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實驗學校 劉方印
第一,啟發(fā)性原則。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層層遞進,可以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所以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必須以啟發(fā)性原則為根本,從學生學情和理解能力出發(fā),設置分層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夠得到,如此才能實現問題教學的價值,才能促使學生積極探究。第二,直觀性原則。問題的創(chuàng)設一定要簡單、明了,語言不能含糊不清,讓學生摸不到頭腦。第三,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在問題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聯系實際生活,鼓勵學生運用所學去解決現實問題,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有在問題情境中,才會讓學生產生認知矛盾,才能喚醒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來引發(fā)學生的注意,進而讓學生在緊張的環(huán)境中去發(fā)現和探索。
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這節(jié)內容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幾個問題:同學們,我們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大家可以將三角形進行分類嗎?對于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你們了解多少?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存在什么樣的特殊關系呢?在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下,學生不禁產生疑問:難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和普通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有什么不同嗎?此時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接著教師給出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a2+b2=c2。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很快掌握了勾股定理的關系式。
再如,在教學“有理數”這節(jié)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今天老師請同學們去統(tǒng)計一下學校數學競賽的得分情況,標準為答對一題加5 分,答錯一題扣5 分,不回答得0 分。四個班級的得分情況如下表所示:
第一題 第二題 第三題 第四題一班 √ × √ ×二班 × √ 0 0三班 √ √ × ×四班 √ √ × ×
(√表示答對,×表示回答錯誤,0 代表不回答)
學生開始計算和思考,當遇到原來的數不夠用的時候,他們無法進行回答。此時學生的思維完全處在認知失調的狀態(tài)下,這種失調又迫使他們去探索。在這一問題的懸念設計中,學生的探索欲望完全被激發(fā)了出來,進而積極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中來。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所需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地創(chuàng)設數學活動,在師生共同的探索和觀察中,強化學生的自身體驗,進而提升學生操作能力。
比如,在教學“統(tǒng)計調查”這節(jié)內容的時候,教師首先構建一個調查班級男女生喜愛的節(jié)目的活動,讓學生明確問卷調查內容,之后教師將問卷下發(fā)到學生手中,填寫完成之后由數學課代表收集上來,然后在課代表的唱票中,由全班同學在表格中進行統(tǒng)計,最后要求學生用條形統(tǒng)計圖或扇形統(tǒng)計圖將相關數據描繪出來,真實反映數據信息。這樣學生在親身參與和體驗中得到的知識和經驗遠比教師單純講解要深刻得多。
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問題中解決問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合并同類項”這節(jié)內容的時候,課堂教師就可以出示如下問題:三名同學相約去文具店買文具,小明想要買10 個數學本、5 根鉛筆和3 塊橡皮;小芳想要買5 個數學本、3 根鉛筆和2塊橡皮;小青要買8 個數學本、3 根鉛筆和2 塊橡皮。但是數學本、鉛筆和橡皮分屬于不同的區(qū)域,而且很多同學都在挑選。這三名同學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買到心儀的東西呢?問題一出,同學們立刻討論了起來,紛紛說讓三個同學分工合作,一個同學負責一種。接著教師給出了算式:5x2-3xy+3x2y-6+7xy-8。提問:上述式子中哪些是同類項?如何合并?學生經歷了上述的實際問題,很容易掌握合并同類項的具體方法。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特別是新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若能夠為學生構建問題情境,可以很快地讓學生進入學習中,進而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