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秀影 楊 陽 郭 崢 梁 嫄 潘光霞 王有鵬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兒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支氣管哮喘(以下簡稱“哮喘”)屬中醫(yī)“哮病”“喘證”等范疇,是一種發(fā)作性的痰鳴氣喘疾病,發(fā)作時以喉中有哮鳴音、呼吸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為主癥[1]。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指出“彼則和解表里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提出“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的學術思想,由此,溫膽湯便是分消走泄法的第一方[2]。
據(jù)統(tǒng)計,我國城市兒童哮喘的總患病率為3.02%[3],且隨著城市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環(huán)境因素的改變,哮喘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國外亦有研究顯示,目前全球約有3 億哮喘病例,預計2025 年可達4 億[4]。由此可見,哮喘不僅對我國國民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對全人類構成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性的社會公共衛(wèi)生問題。近年來,中醫(yī)藥防治兒童哮喘已在控制癥狀、穩(wěn)定病情、減少復發(fā)次數(shù)等方面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并提高受試者的生存質量,顯示出良好的發(fā)展前景,故應將中醫(yī)藥治療本病的優(yōu)勢進一步發(fā)揚,造?;加斜静〉膬和,F(xiàn)將分消走泄法治療兒童哮喘緩解期的體會介紹如下:
古代醫(yī)籍對本病有較詳細的記載,《內經》中即有“喘鳴”等描述,《金匱要略》奠定了哮喘辨治的基礎。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哮喘”的病名,明清對哮喘的病因病機和治療逐步發(fā)展完善,明代醫(yī)家提出哮有“宿根”,反復發(fā)作,治療宜“扶正祛邪”,并對哮與喘進行鑒別。清代醫(yī)家總結有外邪、起居、飲食引發(fā)宿痰而致哮喘,也有遺傳因素的“幼稚天哮”。《丹溪心法·喘論》提出“哮喘專主于痰”,并有“哮證已發(fā)攻邪為主,未發(fā)則以扶正為要”的論述。《幼科發(fā)揮·喘嗽》說:“或有喘疾,遭寒冷而發(fā)……此為宿疾,不可除也?!闭J識到本病是一種宿疾,在誘因誘導下有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止、難以根治的臨床特點。
哮喘的病因既有外因,又有內因,內因責之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足,痰飲留伏于肺,成為哮喘之宿根。外因責之外感六淫之邪、接觸異味及飲食偏嗜酸咸之品。關于本病發(fā)作之病機,《證治匯補·哮喘》論曰:“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fā)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fā)為哮病。”指出本病的病因病機不外乎為內因、外因、痰飲三者相互作用。安效先教授從風、痰、瘀三方面進行論治,三者伏于肺絡是兒童哮喘的宿根,在治療時注重解決宿根,分期辨證施治[5]。陳文伯教授認為本病反復發(fā)作是在體虛的基礎上,外因作用于內因而發(fā),即肺脾腎三臟虛衰是小兒哮喘發(fā)生的基本病機,內有“夙飲留痰”內伏于肺,遇外感、飲食等外因引觸而發(fā)[6]。外因引動內因,導致痰阻氣道,肺氣上逆,失于肅降,痰氣搏結于氣道而致咳喘痰鳴等哮喘諸證。汪受傳教授認為需增加稟賦伏風內潛的病因,提出本病反復發(fā)作的根本原因在于“肺脾腎不足,風痰內伏”,在哮喘分期上面,主張三期辨證論治,分為發(fā)作期、緩解期、遷延期,在治療上大抵以“調氣”和“消風”兩法縱貫各期[7]。有學者認為[8-9],對于哮喘反復發(fā)作及纏綿難愈的特點,既要重視宿體狀態(tài)、體質特點,又要關注病邪的多因素性,故消除“伏痰”及邪氣對于控制哮喘發(fā)作至關重要,并得到很多醫(yī)家的認可。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哮喘的發(fā)病機制極為復雜,尚未完全清楚,炎癥、免疫、內分泌、神經、精神、遺傳等因素與哮喘的發(fā)生機制密切相關。兒童哮喘防治應盡早開始[10-11],在《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 年版)[12]中提出,要堅持長期、持續(xù)、規(guī)范、個體化的治療原則。西醫(yī)臨床上首選藥物是支氣管擴張劑和激素,大多相結合用藥。目前臨床中主要治療藥物[13-14]:①糖皮質激素,具有抗過敏、松弛氣道平滑肌、抗炎等作用的糖皮質激素現(xiàn)已成為目前治療哮喘最為有效的藥物;②β2受體激動劑;③白三烯受體拮抗劑;④茶堿類藥物,多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應用;⑤抗膽堿能藥物;⑥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⑦硫酸鎂。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西藥雖然能減輕和控制兒童哮喘的癥狀,可一旦停藥,病情易反復,且副作用明顯[15-17]。如長期、大劑量服用糖皮質激素可出現(xiàn)骨質疏松癥、白內障和青光眼等,還可出現(xiàn)激素依賴或抵抗,影響兒童的生長發(fā)育。有研究顯示[18],吸入糖皮質激素的療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免疫療法的不良反應可見口腔和胃腸道癥狀,甚至出現(xiàn)罕見的變態(tài)反應,可能危及生命[19]。
溫病學家在繼承古代《內經》學術思想和眾醫(yī)家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發(fā)展分消走泄法。在《溫病學》中,分消走泄法主要是針對濕溫病而設,此法是由中醫(yī)八法中的“和法”演變而來,即用辛開苦泄藥物疏利氣機、分消邪氣、泄化三焦痰濕,進而達到理氣解郁、通達三焦、滌邪外出之目的?!胺帧笔侵胳顫褚騽堇麑В謩e從不同部位給濕邪找出路;“走”是指宣通氣機,使氣行則濕走?!跋迸c“泄”是指消除濕邪使之泄出體外[20]??傊窒咝狗ㄟm用于濕熱留戀三焦、氣化失司的證候。此法可通過宣上、暢中、滲下三個方面予邪以出路。正所謂“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則不消痰而痰自無矣”,葉天士在羅美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揮,在《臨證指南醫(yī)案》用溫膽湯廣泛治療溫病與雜病。后世溫病學家如俞根初、吳鞠通、王孟英受此影響,陸續(xù)創(chuàng)立了芩連二陳湯、蒿芩清膽湯、三仁湯、黃芩滑石湯、薏苡竹葉散、甘露消毒丹等分消走泄法的有效代表方劑[21-23]。王有鵬教授在前人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結合自身多年實踐,推崇張仲景之“合方理論”[24],遵從國醫(yī)大師張琪教授“合方治大病”“大病用合方”的思想,臨床用溫膽湯合方治療兒科雜病濕熱證,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分消走泄法與哮喘“伏痰”理論有機結合,在溫膽湯基礎上進行化裁,創(chuàng)制自擬經驗方溫膽湯系列合方,以期達到健脾化濕、通利三焦、痰消氣順、降氣平喘之效。
哮喘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是因“伏痰”為患,哮喘的緩解期,以肺脾腎三臟虛損為主,除體虛外,多伴有痰熱濕濁內阻、氣機阻滯,故而表現(xiàn)為復雜的證型,既有虛證,又有實證、虛實夾雜?,F(xiàn)將王有鵬教授運用分消走泄法治療本病緩解期的經驗方介紹如下:
肺為嬌臟,痰熱蘊肺,肺氣郁閉,宣發(fā)肅降失宜,加之此類患兒多為濕熱之體,癥狀多表現(xiàn)為喘憋氣急,咳嗽,咳黃痰,舌紅,可伴有齒痕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用瀉白溫膽湯治療,即瀉白散與溫膽湯合方,瀉白散出自《小兒藥證直訣》,主治肺中伏火郁熱者。本方清中有潤,瀉中有補,不剛不燥,不傷嬌臟,清熱之力較溫膽湯強;溫膽湯更善通利三焦,去除濕熱,二方合用,標本兼顧,清肺熱,去濕濁,熱清痰化濕利,復肺之生理功能,則喘憋自除。
《醫(yī)宗必讀·痰飲》:“按痰之為病,十常六七,而內經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惫氏日茉疲骸捌樯抵础徒∵\之常,而痰自化矣。”[25]脾氣虛,則水液代謝失常,留伏于體內,成為痰飲,壅阻氣道,多表現(xiàn)為咳喘氣促,咳白痰,舌淡苔白膩,脈濡。用三子溫膽湯治療,本方由三子養(yǎng)親湯(《皆效方》)和溫膽湯合方而來,三子養(yǎng)親湯中三藥相伍,皆為治痰之藥,豁痰降氣消食各有所長,與溫膽湯合用,增強祛痰利濕行氣之效。
本病多屬久病肺腎兩虧,陰虛而生內熱者或者素蘊濕熱者,證見喘促無力,心胸憋悶,咳痰不爽,面色潮紅,夜間盜汗,咽干口燥,咽痛,舌紅,苔薄黃,脈濡細。治療用玄貝溫膽湯,為玄貝甘桔湯與溫膽湯合方,玄貝甘桔湯為熊繼柏教授治療咽痛的常用方[26]。兩方合用,既可養(yǎng)陰潤肺利咽,又可去除伏痰,無斂邪之弊。
哮喘為“伏痰”為患,痰飲內伏于肺,外感引動而發(fā),加之病久肺脾腎三臟虛損,表現(xiàn)為喘促氣急,喉中痰鳴,咳痰黏稠,胸悶,身熱,面赤,舌紅苔黃厚,脈濡數(shù)。治療用從龍溫膽湯。從龍湯是張錫純治療痰喘的經驗方,其認為治外感痰喘,一般采用“小青龍湯加減法:去麻黃加杏仁,熱者更加生石膏”,即可治愈[27]。假若喘病愈后復發(fā),再服小青龍湯無效,或服小青龍湯不能痊愈,或為防止復發(fā),在服小青龍湯后,繼服從龍湯最為適宜。方中龍骨、牡蠣收斂正氣而不戀邪,并能治痰;芍藥收陰氣,斂逆氣,平喘咳;半夏燥濕化痰,蘇子、牛蒡子得龍骨、牡蠣,平喘定咳,而無辛散之弊。
患者,女,6歲,2020 年10 月9 日于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初診。主訴:“喘息氣急伴打噴嚏2 月余?!被純? 個多月前因食用大蝦后出現(xiàn)喘息、氣急,伴有鼻煽,打噴嚏,于社區(qū)醫(yī)院進行霧化,每日2 次,霧化2 周,癥狀緩解?,F(xiàn)聞到刺激性氣味及吸入冷空氣后打噴嚏、氣急明顯,咽癢,鼻塞,乏力,偶有咳嗽,納差。查體咽紅,雙肺呼吸音粗,伴有少量的喘鳴音,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既往濕疹史、哮喘病史2 年,過敏原篩查魚蛋奶等陽性。西醫(yī)診斷:哮喘。中醫(yī)診斷:喘證(肺熱未盡,痰濕壅盛);治宜清熱化痰平喘。處方: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龍骨20 g、牡蠣20 g、芍藥10 g、蘇子10 g、清半夏5 g、陳皮10 g、麩炒枳實5 g、竹茹5 g、射干5 g、甘草5 g。10 劑,每日1 劑,水煎,分3 次溫服。
2020 年10 月18 日二診:服藥后,喘促癥狀明顯緩解,喉中痰鳴,咳痰色略黃,偶有噴嚏,余無明顯癥狀。查體咽不紅,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量痰鳴音,無明顯喘鳴音,舌紅苔薄黃,脈滑。以初診方去地骨皮、龍骨、牡蠣、射干,加白芥子10 g、萊菔子10 g。10 劑,每日1 劑,水煎,分3 次溫服。
2020 年10 月27 日三診:患兒咽干,偶有噴嚏,余無明顯癥狀。查體咽不紅,雙肺呼吸音略粗,舌干紅苔薄黃,脈略滑。以二診方去桑白皮、白芥子、紫蘇子、萊菔子,加玄參10 g、貝母5 g、桔梗10 g。7 劑,每日1 劑,水煎,分3 次溫服。藥后諸癥消失,無咽干、噴嚏,雙肺呼吸音清。
按:哮喘屬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目前是國際上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炎癥疾病之一[28]。本病是一種以慢性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的異質性疾病,臨床上以反復發(fā)作的喘息、咳嗽、氣促和胸悶為主要表現(xiàn),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fā)作或加劇[29]?;純撼踉\時,正值立秋之際,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較大,加之是“花粉癥”的爆發(fā)期,使患兒過敏性疾病容易多發(fā)或復發(fā),小兒肺臟嬌嫩,御邪能力差,加之內有伏痰,極易由外邪引發(fā),加之北方地區(qū)特有的地域特點及飲食文化,多食用肥甘厚味之品,容易生濕助熱釀痰,一旦外邪引動,內外相合,肺失肅降,發(fā)為喘憋、氣急、咳嗽等。初診時用瀉白散、從龍湯、溫膽湯合方,以達清肺熱、化痰濕、除宿根之效??v觀全方,諸藥調和,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不寒不燥,有升有降,溫涼兼具。本方重在調和,而達理氣化痰、止咳平喘、通利三焦之勢,共奏痰消氣順之功,降氣平喘之效。二診時痰涎壅盛,故以初診方去地骨皮、龍骨、牡蠣、射干,加白芥子10 g、萊菔子10 g,為三子溫膽湯,以去除痰飲,豁痰降氣平喘,此合方用藥精當,化痰逐飲去濕。三診時,患兒已無喘憋氣促之征,僅有咽干之象,為疾病向愈,津液不足加之素為濕熱之體,津不上承,故以二診方去桑白皮、白芥子、紫蘇子、萊菔子,加玄參10 g、浙貝母5 g、桔梗10 g,為玄貝溫膽湯,玄參養(yǎng)陰生津利咽,浙貝母開痰結,加之溫膽湯清利濕熱,二方合用,生津利咽而無助邪之弊,患兒愈。王有鵬教授在患兒哮喘緩解期的治療中,多用溫膽湯類方治療,療效頗佳,時時注意本病“伏痰為患”的病因病機[30],在治療時化痰祛濕之品貫穿始終,收效顯著,已獲得廣泛認可[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