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新慧,吳瑞鵬,陳 淼,閆立華,王芳磊
(1.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甘肅 張掖 734000 2.甘肅省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甘肅 蘭州 730000 3.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寧夏 銀川 750021)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為臨床常見急危重癥,可引起神經功能損害,患者可見不同程度胃腸道反應和頭暈、頭痛、言語及肢體功能障礙,嚴重者可死亡。在ACI發(fā)病期間,機體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和過氧化脂質,血管內皮功能也會受到損害,腦細胞結構破壞加劇,加重患者腦損傷,導致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加深[1]。故而對于ACI患者,需盡快疏通梗死部位,促進腦部血供恢復,改善腦血流。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指出,ACI患者宜盡早行溶栓治療[2]。阿替普酶為血栓溶解藥物,在ACI患者中應用較廣,本次研究選取我院160例ACI患者,探討阿替普酶在ACI治療中對血清氧化應激、血管內皮功能和腦神經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160例ACI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3]診斷標準,患者出現(xiàn)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說話不清、眩暈伴嘔吐、意識障礙或抽搐等癥狀,經頭顱CT或MRI確診為ACI;②發(fā)病時間<4.5h;③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本次治療前2個月內進行降脂藥治療;②合并肝、腎功能異常;③造血系統(tǒng)疾病;④合并急性冠脈綜合征、周圍血管疾病、關節(jié)炎;⑤近期嚴重感染;⑥精神疾病史;⑦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⑧治療依從性差。根據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
1.2方法:兩組患者均根據其基礎疾病給予降血壓、控制血糖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30078)口服,100mg/次,3次/d,連續(xù)治療1周后將劑量調整為100mg/次,1次/d;氯吡格雷(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30083)口服,75mg/次,1次/d,治療2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阿替普酶(德國勃林格膜格翰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S20160055)靜脈注射,0.9mg/kg,單次使用劑量不超過90mg,其應用時間與氯吡格雷等抗凝藥物需間隔24h。
1.3觀察指標:①分別于治療前后晨起采集患者靜脈血5mL,離心后提取上清液,分別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②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檢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內皮素(ET-1)水平。③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s量表(mRS)評分評價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分值越高、mRS分值越低,表示腦神經缺損程度越重。
1.4療效評估:基本治愈、顯效、好轉、無效分別為NIHSS評分下降>90%、下降為46%~90%、下降為18%~45%、下降<18%。
2.1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臨床療效比較n(%)
2.2氧化應激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MDA、SOD水平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SOD水平均升高(P<0.05),MDA水平均下降(P<0.05),且觀察組治療前后SOD水平差值和MDA水平差值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2.3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VEGF、ET-1水平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VEGF水平均升高(P<0.05),ET-1水平均下降(P<0.05),且觀察組治療前后VEGF水平差值及ET-1水平差值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2.4腦神經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NIHSS、mR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mRS評分均升高(P<0.05),NIHSS評分均下降(P<0.05),且觀察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差值及mRS評分差值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腦神經功能指標比較分)
2.5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肝腎功能損傷、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嚴重不良反應,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75%(7/80),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25%(5/80)。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χ2=0.360,P>0.05)。
ACI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特點,其發(fā)病率在所有腦卒中中所占比例約為80%,死亡率在5%以上,且多數患者治療后均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礙,是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4]。靜脈溶栓治療為當前臨床治療ACI的首選方案,能夠明顯改善梗死部位血供,緩解缺血缺氧。而在溶栓藥物選擇上,阿替普酶為多個腦卒中治療指南推薦的ACI治療有效藥,且獲得了我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的批準,用于臨床上ACI治療。阿替普酶為選擇性纖維蛋白溶解劑,其可和血栓表面纖維蛋白結合,形成的復合物對纖溶酶具有高度親和性,能夠對血栓產生溶栓作用,以改善腦部血流,恢復血流灌注,減輕腦組織損傷程度[5]。同時,阿替普酶溶栓具有針對性,并不會導致全身性纖溶,不良反應較少。本次研究采用阿替普酶治療ACI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對比對照組更佳,與董亞茹等[6]研究結果相符,提示阿替普酶治療ACI效果顯著。
腦缺血發(fā)生后,神經細胞能量被過度消耗,有大量自由基和過氧化脂質生成,體內氧化平衡被打破,抗氧化能力減弱而傾向于氧化作用,加重神經細胞和相關組織損傷,且受損時間持續(xù)較長,發(fā)生神經功能損傷表現(xiàn)。不飽和脂肪酸經過氧化作用會轉化分解為MDA,其可造成細胞變性及壞死,因此MDA水平變化與脂質過氧化程度存在明顯相關性,其可反映體內氧化應激嚴重程度[7]。SOD屬于酶類抗氧化物,可以有效清除個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害物質,抗氧化效果顯著,SOD水平越高代表抗氧化能力越強,對自由基清除作用越好。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MDA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SOD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阿替普酶治療能顯著減輕ACI患者氧化應激反應,保護腦組織。施學松[8]研究也顯示,阿替普酶可以降低MDA等氧化應激相關因子水平。分析原因,阿替普酶能夠選擇性對纖溶酶原進行轉化,將其轉化成纖溶酶、賴氨酸殘基,這些物質和纖維蛋白結合后,可對纖溶系統(tǒng)產生影響,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促使缺血半暗帶細胞功能逐漸恢復,減輕神經細胞能量損耗,抑制氧化應激[9]。
血管內皮功能改變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發(fā)病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絕大多數血栓形成均與血管內皮功能受損有關,包括ACI。VEGF為內分泌性糖蛋白,可促進內皮細胞有絲分裂,并延長內皮細胞壽命,此外,VEGF也是重要促血管生長因子,可調節(jié)血管通透性和促進血管新生。ET-1是由多個氨基酸組成的生物活性多肽,可強烈收縮血管,提高全身血壓,參與了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研究表明,ACI患者VEGF、ET-1均呈異常表達,前者異常下降,后者明顯降低[10]。本次結果中,觀察組治療后VEGF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ET-1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阿替普酶對血管內皮起到一定保護作用,能夠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損傷。朱云波等[11]研究指出,阿替普酶能夠較好保護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結構,維持其緊密連接性,顯著緩解腦梗死大鼠梗死區(qū)毛細血管內皮腫脹,而這種作用機理可能與阿替普酶能減輕腦缺血對閉合蛋白的損傷有關。在腦神經功能方面,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mR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阿替普酶治療ACI患者可以明顯改善其腦神經功能,這可能與阿替普酶改善微循環(huán)、保護神經細胞、減輕氧化應激反應、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等有關。兩組不良反應對比差異不顯著,表示阿替普酶治療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對ACI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治療,可以顯著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減少血管內皮損傷,促使血管內皮功能恢復,在改善腦神經功能方面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