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謝有良,翟立武△,付 星
(1.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鄭州 450000; 2. 北京市朝陽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北京 100020)
腦卒中是腦梗死、腦出血及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統(tǒng)稱,致殘、致死率較高。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fā)癥,癥見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思維遲緩等。據(jù)調查,患病率為25%~70%,卒中復發(fā)率、病殘率和病死率均明顯高于無抑郁患者[1]。腦卒中屬于中醫(yī)學中風范疇,又名薄厥、煎厥、半身不遂等,而其繼發(fā)抑郁可歸為狹義郁證,即“情志之郁”。中風的病因病機復雜,中風后抑郁則既有郁證的一般特點也有其特殊之處。本文參酌中醫(yī)歷代醫(yī)家觀點,探討卒中后抑郁的情志病機,以期對該病的中醫(yī)理論研究及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歷代名家從外邪、情志、氣血、痰熱、臟腑等各個角度探討中風,唐宋以前以“外風”立論,之后多論及“內風”,明清以降趨于全面。宗其要旨,中風病因病機大略可歸納為:患者素體氣血虛弱、肝腎陰虛或痰濕內熱,逢情志過極、飲食勞倦等事件,風邪乘虛而入,以致肝陽上亢、風痰痹絡、氣血逆亂、上沖于腦、驟然發(fā)病。該病總屬臟腑、氣血、陰陽失調,發(fā)病之際以風痰蒙竅、肝風內動、風火相扇等為標,陰陽兩虛、氣血虧虛、肝腎陰虛等為本[7]。
中醫(yī)學中“情志”是“七情”與“五志”的統(tǒng)稱,包括對外界事物與現(xiàn)象的情感反應,而廣義的情志包括思維精神活動[8]。情志與五臟精氣息息相關,五臟精氣的盛衰、生化藏泄運轉的功能,是情志產(chǎn)生的生理性基礎,而情志過極又可反作用于相關臟腑。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所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風發(fā)病與心、肝、腎等功能失常有關,這也是情志在該病發(fā)病、轉歸、預后中產(chǎn)生影響的基礎。
“肝在志為怒”,怒正是中風最多見的情志誘因。怒則氣上,肝氣上逆,如素體陰虛則易陰不涵陽,肝陽升動太過;久怒則郁,肝氣久郁則化火,煎灼津液,血燥則易生風,故肝陽上亢為中風常見病機。此外,五志郁結均可化火,正如《素問玄機原病式》論及本?。骸岸嘁蛳才急种逯居兴^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3]”憂思郁怒不解,一者氣機郁滯,易生內熱;再者思慮日久,暗耗氣血;久而氣血衰少,肝腎陰虛,痰瘀內生,如遇勞倦、惱怒、過食甘厚等外因則易發(fā)本病。
中風患者病后常見多種情志異常,如焦慮、狂躁、多笑等,而以抑郁狀態(tài)最為常見?,F(xiàn)代神經(jīng)生理及腦影像學研究顯示,邊緣葉-皮層-紋狀體-蒼白球-丘腦環(huán)路易受腦梗死波及,而該神經(jīng)環(huán)路與抑郁癥發(fā)生密切相關。有研究顯示,中風患者大腦皮層、丘腦、基底核等處多個神經(jīng)環(huán)路分別或同時存在體積減小、前額葉代謝異常、小腦的結構和代謝發(fā)生改變等可能導致中風后抑郁[9-10]。
中醫(yī)學認為情志與五臟功能相關,正常情志活動需五臟精氣充盈、氣血運行通暢。中風患者在病機演變轉歸過程中,由于臟腑、氣血、陰陽等失調,其情志體驗也異于平常;此外,患者中風后身體機能突然受損乃至部分喪失,對生活產(chǎn)生重大影響,也可繼發(fā)抑郁情緒。
中風大多為本虛標實,肝腎陰虛、氣血衰少為本,瘀阻濕盛、氣血逆亂為標。在中風發(fā)作時風火相扇、痰瘀阻竅,而在中風后恢復期風火勢減,痰瘀難除。中風后抑郁發(fā)病即在這一時期,此時標實之癥減少,本虛之象仍存,以肝腎虧虛為主,存在正虛、氣滯、痰瘀等特點[11]。
中風后抑郁患者多出現(xiàn)興趣減弱、思維遲緩、少言懶動等癥,多與腎精虧虛、元氣不足有關。中風多見于中老年患者,《靈樞·天年》云:“年過四十,陰氣自半。”《靈樞·營衛(wèi)生會》曰:“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人至中老年后腎氣不足,元氣漸衰。腎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陰元陽,藏精化氣,生元神而藏于腦,腎精足則髓滿腦充;若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陽上亢風生于內。中風之后耗氣傷陰,臟腑久病亦傷及腎,故而中風后患者常見腎精不足。精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質基礎,神之功用須得到精的滋養(yǎng),精盈則神明,精虧則神疲。若精氣虧虛,精神不能互用則心神失養(yǎng),進而精神不振、心境低落。此外,腎主志,意志可控制或影響其他心理活動,具有保護心身健康的重要意義[12]。如《靈樞·本臟》所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敝酗L患者腎氣不足,腎陰亦虧,故意志不能振奮,主觀能動性降低,精神情緒低落,則表現(xiàn)出抑郁癥狀。
中風后患者多見情緒低落、多思多慮、失眠多夢等癥狀,多與肝氣郁滯、血虛血瘀、痰瘀互結有關。中風患者多素體痰濕,內有瘀血,若因大怒等過極情志、肝氣亢逆、升發(fā)太過則易驟然中風。怒氣傷肝,患者病后肝的疏泄功能受損、肝失條達,則氣機郁滯易情志不舒;情志不暢,氣郁氣結,反之又加重肝氣郁滯。中風病后患者肝血虧耗,血不能上榮于心,“肝藏血,血舍魂”,則心神失養(yǎng),魂不安藏。中風病程較長,瘀血痰濁阻滯絡脈,膠滯難化,氣機升降不利,血行不暢,也是郁證形成的重要原因。正如《丹溪心法》所言:“結聚而不得發(fā)越也,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4]”
從心理角度分析,中風患者突發(fā)半身不遂,機體功能受損,驟然發(fā)病,而往往病情嚴重,使患者難以接受,難免失落且無所適從;此病恢復較慢,病程較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與工作,日常行為不便、慢性疼痛與功能受損,均會帶來持續(xù)的心理應激,成為慢性應激源,使患者情緒低落;若患者實際恢復程度與本人期待存在差距則會引發(fā)悲觀憂慮。
中風后抑郁是中風的常見并發(fā)癥,其病機以中風為主,也兼有郁證的一般特征。中風患者多有肝腎陰虛或素體痰濕內熱與情志過極等刺激,或外中風邪,或肝風內生,以致風痰痹絡,氣血逆亂,上沖于腦。怒是中風最多見的情志誘因,暴怒、郁怒均可治病。怒則氣上如素體陰虛,易陰不涵陽,則肝陽妄動;久怒則郁,久郁可化火,血燥生內風。五志郁結均可化火,憂思郁怒不解易生內熱;思慮日久,暗耗氣血,肝腎陰虛,痰瘀內生,易發(fā)本病。
中風后抑郁患者多出現(xiàn)興趣減弱、思維遲緩、少言懶動等癥,多與腎精虧虛、元氣不足有關;情緒低落、多思多慮、失眠多夢等癥,多與肝氣郁滯、血虛血瘀、痰瘀互結等有關。因此,治療中風后抑郁時應具體分析病因病機,在發(fā)病期注重風、痰、火、瘀等實邪,而在恢復期時應結合情志失調的具體癥狀,尤其注重調節(jié)心、肝、腎等臟陰陽虛實,以安神定志、滋水涵木、疏肝解郁為治療大法。此外,也應重視情志護理,積極與患者溝通,必要時配合音樂、運動等方法,改善患者精神狀態(tài),提升其康復意志。結合臟腑辨識情志,對認識中風后抑郁的病因病機、臨床辨證用藥及針對性地治療患者情志癥狀均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