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亞萍
(泰州市中醫(yī)院,江蘇泰州225300)
組 成:川芎15g,白芷10g,僵蠶10g,全蝎3g,鉤藤15g(后下),赤芍10g。
功 效:搜風剔絡,化痰活血。
主 治:偏頭痛(風痰瘀阻證)。
用 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餐后口服;或中藥配方顆粒,早晚各1袋,溫開水調服。小兒酌情減量。
方 解:方中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二經,活血理氣、搜風止痛,其性最善疏通,上達頭頂,旁達肌膚,走而不守,為血中氣藥,《本草正》謂其“能散風寒……破瘀蓄,通血脈”,故用之為主藥。輔以白芷、僵蠶、全蝎。白芷辛溫,歸肺、胃、大腸三經,李東垣云“其氣芳香,能通九竅”;僵蠶、全蝎微辛性平,主入肝經,搜逐風邪、化痰剔絡、解痙止痛。主輔相須,以增其功。佐以鉤藤、赤芍。鉤藤味甘,性寒,獨入肝家,長于清肝熱而平息肝風,有解痙之功;赤芍味苦微寒,《本草備要》稱之“能瀉肝火,散惡血……行血中之滯”。
加 減:若因感受風熱之邪誘發(fā),兼見發(fā)熱惡寒、口微干、尿黃、舌邊尖紅、苔薄黃,則加桑葉、菊花、薄荷祛風清熱;因感受風寒之邪誘發(fā),兼見惡寒發(fā)熱、口不干、尿色清、舌淡紅、苔薄白,則加羌活、防風、細辛疏風散寒;若因生氣惱怒誘發(fā),兼見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口干、舌紅苔黃、脈弦或弦數,則加天麻、石決明、夏枯草平肝潛陽;兼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則加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補益肝腎;若遇勞輒作,兼見頭昏心悸、食少納呆、自汗氣短、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則加黃芪、黨參、當歸補益氣血;若久痛不愈,痛位固定,痛如針刺,則加桃仁、紅花,以增活血化瘀之功。
俞某,女,33歲。初診日期:2008年9月18日。
主訴:頭痛反復發(fā)作十余年?,F病史:近十余年來每遇吹風、惱怒輒發(fā)頭痛,或與月經相關,每2~3 d發(fā)作1次或1個月發(fā)作2~3次,以兩側太陽穴針刺樣疼痛為主,痛甚泛惡,畏光喜靜,服去痛片及休息后好轉。既往無其他特殊病史可載。其母有偏頭痛病史(具體不詳)。平素性急易怒。查體:血壓100/6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一般,顱神經(-),四肢(-),雙側巴賓斯基征(-)。曾作頭顱核磁共振檢查未見異常??滔拢侯^痛時作,痛如針刺,時感惡心,畏光喜靜,夜寐夢多,納谷尚可,二便自調,舌質淡紅、苔薄,脈弦。西醫(yī)診斷:偏頭痛;中醫(yī)診斷:偏頭痛(風痰瘀阻證)。病機:風擾痰瘀,腦絡不和。治法:搜風剔絡,化痰活血。予天寧飲加味,處方:
川芎15g,白芷10g,炙僵蠶10g,炙全蝎3g,赤白芍(各)10g,鉤藤10g(后下),防風10g,桃仁10g,紅花6g,蔓荊子10g,茯神10g,生甘草3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囑暫忌味精、雞精、巧克力、熏魚、奶酪、柑橘類及其他富含酪氨酸的食物,起居有節(jié),避免吹風,心態(tài)平和。
2009年5月6日二診:前期服藥后癥狀大減,頭痛程度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但經期仍有頭痛發(fā)作,需服去痛片。適值經前1周,口中無味,擔心頭痛再作,期待服藥預防。舌淡紅、苔薄白,脈小弦。原方改炙全蝎5g、生甘草5g,7劑。
2009年5月16日三診:此次月經期間頭痛發(fā)作減輕,未服用止痛藥物,今月經已凈,舌淡紅、苔薄,脈弦,仍從搜風剔絡、化痰活血治之。二診方去赤芍,7劑。
2009年5月27日四診:頭痛緩解,近來未再發(fā)作。舌淡紅、苔薄,脈弦。再予三診方7劑以鞏固。繼續(xù)注意按前囑調養(yǎng)至少3個月。
按語:筆者認為偏頭痛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屬中醫(yī)絡病范疇,所謂“久痛入絡”“久病入絡”,其發(fā)生與特殊病理因素即痰瘀有關,是因稟賦不足,或臟腑陰陽失調,復加情志因素、勞逸無度,致絡脈氣機郁滯,氣血津液輸布障礙,津凝為痰,血滯為瘀,痰瘀阻滯絡脈成為“夙根”。病者多性急易怒或憂思多慮,生活沒有規(guī)律,勞逸無度,致風邪或從內生或從外受,引動痰瘀,腦絡不和而發(fā)頭痛。本案患者有吹風誘發(fā)因素,故加防風、蔓荊子祛風散邪;夜寐夢多加茯神以安神;病程十載有余,久病多瘀,加桃仁、紅花可增化瘀之功;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諸藥共用搜風剔絡、化痰活血、祛邪止痛?;颊叻?劑即感疼痛程度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既效則不更方,僅加大全蝎、甘草用量以進一步提高療效,前后服用28劑,諸癥若失,頭痛緩解,6個月后隨訪未見發(fā)作。本病預防發(fā)作非常重要,注意生活規(guī)律、飲食調養(yǎng)、情緒平穩(wěn)、避免發(fā)作誘因是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