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給社會、經濟等各方面都帶來了便利和積極影響,智能手機、5G已逐漸成為一種生活必須品。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對于手機使用的渴求度不斷增強,手機成癮、社交焦慮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文章中淺析了中國大學生依賴手機的問題現(xiàn)象、以及依賴手機后對情感、社會功能產生的危害,通過對手機用戶的行動、心理調查,去探索、緩解部分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合理辦法,使更多人了解到過度依賴手機的危害,并積極改善不健康使用情況。
關鍵詞:手機依賴;情緒;焦慮
大學生手機上癮也是對智能手機依賴性的另一個表述現(xiàn)象,手機"上癮"是指過分沉迷在以移動手機為媒體的各種活動中,對使用手機表現(xiàn)出強烈、持續(xù)渴望的使用依賴感。起初,手機以一種智能的溝通工具進入人們生活,愉悅身心便利生活,后來,合理使用帶來的便捷性慢慢過渡到了人們對手機外觀的美觀程度、品牌、功能等無限推崇,這種現(xiàn)象也導致了不論是在學校操場、圖書館、食堂隨時可見捧著手機的同學,甚至出現(xiàn)了有一點振動都覺得是手機在響的幻覺。過于沉溺于手機,也造成了學生個體中出現(xiàn)的明顯社交、心理功能受損。比如出現(xiàn)頸椎、聽力、視覺的損傷,因依賴手機逃避學習任務,自主解決問題能力下降,從而導致在社交方面自我情緒調節(jié)問題、以及與人面對面交談的焦慮感問題。
一、手機依賴問題現(xiàn)狀及成因
1.客觀因素
1.1手機功能特點
據以往研究數據,中國是手機使用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大學生群體在外讀書,需要使用手機與家人、朋友保持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普及率幾乎達到了100%,手機使用的高普及率就促使了商家對手機功能的日趨豐富,現(xiàn)在的智能手機部分軟件幾乎可以代替電腦功能,這導致大學生對音樂、游戲、視頻、網購等代表性娛樂功能的關注和沉迷度增加,同時面對QQ、微信、微博等聊天軟件可以肆意講話,隨意表達現(xiàn)實生活中不敢的生活態(tài)度的自由性、流行性感到新鮮和前所未有的放松,各種機具誘惑力的軟件讓大學生松懈。
1.2學校生活環(huán)境
大學生的排課、上課模式相較于初高中自由,大學更傾向于自主學習,對于絕多大數學生而言這是一把雙刃劍,自我約束能力強的同學可以有安排有計劃的使用工具幫助自己進步,而缺少了自覺性的學生在大學里,沒有了老師的監(jiān)管、同時又獨立于家長的監(jiān)督,加上同寢室同學或其他同伴影響,這都為玩手機成癮提供了溫床的可能。
2.主觀因素
2.1自制力、從眾、獵奇心理
大學生處于在個體逐漸由青年向成人過渡的發(fā)展階段,在此發(fā)展系統(tǒng)中會經歷一些全新的社會事件,如面臨的針對專業(yè)學習、就業(yè)問題、維護人際關系等問題。與此同時,在這一時期個體在心理上的任務主要是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逐漸確立起自己的獨立自主選擇性,呈現(xiàn)出一個全新的人際交往結構,這就意味著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交往逐漸產生疏遠,更多地選擇走向同伴中去,這個時候的心理特征表現(xiàn)為還不是很成熟,其中自我約束能力弱、好奇心、從眾、獵奇心理都會使得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度大大增加。
二、手機成癮與情緒調節(jié)的關系
1.焦慮情緒
大學生人群中對手機的依賴性也日益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在大學生人群中產生的不安心態(tài)也逐漸變成了學校、家長所關心的聚焦。"焦慮癥是一個心理情緒狀況,是一個心里緊張不安、預感到出現(xiàn)或將要出現(xiàn)某些不良狀況而又難于應對的不滿意心情。"但是,焦慮癥也是把雙刃劍,適當的焦慮癥心態(tài)有其正面意義,它能夠提醒大學生警惕自身生活周邊的風險狀況,并不斷調適自身的心理狀況,以增強行為的有效性,進而取得學習和累積生活經驗的成效。反之,憂慮心情也會讓大學生陷入痛苦的情感體驗中,往往讓大學生在陷入恐懼和壓力的狀況下,對自身的學業(yè)和生命帶來影響。
2.焦慮情緒可引發(fā)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
手機是我們大學生認識世界,接觸杜會和自我定位的渠道。對于手機依賴度很高的大學生來說,如果沒有了手機或者沒有網絡的手機,他們就很容易在行為和心態(tài)上產生不適,從而導致焦慮情緒。同時,隨著手機逐漸成為了高校生們認識外界和自我肯定的主要工具,很易讓學習者在巨量的網絡信息和新鮮感中迷失自我,從而無法明確自身在杜會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大學生對手機依賴性的嚴重程度越高,越易在巨量復雜的信息資料中失去自我,對生存目標和人生意義感到困惑,進而處于舒適的狀態(tài),靜心學習。這也導致了學生們不論在教學中或是課后,"低頭族"都在通過手機屏幕的這個小窗口消耗自己校園時光,導致了他們會對完成學業(yè)過程產生緊張不安的情緒,長此以往的積累,心態(tài)也陷入了不安狀態(tài)。
三、情緒調節(jié)能力面臨的問題的對策
1.學校環(huán)境
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學生在生理、心理等發(fā)展階段的共同特征以及學生群體內部所形成的心理差異性,對不同個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教學。有助于學校了解學生情感調控的方式,從而普及心理教學,同時,通過調查與分析,學院可以增加心理選修課,教師也應重視個案,進行針對性的幫扶,幫助學生走出情緒困擾難題,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2.增加社會活動,合理分配手機使用時間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類社團活動,以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從側面有效的控制學生使用手機時間。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質的發(fā)展,鼓勵學生多讀書,開闊視野,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和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學會在面對情感問題時尋求外界幫助。合理調整他們的課余生活,不過分壓抑他們的情緒,鼓勵勇于自由且能為自己語言負責的表達行為,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3.家庭環(huán)境
家庭環(huán)境對家庭教育的影響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錯誤的教育方法會給孩子造成更多的困擾,特別是情感層面的社會問題。另外,除物質關愛和日常生活照顧以外,家長也要更注重和追求精神上的幫助和引導,還有情感上的理解與安慰。對此,家長要配合學校做好監(jiān)督工作,對學生使用手機情況在合理范圍時間內進行控制,引導他們合理的、科學的使用手機。
參考文獻:
[1]黃海,周春燕,余莉.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34(9):1074-1076.
[2]劉紅,王紅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1):66-69.
[3]曲可佳鄒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獨感與人格五因素的關系:人際關系能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探新2010,30(6):76-81.
[4]石慶馨兒童孤獨感的特點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9(6):416-416.
[5]王濱大學生孤獨感與網絡成癮的傾向研究[J]心理學科學,200629(6):1425-1427.
作者簡介:
姓名:張菡梓雯,出生年月:1994/04/14,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四川,學歷:碩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淺析大學生依賴手機對情緒的影響,工作單位:綿陽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