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歡 陳 琳
(三亞學院藝術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
古塔作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類型之一,源自印度的窣堵坡(Stupa),自漢代傳入我國已2000 余年。塔剎建筑與東方文化交融中,受我國道教風水學影響,衍生出風水塔、紀念塔、文昌塔等不同性質的塔類形式。海南地處祖國最南端,由于特殊的地域位置和歷史文化背景,在古塔建造方面將原本玄虛的古塔意識轉變?yōu)樯a實用價值的建筑類型,其內涵到形式漸漸發(fā)生了演變,成為人們寄托理想、祈福避禍及其他功用的象征性建筑符號。
海南古塔眾多,肇始于宋代,據(jù)筆者統(tǒng)計,海南今保存較完整的古塔共有29 座(不含敬字塔)。這些古塔以明清為主,從空間位置分布情況來看,古塔多分布于瓊北地區(qū),以沿海分布為主,中部山區(qū)分布較少,反映了海南古塔的生產實用性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古塔的具體地理位置主要是和村落、山脈、海岸相關,從塔的時空分布(圖1、2)可以窺見海南古塔的多元化功能,獨立于佛教建筑之外,且多與風水、景觀、人文因素有關。
圖1 海南現(xiàn)存古代塔類建筑歷史沿革(徐文成制)
海南古塔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受到中原傳統(tǒng)、審美文化風尚的熏陶與浸染,又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塔造型風格。對其建筑形制、裝飾紋樣研究,有利于深入探尋海南古塔的演變與發(fā)展過程,使古塔建筑及其文化得到保護與傳承,為中國古塔文化添上一筆重彩。
圖2 海南現(xiàn)存古塔類建筑分布(秦鑫杰制)
海南古塔按平面形制分有方形、六邊、八邊形、圓形四種類別,邊數(shù)越多等
級越高,抗風能力越強。我國在唐代主要為方形塔,而宋代之后六邊、八邊形塔較多,標志著我國佛教文化達到頂峰。從海南現(xiàn)存塔剎的平面形制中可以看出,方形平面的古制仍有較多遺存,此外八邊形塔遺存較多。
海南古塔的立面造型主要繼承中原地區(qū)的樣式又加入了地域特征,主要有以下:
圖3 斗柄塔
圖4 迎旺塔
圖5 浩然文峰塔
圖6 儒符石塔
2.2.1 樓閣式塔
樓閣式塔的建筑形式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多層樓閣,樓閣式塔多數(shù)可登臨,且整體外輪廓呈漸收之式,層層疊疊極具美感,成為城市的景觀。海南現(xiàn)存的樓閣式塔并不多見,應與其沿海多臺風有關。最為著名的斗柄塔(圖3),位于海南省文昌鋪前鎮(zhèn),坐落在七星嶺主峰上,背靠瓊州海峽。斗柄塔為八角七層空心樓閣式磚塔,通高20 余米。塔層層收縮遞減,磚道以線磚與梭角子磚疊澀出檐,每層有拱門,塔基圍44.8 米,塔身厚3.55 米。
2.2.2 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是由樓閣式塔演變而來,多為磚石結構。底層尺寸加大升高,以上各層的高度縮小,各層屋檐呈密疊狀,多不可登臨,塔身越往上收縮越急,形成極富彈性的外輪廓。如崖州迎旺塔(圖4),位于三亞市崖州區(qū)西南,坐西向東,為八角形七層密檐式磚塔,高約18.5m。塔首層直徑為4.2 米,每層有砌疊澀出檐,拱門高約1.7 米,寬約0.65 米,均用磚窯燒制的灰磚拌石灰砌筑結構成塔,由下而上逐層變小,至頂時呈尖頂形狀。該塔是海南第一座貶謫所建之塔。
2.2.3 堆砌式塔
此類塔的砌筑方式,類似井干式堆疊狀,呈實心塔,頗有古制。文筆峰塔(圖5)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年),在澄邁縣老城鎮(zhèn)文大村北2 公里。通高11.0 米,為方形石塊干壘結構。塔身為實心,四方形,底層邊長4 米,每層出檐20 厘米,收縮40-30 厘米,層層拔尖,至頂層呈尖頂狀。頂層第九層之上,砌方形石塊收結,代為塔剎。
2.2.4 金剛寶座塔
海南的金剛寶座塔以儒符石塔(圖6)為典型代表,這是海南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佛塔。建于南宋中晚期,位于??谑惺交鹕娇趪业刭|公園旁。塔身5 層,通高11.3 米。座臺實心,塔為四方形,頂部邊長7.6 米,底部邊長8.8 米,上小下大, 略呈梯臺狀高度6.3 米,實心。塔身每層出檐,向上逐層收縮。塔剎為葫蘆形,高0.5 米。
建筑材料而言,海南盛產火山巖,因此現(xiàn)存的古塔主要以磚石為結構(圖2),磚結構塔為砂漿砌筑,砂漿以七比三的粘土與石灰粉(貝殼粉燒制);石結構塔為當?shù)鼗鹕綆r堆砌雕筑,制作工藝要求較高,仿木構裝飾石塔制作更是艱難,故石塔體量普遍較矮小。從外形看,海南塔對于內陸塔而言塔基厚實,塔身不高且裝飾較少,正是因為海南多暴雨臺風,在建設時就考慮其地域性,才使得許多古塔流傳至今。
圖2 海南塔類建筑材料(徐文成制)
2.3.1 磚塔
聚奎塔位于瓊海市嘉積鎮(zhèn)東北郊4 公里處,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 (1605年)。聚奎塔為八角形七層樓閣式塔,沿塔心柱的外壁轉折上可攀登,通高21.5 米,坐西南向東北,磚砌結構。塔身分為七層。首層直徑4.8 米(同塔基相連),首層磚砌出檐0.7 米。向上各層逐漸收縮。各層八方墻面,砌有拱形淺龕框為裝飾塔剎下部為半球形拱頂座基,上為葫蘆形寶項塔剎。
2.3.2 石塔
美榔雙塔位于澄邁縣美永公路的原美亭鄉(xiāng)美榔村東南,建于南宋中晚期(1253年)。美榔雙塔為仿木空筒設廊閣樓式結構,石材為本地火山巖。分為姐塔和妹塔,姐塔為正六邊形,妹塔為正四邊形,均為樓閣式條石結構,姐塔塔座四角均雕有獅子頭像,每面正中設有一方形石龕,妹塔塔身正面一至七層均設有方形石龕,須彌座刻有仰覆蓮,其間刻有各類瑞獸浮雕圖案,四角設頭頂手托的力士像做倚柱。
雖論古塔歷史悠久,建造壯觀。海南不如祖國大陸,但是古塔建造功能理念之創(chuàng)新,則海南可居全國前列。為趨吉避兇和完善風水景觀,在風水地形地勢有缺陷的地方建“補勢塔”;有煞氣的地方建“辟邪塔”;龍首的位置建“鎮(zhèn)山塔”;在水口門戶建“水口塔”;為興文運出人才建“文塔”;為增添景觀秀色建“景觀塔”;為揚善崇德建“功德紀念塔”等。全國第一座婦女功德紀念塔—“美榔雙塔”為陳府鄉(xiāng)里紀念陳家二女所修;全國第一座農婦自建明志塔—“儒符石塔”為“草鞋婆”自建;全國第一座生產實用塔—斗柄塔為明朝撥款文昌縣修建,功用鎮(zhèn)妖護航塔;全國第一座貶黜名賢紀念塔等—“迎旺塔”為社會各界人士修建,都建造在海南。
海南地區(qū)建塔歷史較晚,明清時期海南古塔修建達到頂峰。宋元時期以佛塔為主,進入明清時期風水塔幾乎成為官民同修的社會公共事業(yè),基于風水信仰建立起來的風水塔幾乎成為海南傳統(tǒng)社會中全民皆拜的科舉寄托。空間分布上,海南古塔無論是佛塔還是風水塔都與登陸海港、行政中心、地域文化的內部差異性發(fā)展有關。而西南部和中部山區(qū)比較少見,這應該與佛教、道教對瓊中地區(qū)黎苗少數(shù)民族影響較小,所以佛塔、風水塔在此地區(qū)也就難得一見。海南將建塔理念推向多元化、實用化、時代化的嶄新階段,為塔的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解讀瓊州古塔風韻,對了解海南開發(fā)歷史進程,發(fā)揚海南的開放進取精神,正確評價和認同海南傳統(tǒng)文化,促進海南國際自貿港構建文化建設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