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嫻靜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護理學院,北京 100144
20 世紀90 年代末,循證的理念引入中國,并迅速成為研究熱點。 近些年,我國護理事業(yè)飛速發(fā)展,為循證護理實踐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循證理念被逐步應用于護理多個領域且已取得了較為可觀的進展,但國內發(fā)展循證護理的時間較短,在護士自身素質、循證相關資源、 與循證開展有關的管理制度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阻礙, 這些阻礙也使循證護理實踐在我國的規(guī)范化開展受到影響[1]。
為跟緊全球護理發(fā)展趨勢、迎合我國國情、滿足逐漸增長的護理需求以及推動護理事業(yè)發(fā)展, 循證護理實踐的推動十分必要。 新需求、新問題、新條件呼喚新思路和新方法, 循證護理實踐已經成為護理實踐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現將循證護理理論相關概念、開展循證護理實踐的阻礙及必要性綜述如下。
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se,EBP)被定義為醫(yī)療保健人員將最佳科學實證與專業(yè)臨床知識和經驗進行融合,與此同時考慮患者的需求與偏好,從而實現證據、 臨床經驗與患者意見完美結合并做出臨床變革的過程。 它是一種強調以實證為基礎的實踐方式,既是目標也是方法,其核心思想可概括為:與醫(yī)療保健相關的決策應以可收集范圍內的證據為依據[2]。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循證醫(yī)學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初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隨著EBM的出現,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逐漸嶄露頭角,EBN 是護理研究與實踐的橋梁,真正實現“行為”有據可循。 概念可闡述為:護理人員具備審慎的態(tài)度,在現有科研結論的基礎上,將患者實際意愿納入考慮范疇,同時結合自身臨床工作經驗以尋找最佳實證,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科學化護理[3]。
循證護理實踐 (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se,EBNP)強調在照護患者過程中將相關的最佳實證、護理經驗,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取向與價值觀綜合而形成新的護理知識,同時最大程度地迎合患者需求[4]。 護士和健康服務決策者共同利用最新、 最佳的研究證據是建立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基礎, 與此同時涵蓋權威的專家意見,統(tǒng)籌兼顧護理專業(yè)和文化價值取向,并聚焦于患者需求。 循證護理實踐的程序主要包含“5 個A”的步驟:①提問(ask):提出具體的臨床實踐問題;②收集資料(acquire):查找相關文獻;③評價(appraise):考量文獻的的有效性和實用性;④應用(apply):將收集到的最佳證據應用于臨床決策;⑤分析結果(analyze):評估證據實施后的效果[5]。
以上3 個概念的關系是,EBN 為EBP 的分支學科,EBNP 是以EBN 理念為基礎的具體實踐方式。
缺乏正確的認識 尚未做到真正理解EBNP 的實際意義,甚至缺乏信任和低估其重要性;缺乏相關技能 主要是英文、計算機和統(tǒng)計的應用能力不足、對于獲取信息即研究文章的理解會產生極大阻礙[6];缺乏足夠的時間 臨床工作占據護士大部分時間和精力, 護士難以找到合適、充足的時間閱讀相關研究成果,從EBNP 的開端即寸步難行[7];缺乏對護理作為自主職業(yè)的認可護士認為沒有權利根據證據改變患者的護理程序, 因此常常將慣性思維貫穿于臨床實踐[8]。
研究證據質量不高 隨著科研精神的逐漸重視化,我國論文數量顯著增加, 然而文章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9];研究證據時效性差 許多護士在收集證據時缺乏查找行業(yè)前沿信息的觀念與能力, 因此最新最權威的科研成果無法滲透至臨床實踐; 研究證據與實踐脫節(jié) 主要表現為學術領域與臨床實踐關系不緊密,缺乏融合、理論與實踐發(fā)展速度不匹配, 因此實證缺乏指導性與實用性[10]。
醫(yī)院管理者尚未充分重視EBNP,相關培訓、指導、設備、資源、資金等支持處于薄弱階段,使EBNP 的開展寸步難行[11]。
隨著護理專業(yè)的不斷發(fā)展, 循證理念越來越受到醫(yī)護人員的擁護,且正在被不斷滲透于護理工作中。 綜合來看,循證護理實踐具備以下3 個優(yōu)勢[12]:①科學性:EBNP 強調以“實證”為核心,引導護理人員對“經驗”式理論提出挑戰(zhàn)、進行反思,最終使臨床決策規(guī)范化、實現由個人經驗到科學實證的過渡。 除此之外,由于證據的科學性,EBNP 也能實現不同醫(yī)療機構之間干預方法的統(tǒng)一;②整合性:EBNP 全過程涉及提出具體問題/證據應用者(醫(yī)護)、證據的產出者(科研人員)、證據接受者(患者),三者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EBNP 將其有機結合起來,拓寬護理人員專業(yè)知識,使護理服務質量得以改善;③時代性:問題的提出與社會發(fā)展及患者需求密不可分。 EBNP 收集證據,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能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特點,迎合社會需求,使護理服務與國際接軌;時代性是評價證據的一項指標也是EBNP 實施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
2012 年國際護士會發(fā)表了以 “縮短證據與實踐之間的差距”為主題的報告,著名醫(yī)學期刊《柳葉刀》在其一篇編者按中表示出對這一主題的支持和鼓勵, 但同時也對目前全球護理尚未能真正將循證的理念和方法貫穿于實踐中表示了擔憂, 還特別針對中國的情況指出“對轉型中的國家例如中國,針對醫(yī)護比例不合理的現況,更需要通過循證實踐。 在人員數量和質量上提升護理服務”。 在臨床護理決策及護理服務實踐標準逐步從經驗指導轉向經驗、科學證據、與患者意愿相結合的時代,護士應積極尋求現時的證據來更新知識結構,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患者提供高效優(yōu)質的護理,迎接21 世紀衛(wèi)生服務系統(tǒng)面臨的挑戰(zhàn)[1]。
綜上,新需求呼喚護理領域新發(fā)展,我國發(fā)展循證護理實踐是必要的.
19 世紀中葉, 英國皇家護理學院開展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在臨床上,有效的措施未得到正確的使用,而無效措施卻被經常使用[13]。目前,此類現象仍然存在,這與護士依賴經驗式指導, 缺乏科學的依據來支撐臨床決策密不可分。 循證護理實踐能夠最大程度地使臨床缺陷得到彌補,不僅使行為有據可循,還能更新落后的操作、糾正錯誤的理念。 我國是慢性疾病負擔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大國,護理服務需求急劇增長[14],基于經驗的護理實踐模式逐漸不能迎合時代需求; 從國際視角來看,基于證據的護理已成為WHO 促進全球護理發(fā)展的策略之一[15],各國正在積極推動循證領域的發(fā)展,全球循證護理的迅猛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我國臨床護士有所作為。 綜合而言,無論是滿足我國實際需求還是緊跟國際發(fā)展趨勢, 循證護理實踐的研究與開展都十分必要,這是我們面臨的新機遇也是新挑戰(zhàn)。 華西、復旦有關循證方面的研究開展較早, 目前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從個人、資源、制度角度出發(fā),克服多重障礙以推動EBNP 的發(fā)展需要全國各大院校、醫(yī)院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逐步推動循證護理實踐發(fā)展的道路上,醫(yī)護人員砥礪前行,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