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朗
(東港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東港 118300)
冠心病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疾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位居前3位,僅次于糖尿病及高血壓,成為嚴重威脅老年群體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及社會問題[1]。疾病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導致患者的血管變窄,血液流通不暢,進而影響患者心肌的正常血供,使其出現(xiàn)缺血情況,引發(fā)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2]。疾病發(fā)生突然,患者常伴有心前區(qū)疼痛及心絞痛等現(xiàn)象,其嚴重損傷患者的心臟功能,一旦病情轉危,患者可能出現(xiàn)心力衰竭,進而引發(fā)死亡[3]。因此及時采取救治措施的同時,還需要加強疾病的護理,使得治療與護理并重,降低疾病的危險系數(shù),使得患者盡早恢復健康。本次研究納入的80例對象為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分組觀察,探討預見性臨床護理對患者起到的積極作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的80例對象為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均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療,將其全部采用抽簽法分成兩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1∶19;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70.26±1.12)歲。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2∶18;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70.11±1.21)歲。入組標準[4]:①年齡均在60周歲以上,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流。②知曉研究內容,且積極配合,署知情同意書。③無其他嚴重并發(fā)癥。排除標準[5]:①配合度不高或中途退出研究。②合并精神疾病或神經疾病。③合并惡性腫瘤。本研究計劃征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后執(zhí)行。為保證研究公平性,以上基本資料的選取保持良好一致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記錄患者病情,將其資料入檔,以便了解其病情進展等,加強病房環(huán)境管理,結合患者的治療措施,為其提供相應護理,出現(xiàn)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的情況,及時查看并積極采取救治措施。
1.2.2 觀察組 給予預見性臨床護理,結合患者的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為其制訂針對性的護理計劃表,使得護理工作更具條理性及個性化。保持病房環(huán)境的舒適及整潔,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無病菌、污染物的良好住院環(huán)境。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jiān)測,如血壓及脈搏等,定期消毒,將病菌隔離,避免及減少感染情況的發(fā)生。加強飲食護理,多補充維生素,及時補鈣,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加強心理護理,細心觀察患者情緒的變化,與其多交流,給予其鼓勵,注意語氣與態(tài)度,讓患者感受到親切,拉近雙方距離,使得患者信任感及依從性得到提升。指導使用放松技術,如緩慢地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聽音樂、有氧運動等。對于有吸煙、飲酒習慣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首先叮囑其戒煙戒酒,戒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家屬共同監(jiān)督,為保證患者健康飲食,叮囑患者多食用纖維素豐富的食物,以防便秘,叮囑患者少食多餐,避免加重患者臟器負擔,為保證飲食的多樣化,在了解患者飲食喜好的基礎上,為患者更換餐單,使其對進食充滿期待。對于行動不便的患者,定期為其翻身,及時處理其大小便,以防其出現(xiàn)褥瘡等并發(fā)癥。指導患者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離院后適當鍛煉,可選擇八段錦、慢走、爬山等運動,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1.3 觀察指標 ①護理滿意度[6-7]:自行制定滿意度調查表,完成護理工作后即對患者展開調查,由患者本文或家屬匿名填寫滿意度,總分為100分,評分≤40表示“不滿意”;41~80分表示“一般”;>80分表示“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例數(shù)+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不良反應:進行為期2個月觀察,記錄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如已經出院的患者,通過電話及微信的方式調查。③心肌功能[8]: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血清cTnI、CK-MB水平,每次測量3次,取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分別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分別行t、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滿意度調查中,觀察組1例表示不滿意,總滿意度97.50%,其中,22例患者表示“滿意”,占55.00%,17例患者表示“一般”;在對照組中,10例患者表示不滿意,占25.00%;18例患者表示“滿意”,占45.00%,12例患者表示“一般”,占30.00%,總滿意度為75.00%,兩組的滿意度差異顯著(χ2=15.3985,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頭暈及頭痛各1例,總發(fā)生率5.00%,對照組中頭暈、頭痛分別為5例、4例,總發(fā)生率22.50%,兩組比較后得到P<0.05,χ2為10.5984,具有顯著差異。
2.3 治療前后患者心肌功能比較 根據(jù)檢測分析,在治療和護理前,觀察組的血清cTnI、CK-MB水平分別為(0.62±0.20)μg/L、(33.30±5.00)IU/L;對照組的血清cTnI、CK-MB水平分別為(0.60±0.21)μg/L、(33.50±5.02)IU/L,對應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后均得到P>0.05,治療和護理前的心肌功能無明顯差異。經過治療和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血清cTnI、CK-MB水平分別為(0.19±0.02)μg/L、(17.24±5.10)IU/L;對照組的血清cTnI、CK-MB水平分別為(0.35±0.04)μg/L、(24.40±4.60)IU/L,兩組的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后得到t=22.627;6.593,P均<0.05,差異顯著。
冠心病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現(xiàn)代人生存壓力的增大,患病群體越來越年輕化,疾病不僅對人體心臟功能危害極大,還會導致心力衰竭,引發(fā)死亡,因此受到臨床的高度重視[9]。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疾病的發(fā)病基礎,其導致血管變窄,進而影響機體及器官的血液與氧氣供應,導致重要臟器功能,如心肌供血及供氧不足,血液中大量的膽固醇及脂質沉積,加重血管負擔,以凝結后,會加重血液中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黏連,使得患者出現(xiàn)血栓[10]。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各種新型設備的大力引進,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的救治成功率得以顯著提升,而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配合預見性臨床護理,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使得患者的疾病得到更好恢復。預見性護理是一項有計劃、有目標的護理措施,其通過為患者制訂護理計劃表,使得護理工作更具條理性,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好管理。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的患者,其心肌功能得到顯著改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患者滿意度更高,證實預見性護理干預的優(yōu)越性。
綜上所述,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疾病,實施預見性臨床護理對其病情有利,不僅顯著改善其心肌功能,還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降低疾病的兇險性,患者的滿意度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