、蝶戀花等;三是以吉祥瑞獸為主題的紋樣,有蟒龍紋、雙龍戲珠、鯉魚躍龍門、獅子滾球等。近當代出現(xiàn)了許多富有民族風格的新圖案,表現(xiàn)的主題有民族團結、壯鄉(xiāng)山水、糧食豐收、歌頌祖國等。
壯錦在漫長的發(fā)展和演變中,產(chǎn)生了豐富多彩的圖案,真實地反映了壯族人民積極向上的民族性格,同時對研究壯族先民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民族風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桂美版小學六年級美術上冊第八課《壯錦圖案》,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教學目標:了解壯錦圖案的藝術特點及其蘊含的民族文化,感受壯錦圖案的紋樣之美;學會壯錦的圖案設計原理以及繪制方法。并能將圖案的設計運用到日常生活的美化裝飾之中。通過設計繪制壯錦圖案,讓學生懂得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以此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懷。
教學重點:欣賞壯錦圖案,了解壯錦圖案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風格特點,學會設計壯錦圖案。教學難點:如何利用不同的繪畫制作材料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具有壯錦風格韻味的圖案。
教學準備:教具:PPT 演示文稿、繡有壯錦圖案的坐墊、吉祥物、掛袋等實物。學具:鉛筆、橡皮、幾何紙(白紙)、彩色筆等著色工具。
教學過程:
(1)講述壯錦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導入新課《壯錦圖案》。相傳宋代有一名叫達尼妹的壯族姑娘,無意中看到蜘蛛網(wǎng)上的露珠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異彩,從中得到啟示,便用五光十色的絲線為緯,原色細紗為經(jīng),通過精心紡織,創(chuàng)造了色彩瑰麗的壯錦。
(2)欣賞壯錦圖片、視頻資料,初步了解壯錦。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并介紹自己收集的壯錦圖案資料,同時講述壯錦的歷史發(fā)展、種類、用途,并引導學生從壯錦的造型特點、色彩運用、紋樣構成元素等多角度進行欣賞、討論與分析,使學生進入審美的情境中,引發(fā)其對壯錦圖案學習與探索的愿望。
(3)知識講授。講授壯錦圖案的構成樣式,并配以圖案分析進行,以此增強教學的形象直觀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壯錦圖案的構成形式有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多種幾何紋結合穿插構成的復合幾何圖案等多種樣式。教師深入淺出地講述組織原理和設計方法,可簡要講授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的構成形式,使學生能盡快掌握其設計原理與設計方法,為設計制作打下基礎。
(4)學生小組討論對壯錦圖案的不同認識。
(5)教師示范、同時講解壯錦圖案的繪制過程。首先展示自己設計裝飾的小物品,引起學生的探究心理,再結合課前繪制的圖案繪制步驟圖進行講解,形象直觀,可提高教學效率,也使學生易于理解掌握。
(6)學生作業(yè):臨摹一幅壯錦圖案。學生用幾何紙或圖畫紙(圖畫紙需畫上幾何紙一樣的小格子),選擇本課中一幅壯錦圖案認真臨摹。臨摹步驟:a.用鉛筆在幾何紙上(或畫上小格子的圖畫紙)定出圖案的基本形。b.在定好的基本形上填色。c.調(diào)整,完成。
(7)教師指導,師生互動。
(8)學生作品展示,學生互評,教師課堂小結。
(9)課后拓展:根據(jù)自己的喜歡設計一幅有壯錦風格韻味的圖案,用以裝飾自己的房間。
《課標(2011 年版)》)按照美術活動的不同形式將小學美術教學分為四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這四個學習領域在教學目標、課程內(nèi)容上各有偏重,但在基本特性上又有交叉,是互相聯(lián)系、各有側(cè)重的四個學習領域。其中“造型·表現(xiàn)”學習領域是涵蓋面最廣、最為基礎的學習領域。它包含了基礎的美術術語、美術造型規(guī)律、美術造型元素、材料的認知等知識,這些知識是“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都需要使用到的。例如,在“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要用到最基本的造型知識;在“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要用到美術造型規(guī)律的知識、對美術材料的認知等;在“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會受到學生掌握的造型元素、設計理念、審美素養(yǎng)的影響?!霸煨汀け憩F(xiàn)”學習領域中主要采用實踐操作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到美術造型規(guī)律、美術造型元素、材料的認知等知識,“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對設計的思想、理念、構成元素的認知和動手制作的手工鍛煉,都會讓學生逐漸形成對美術的基本認知,而這些基本認知是支撐起“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對經(jīng)典繪畫、雕塑作品、建筑、平面設計等賞析的基本知識構架,只有擁有了這個構架,才能更好地進行“欣賞·評述”。同樣,通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對經(jīng)典繪畫、雕塑作品、經(jīng)典建筑、平面設計的欣賞和分析,學生會逐漸豐富之前形成的美術認知構架,從而形成系統(tǒng)化的美術認知和個人的審美傾向,最終形成學生的審美素質(zhì)。在這些知識轉(zhuǎn)化為學生內(nèi)在的審美素質(zhì)的時候,又通過“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表現(xiàn)出來。因此,這四個學習領域是小學美術課程中各占一隅的四員大將,雖各有偏重,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卻能夠相輔相成、互為基礎、互為依托、互相豐富,是一個四方桌缺一不可的四個桌角[3]。
桂美版小學六年級美術上冊第八課《壯錦圖案》屬于新課標中的“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該領域中對壯錦的欣賞、分析,支撐著“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對壯錦的功能的分析及對其功能與造型如何配合的分析與鑒賞,加深了學生對壯錦的理解和剖析。學生進行壯錦的設計并達到應用的過程中,運用了學生在“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獲得的審美取向及對經(jīng)典設計作品中造型、功能等元素的借鑒。
由此可將《壯錦圖案》這一課進行拓展性學習,分別從“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方向進行重點學習。首先“造型·表現(xiàn)”領域側(cè)重對壯錦圖案造型規(guī)律、美術造型元素、材料的學習引發(fā)學習的興趣,通過對壯錦圖案造型的臨摹,加強對壯錦圖案的造型、色彩的搭配以及工藝技巧的風格表現(xiàn)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對壯錦圖案元素的認識?!霸O計·應用”領域側(cè)重對壯錦圖案設計的思想、理念、構成元素的認知和動手設計進行鍛煉,大膽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壯錦圖案;“欣賞·評述”領域側(cè)重對經(jīng)典壯錦圖案進行欣賞和分析,豐富對壯錦圖案的認知,引導學生欣賞、分析、觀察、捕捉壯錦圖案的藝術美,學會欣賞評述壯錦的藝術特征,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綜合·探索”領域在以上三個領域的教學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造探索新時代壯錦圖案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同時其他涉及圖案、少數(shù)民族藝術、民間藝術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可以滲透進壯錦圖案的相關元素進行比較學習,從而加深學生對壯錦圖案藝術的認識。
壯錦是壯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之一,對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工藝的進步,壯錦生存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壯錦的生存現(xiàn)狀不容樂觀,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危機、生存危機,急需搶救和保護,更需要創(chuàng)新以便找到適合生存的土壤。壯錦的傳承延續(xù)基本靠父子相傳、師徒相授,同時壯錦面臨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輕人望而卻步,也使得壯錦紡織技藝后繼乏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DNA,它滲透到民族經(jīng)濟、政治、環(huán)境等各方面,滲透到個人、家庭、社會之中,通過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社會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表現(xiàn)出來和傳承下去。壯錦的傳承需要年輕人,壯錦的未來也需要年輕人,所以壯錦走進校園無疑是一條不錯的道路。
課程改革以及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之下,2016 年已經(jīng)進入核心素養(yǎng)時期,尹少淳教授指出,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堂教學,將知識和技能轉(zhuǎn)化為學生的素養(yǎng)和能力[4]。將壯錦圖案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不僅能豐富美術課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校園里四處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學生在這片良好的氛圍里,通過對壯錦傳統(tǒng)圖案的學習,不僅能重新對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有所了解認識,還能通過實踐親身體驗和感受其帶來的魅力[5]。同時通過對壯錦圖案的學習,學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壯錦的藝術美,而且學生在親自動手中感受到壯民族織繡的圖案美、色彩美,為自己是一名壯族人而自豪,為壯錦有著如此輝煌的過去而驕傲,更是在孩子們的心中播種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審美觀點,為日后孩子們能傳播民族文化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