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山東外貿職業(yè)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將每一位學生都能培養(yǎng)成為一個健全身體、健全人格、健全道德的優(yōu)秀個體,這樣的個體是完全的、立體的、擁有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Φ?,如果說思政課程還只是單一的利用課程來進行思政理論傳遞的話,那么課程思政就是它的進一步發(fā)展,課程思政主要還是依靠課程教學在為學生講解每個學科的知識之余,能夠將其中所蘊含的思政知識更加合理地教授給學生,這樣就能讓學生既能學習到學科知識,也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之中促進自己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使得對政治思想相關的內容能夠更加敏感地意識到,并能夠合理地進行吸收與運用,讓學生成為專業(yè)知識與思政知識共同平衡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課程思政并不是像思政課程那樣,只是單純地講解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而是要加強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學習,并將其帶入到育人視域之中,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好的個人品格,所以立德樹人就成了高職院校教師最直接的教學目標,他們的教學不再是專注于學生專業(yè)能力的提升,而是要為學生的品行做一個主要指導,并持續(xù)進行教學,新課改進程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正在逐步完善,課程思政也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以學生的體驗和感受為主,著力于更有效地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升華自己的思政境界,形成一個愛黨愛國、有著健康心態(tài)的完善人格,才能有資格把國家的發(fā)展之路接到手中,繼續(xù)開創(chuàng)新局面,這就是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他們能幫助學生迅速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并能在踏入社會之后能夠遵守基本的公序良俗,積極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端正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進而實現(xiàn)理想的人生價值,也能為國家與社會做出更大、更廣闊的貢獻[1]。
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依然還是以課本中的知識為主體,主要是對學生傳授各種知識點作為主要目標,只求學生能夠完成他們所布置的各種教學任務與知識學習,并沒有重視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不清楚他們的為人品性,也不關心他們的情感體驗,沒能提供足夠的人生指導,這導致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思考到自己的未來時,很容易出現(xiàn)茫然無措的心理,對于未來進入社會有著先天的恐懼,因為他們不能確定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學能否為整個國家和社會提供和產生價值,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思政意識依然比較低下,沒有良好的思政素養(yǎng),每天注重于成績提升與知識獲取的他們,并沒有得到相關的思政知識學習,自然也就無法在思政知識的支持下,去完成自我的認知與剖析,也正是因為一些教師沒能及時轉換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沒有去關注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靈活調整和制定相應的課程思政教學計劃,自然也就無法讓學生達到立德樹人的階段。
雖然思政教學從理論上來說是完全能貫穿到各個學科知識當中的,自身的教學內容也是十分全面的,但是一些高職院校還是更加重視來自實踐技能課程的作用,因為這些課程能夠顯著地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既能為自己帶來好處,也能為學校帶來用處,作為思想理論上的思政教學就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沒有得到更多的課程設置,自然也就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xiàn)完整的思政教學內容,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自然也就成了天方夜譚,這就證明目前一些高職院校還是處于比較功利的工作心態(tài),他們并沒有把高職院校學生作為一種單獨的個體來進行充分的培養(yǎng),而是把這些個體都紛紛化為教學符號,成為他們體現(xiàn)教學效果的一部分,導致學生不能明確自己的主體作用,無法展現(xiàn)自己的主體意識,所得到的思政教育內容又是缺乏且不完善的,自然也就會對思政教學產生片面的認知,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學校和教師并沒有去重視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的核心意義,也沒有把學生作為主體來進行全方位的培養(yǎng),自然也就缺乏來自教師的主導和引導,因此,在高職院校的育人課程上,既存在內容方面的不足,也存在重視程度的不足。
一些高職院校雖然在認真落實課程思政教學方案,但他們對于相關的理念并不是了解得十分清楚,只是機械地根據(jù)普遍要求來進行設置,教師也只是根據(jù)要求,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并沒有去追求更多創(chuàng)新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通篇都是大量的理論文字,這就導致學生無法主動提起濃厚的興趣來進行閱讀和學習,并逐漸在課程當中陷入消極的學習狀態(tài),教學效率自然也遲遲得不到提升,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教師沒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身也沒能深度的認識到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主要宗旨,自然也就無法以此為基礎去開發(fā)更多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同時,也缺乏對思政課程教學的實踐指導,沒有帶領學生在生活實踐當中去體驗思想政治與立德樹人的本質,學生自然也沒有任何辦法從任何事物和實踐當中去體會到思想政治和道德品格的表現(xiàn)形式。
以專業(yè)的培訓來提升教師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是目前最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作為課程思政的執(zhí)行者,如果他們的能力不足以來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那么課程的教學效率也就可想而知,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應該具有自我學習進步能力,才能將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融為一體,作為自己的育人教學方式。其次,就是要具有深切的愛國情懷,對中國文化有強大的自豪感,對國家發(fā)展有強烈的使命感,才能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下去不斷影響學生,讓他們能夠在教師的教學和感情雙重指引下,提升自己的思政能力,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yǎng)。同時,教師也要把握好專業(yè)課程與思政教學之間的平衡,兩者的關系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而不應該分別區(qū)分開來,更需要能在專業(yè)課程當中滲透思政意識的理解,加入立德樹人的認知,而不是剝開來分別進行教學,這是一種耗時耗力,并且也不會有任何效果的行為,因此,教師一定要加強對于思政教育的學習,體會到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才能引導學生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2]。
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課程有著眾多的種類,每一個專業(yè)課程都有著不同的專業(yè)內容體現(xiàn),但每一個專業(yè)課程都能夠與思政教學形成完美的合作,相輔相成,并且相互關聯(lián)起來,在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針對課本上的技能學習來進行講解,目的是能讓學生盡快掌握其中的理論運用知識,但學生往往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說,他們往往會把這種專業(yè)技能作為自己的謀生手段,僅此而已,這種認知是沒有錯的,但卻沒有達到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思政教育來給予這些專業(yè)課程深刻的社會意義,如果是鐵路系統(tǒng)高職院校的學生,教師就可以從歷史上的詹天佑等的努力來闡述鐵路的歷史意義,又可以從石家莊、鄭州、武漢等地靠著鐵路運輸?shù)玫降目焖侔l(fā)展,來講解鐵路系統(tǒng)的經濟發(fā)展意義,還可以從當前發(fā)達的物流事業(yè),以及淘寶雙11等相關的生動事例,來述說鐵路系統(tǒng)的必要意義,作為鐵路系統(tǒng)的后備人才,每一位學生將來都會在鐵路系統(tǒng)上,為國家的快速發(fā)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fā)揮出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思政教育自然就能激起學生的職業(yè)自信,讓他們有動力來深入學習專業(yè)課程,這就達到了專業(y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育雖然能以理論的形式獨立存在,但這樣的形式所發(fā)揮的效用并不大,甚至會產生反效果,最好的方法還是與專業(yè)課程教育相結合,達成更加良好的化學反應,讓他們從此樹立報效國家的信念,并開始思考自己對于社會未來的重要貢獻,才能做到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發(fā)展每一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每一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3]。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前提要求,也是教師在進行專業(yè)課程教學時所應該引為指導的核心基礎,將課程思政,立德樹人,貫穿于所有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之中,既能讓每個學生有更好的自覺去主動提升專業(yè)能力,也能讓每一位學生有更強的自信去融入社會實踐,最重要的是,能夠讓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所學的專業(yè),能夠為國家、為人民帶來什么樣的貢獻,能夠為自己帶來什么樣的改變,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去學會如何做一個有品位、有品格、有品行的高素質人才。從學校和教師方面來說,首先,需要重新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地位轉換,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重視他們的個人情感體驗,準確分析出他們目前所需要的思政教學方向,確立立德樹人的教學基礎,其次,也需要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才能更有效、更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實現(xiàn)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教學指導要求,并將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程教學結合起來,相互支撐、相互扶持、相互融合,形成貫穿全部高職院校專業(yè)課程教學的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