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美玲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上段、胰管和膽管病變引起的出血,這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急癥。上消化道出血典型癥狀為嘔血、大便發(fā)黑,常伴有血容量下降等現象,具有起病急、危害大的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胃空腸吻合術后空腸出血也屬于上消化道出血范圍,且進展迅速,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的特點。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重點應放在早期評估再出血風險和積極治療上。相關文獻表明,對患者給予適當的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預后。上消化道出血屬于臨床急癥,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潰瘍的持續(xù)進展容易導致局部組織穿孔,進而出現出血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應重視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診處理。除積極治療外,還應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保護患者的健康[1]。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是在護理過程中結合患者病情特點和疾病發(fā)展規(guī)律預測可能發(fā)生的不良事件,并有針對性給出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的護理措施。本研究探析了預見性護理在上消化道出血康復護理中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231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患者<年齡50 歲2 例,50~60 歲5 例,61~70 歲17 例,71~80 歲15 例,81~90 歲107 例,90~100 歲84 例,>100 歲1 例;男女比例154∶77。
1.2 方法 患者均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如下。
1.2.1 早期心理干預 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會造成頻繁出血,對患者心理打擊較大,并伴有恐慌心理。護士應提前向患者講解出血的處理方法,使患者以積極的態(tài)度接受治療。護士要根據患者的具體身體狀況分析病因,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啟迪患者,安慰患者,讓患者放松,阻止疾病的惡性循環(huán)。根據護理人員的護理計劃進行一定的行為干預,護理人員可以向患者推薦通過深呼吸來放松精神狀態(tài)。具體步驟是:在優(yōu)美良好的空氣質量環(huán)境中,讓患者直立。閉上眼睛,深呼吸,然后慢慢呼氣、呼吸、呼氣,這種重復循環(huán)幾次,可以讓患者跟隨自己的呼吸慢慢放松精神,感受周圍環(huán)境的美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
1.2.2 強化基礎護理 嘔血患者會造成口腔污染,應加強口腔清潔工作,3~4 次/d。急性出血患者禁食;飲食應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最初食用米湯,結合患者病情康復,逐步過渡到半流質食物。臥床休息,病情穩(wěn)定后才能正常鍛煉。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其精神狀況、瞳孔、神志是否異常,出現即報告。保持病房空氣清新,保持溫濕度在合理范圍內。告訴患者每次排便后用淡鹽水或溫水沖洗肛周,并保持臀部清潔干燥,有效預防濕疹。
1.2.3 加強監(jiān)測判斷出血 及時發(fā)現患者有沒有意識狀態(tài)的改變、煩躁等性格改變、煩躁、胃部不適、咽部異物感、惡心嘔吐,甚至嘔吐物由棕色變?yōu)轷r紅色,或者黑色大便增多,大便變薄,顏色變?yōu)榘导t色。外周循環(huán)功能衰竭經充分補液、輸血后改善不明顯或改善后惡化,血壓波動,中心靜脈壓不穩(wěn)定。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持續(xù)下降,網織紅細胞計數持續(xù)升高;在補液充足、尿量正常的情況下,血尿素氮持續(xù)或再次升高;門脈高壓癥患者出血后,如無脾腫大,其原有脾腫大常暫時性縮小,出現上述情況應考慮出血的可能性,及早做好準備,特別是對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預防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準備多種護理和搶救措施。
1.2.4 呼吸道護理 完善急救設備管理,減少急救差錯,不耽誤急救時間。為預防吸入性肺炎,在護理過程中抬頭30°,保證腦血流暢通、呼吸順暢。對于意識不夠清晰的患者,可以左右臥位,頭部微微下垂,有利于消除患者嘴里的分泌物,避免窒息?;颊叱霈F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時,應積極觀察,檢測血壓、脈搏、腸音,及時采取措施發(fā)現異常。
1.2.5 出院后護理 出院時要指導患者預防出血的相關知識和常規(guī)治療方法,有預見性地教育患者及其家屬識別上消化道出血的早期體征,做好飲食護理,禁煙禁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再次出血。
通過預見性護理,患者消化道出血均在2~24 h 內停止,預后良好,無并發(fā)癥發(fā)生。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十二指腸、膽道等部位出血,多見于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炎癥、食管賁門裂傷和胃底靜脈曲張。其中,消化性潰瘍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最高。本病發(fā)生突然,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焦慮和抑郁情緒,對臨床治療產生影響[2]。消化道出血具有起病急、出血量大的特點,嚴重的患者意識模糊,急救稍有不當就會導致患者死亡。由此可見,護理工作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起著關鍵作用。入院后對患者進行急救治療,結合優(yōu)質護理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有積極意義。
近年來,由于人們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但藥物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需要結合相應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康復。
預見性護理主要是根據護理技能和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護理人員提前預估可能出現的出血先兆等問題,提前采取干預措施,提前準備好急救藥物,有效保障急救工作順利開展,防控疾病。預見性護理就是主動開展護理工作,判斷和分析患者情況,為患者制定最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通過對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準確判斷疾病發(fā)展方向、特點和趨勢,符合先預防后治療的原則,為患者提供有效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減少醫(yī)療事故的發(fā)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3,4]。
和常規(guī)護理比較,預見性護理更注重對患者突發(fā)事件的預見性護理,對并發(fā)癥和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更加細致。預見性護理在接受急救前根據患者特點做好相應的準備,在急救過程中更加注重并發(fā)癥和危急情況的護理準備,比如對有出血先兆的患者的護理。做好患者護理、胃部等檢查護理,做好搶救用藥準備工作,確保護理工作開展落實。預見性護理方法以患者為中心,多方面考慮患者的感受,給予溫暖、鼓勵和支持,建立和諧、信任的護患關系,對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患者病情的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預見性護理是指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在護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遵循疾病發(fā)展的規(guī)律,關注患者的生理變化,以積極的態(tài)度評估患者的病情。通過運用現代護理知識發(fā)現潛在危險因素,并有預見性地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規(guī)避護理風險,提高護理效果[5]。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病,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隨著近年來人們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病率也在增加,消化性潰瘍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由于對本病認識不足,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焦慮和恐懼情緒,不能有效配合臨床護理和用藥,影響臨床療效。因此,通過高質量的預見性護理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預見性護理模式不僅要求護士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而且要求護士通過不斷改進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護理服務體系。首先,需要積極改善環(huán)境。在上消化道出血護理中,要加強環(huán)境管理,及時在科室各區(qū)域設置標識,特別是將分診流程圖貼在科室醒目位置,確保信息簡明易懂。此外,規(guī)范護理人員著裝,讓護士與患者及家屬用親切溫和的語氣進行交流。在實際護理過程中,護士應嚴格做好自我保護,避免醫(yī)院感染。另外,還要加強風險管理。針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工作,積極開展安全管理培訓,使護理人員有防范意識,定期開展風險教育,讓護士正確認識風險。收集風險信息,及時告知風險發(fā)生時間,增強風險識別能力。
該研究的成果顯示通過預見性護理,患者消化道出血均在2~24 h 內停止,預后良好,無并發(fā)癥。說明預見性護理效果非常顯著,其原因可能是預見性護理根據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點,及時采取預見性措施,減少各種原因的出血,通過嚴密觀察病情,注意病情的動態(tài)變化,提前制定合適的護理計劃,采取先預防后治療的原則,提高了護理工作的主動性,使護士在搶救患者時有針對性,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可以使護理人員由被動護理轉變?yōu)橹鲃幼o理,有效提高護理工作質量,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護理服務。通過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有利于充分掌握患者病情特點,提高潛在風險,減少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復[5]。
綜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可改善患者病情和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