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檢 童延清
神經源性膀胱,又稱神經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礙,是一類由神經病變或損害引起的膀胱和尿道的功能障礙性疾病,常同時伴有膀胱尿道功能的協調性失常。其臨床癥狀為尿潴留、尿失禁及排尿次數的改變等。童延清教授自擬經驗方治療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口服加外服,雙重作用之下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1]主要是因為調節(jié)膀胱和尿道的中樞神經或周圍神經受到損害,尿液充脹膀胱不能排出為主癥的疾病。如果治療不及時,可引起腎功能的損傷及改變,重者甚至走向死亡。神經損傷導致的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目前沒有特殊的針對性治療措施。
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屬于中醫(yī)“癃閉”的范疇,是以排尿困難、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的一種病證[2]。病位在腎與膀胱,因兩者功能失調、三焦氣化不能宣行所致?!榜]”一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其病癃閉,邪傷腎也”,《靈樞·五味》云:“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并明確闡述了本病的病機為膀胱及三焦氣化不利,病位在膀胱。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指出小便不利和小便難的病因為腎與膀胱有熱。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載有治療小便不通的方劑共13首,并最早提出了導尿術治療小便不利的方法?!兜は姆ā芬粫杏涊d:“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5種原因。明·張景岳將癃閉的病因病機歸納為4個方面:熱結膀胱,熱閉氣化,熱居肝腎;敗精槁血,閉塞水道;真陽下竭,氣虛不化;肝強氣逆,氣實而閉。其對氣虛不化和陰虛不能化陽所致癃閉的治療有獨特見解。到了清朝以后,人們對本病的認識漸臻完備,對其治療方法也更為詳盡。現代中醫(yī)認為癃閉[3]的病因為外邪侵襲、飲食不節(jié)、情志內傷、瘀濁內停、體虛久病5種,病機為腎與膀胱氣化失調,病位在膀胱與三焦,與肺、脾、腎、肝關系密切。
歷代醫(yī)家在論述外邪侵襲致癃閉的時候,大多從濕熱之邪的角度進行闡述。筆者跟師童延清教授學習5年余,童延清教授根據“三因原則”指出:東北地區(qū)地勢高遠、氣候苦寒,寒邪侵襲,久居體內,下藏于腎,冷結關元,氣凝不化,而致腎與膀胱功能失調,可發(fā)生“癃閉”。童延清教授在治療癃閉下焦寒濕證尿潴留患者時,治療上主張以溫腎助陽,泄?jié)嵬ɡā?/p>
口服中藥湯劑藥物:小茴香8 g,肉桂8 g,荔枝核15 g,延胡索15 g,川楝子15 g,白芍40 g,橘絡10 g,白花蛇舌草10 g,白槿花10 g,通草15 g,甘草5 g。如伴有尿疼、尿熱者可加地榆15 g,槐角15 g以清熱利濕;如伴有尿頻、尿急、尿不盡者可加綿萆薢15 g,石菖蒲15 g,絡石藤15 g,益智仁15 g以利濕通淋;如伴有小便不利而大便溏稀者可加蒼術15 g,白術15 g,白扁豆15 g以澀腸止瀉;如伴有口干口苦者可加龍膽3 g以瀉肝膽火;如伴有氣短無力者可加人參3 g,荷葉10 g,仙鶴草10 g以益氣補虛。上藥水煎服,日2次。
外敷中藥塌漬藥物組成:小茴香10 g,肉桂10 g,附片10 g,干姜10 g,透骨草8 g,延胡索5 g,川楝子5 g,乳香10 g,沒藥10 g,紅花10 g,桃仁10 g。上藥研末,以水或白醋調成膏狀敷于小腹,覆蓋一層濕紗布,再覆蓋一層保鮮膜,配合紅外線照射治療半小時左右。日1次。外用中藥塌漬外敷、紅外線照射治療配合中藥口服,效果更佳。如有皮膚瘙癢、起皮疹等過敏反應,可隨時停用。
李某,女,31歲,職員,2019年11月28日初診。
3個月前,患者因在夏日不慎淋雨感寒后,間斷出現尿頻、尿急、尿不盡、排出無力的癥狀,伴有小腹脹疼、下墜,偶有雙下肢輕度浮腫,遇寒加重,患者未予重視,未予治療。今日晨起自覺癥狀加重,并伴有咳嗽遺尿,遂來我院門診就醫(yī)。現癥:尿頻、尿急、尿不盡、排出無力,伴尿痛、尿熱,小腹脹疼、下墜,偶有遺尿,雙下肢輕度浮腫,面色白,畏寒肢冷,腰酸冷,納眠可,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尿常規(guī)回報:蛋白(-),白細胞:19/μl(正常范圍0~5/μl),隱血(2+)。泌尿系彩超提示:雙腎盂腎盞擴張,較寬處內徑:右側3.2 cm,左側2.8 cm。雙輸尿管上段擴張,較寬處內徑:右側1.3 cm,左側1.5 cm。膀胱充盈良好,壁增厚,較厚處0.6 cm,其內未見明顯異?;芈?。排尿前膀胱大小為:9.3 cm×10.1 cm×6.5 cm,排尿后膀胱大小為:7.0 cm×4.8 cm×3.8 cm,膀胱殘余尿約60 ml。超聲提示:雙腎積水;雙輸尿管上段擴張;膀胱壁增厚。診斷為癃閉,證屬下焦寒濕,治以溫腎助陽,泄?jié)嵬ɡL幏剑盒≤钕? g,肉桂8 g,荔枝核15 g,延胡索15 g,川楝子15 g,白芍40 g,橘絡10 g,白花蛇舌草10 g,白槿花10 g,通草15 g,綿萆薢15 g,石菖蒲15 g,龍膽草3 g,甘草5 g。水煎服,日2次,再加上中藥外敷。2周為一個療程,藥物隨診加減,每2周查一次泌尿系彩超。5個療程后,患者自覺癥狀明顯緩解,復查尿常規(guī):無明顯異常;復查泌尿系彩超示:雙腎大小正常,集合系統結構略紊亂,雙側腎盂腎盞擴張,右腎前后徑0.9 cm,左腎前后徑0.9 cm,排尿后膀胱體積為3.5 cm×1.7 cm×1.7 cm,膀胱殘余尿約5.2 ml。囑患者停服中藥湯劑,隔日中藥塌漬、紅外線照射治療一次,鞏固2周。2個月后電話回訪,患者自述,后再無尿閉現象出現。
按:童延清教授指出此婦人夏季冒雨涉水,外感寒濕之邪,入里化熱,濕熱下注膀胱,水道不利而致淋證,故間斷出現尿頻、尿急、尿不盡、排出無力的癥狀;然患者未予重視,致寒氣內伏,傷及陽氣,故見畏寒肢冷,腰酸冷等腎陽虛的癥狀;正虛邪犯,遇寒加重,對于少腹墜脹、疼痛者,基于“內病外治”原則,給予中藥塌漬與紅外線照射治法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治以溫腎助陽,泄?jié)嵬ɡ?。方以小茴香、官桂為君,小茴香味辛性溫,入肝腎經,散寒止痛,《藥性賦》云:“氣厚則發(fā)熱,官桂下行而補腎”,兩藥合用可助腎補陽,溫中散寒;荔枝核、延胡索、川楝子溫散寒邪,理氣止痛為臣;通草、白花蛇舌草、白槿花助君藥利濕通淋,白芍、橘絡通利三焦,疏通水道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配伍完整,使潴留體內的水液開冰解凍,通陽泄?jié)岫?。再配合中藥塌漬外敷,藥物辛溫發(fā)散直達病灶,紅外線照射治療助外敷藥物發(fā)揮藥效,雙管齊下,事半功倍。
尿潴留是指尿液充脹膀胱而不能排出為主癥的疾病,臨床上常見的有術后尿潴留及神經、內分泌等系統疾病所致功能性尿潴留。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屬于中醫(yī)“癃閉”的范疇,目前西醫(yī)的治療手段[4-6]主要是保護腎臟功能,防止腎盂腎炎、腎積水等疾病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一般除了常規(guī)藥物治療以外,病情嚴重者還會進行手術干預,如插尿管、膀胱造瘺手術等,這給患者及患者家庭帶來不小的經濟壓力,同時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到目前,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仍是現代醫(yī)學的一個重大難題。但是該病卻是中醫(yī)的一個優(yōu)勢病種,我們運用中醫(yī)整體觀、辨證治療、法隨證立、方從法出,往往可以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