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雨,王 群,繆 霓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上海 200021)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diseases of breast,HDBA)是一種乳腺結構不良性疾病,分為乳腺單純性增生和乳腺囊性增生兩類[1]。該病是女性的常見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在乳腺疾病的普查中該疾病的檢出率高達93.72%[2]。有學者報導乳腺增生病與乳腺癌有一定的相關性,故積極預防和治療本病是防止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3]?,F(xiàn)代醫(yī)學認為,乳腺增生病是乳腺正常發(fā)育和退化過程失常而導致的一種良性乳腺疾病[4]。由于內分泌失調、雌激素分泌過多、孕酮相對減少,導致乳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致使乳腺導管和小葉的結構發(fā)生結締組織增生和退行性病變[5]。該病屬中醫(yī)學“乳癖”范疇。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該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xiàn)對中醫(yī)內治法治療乳腺增生病進行論述。
乳腺增生病主要以乳房疼痛和腫塊為主,疼痛多為脹痛,或刺痛,或牽拉痛,在月經前加重,或隨情緒波動而變化。疼痛部位主要位于乳房腫塊處,常涉及胸脅部或肩背部,可伴有乳頭疼痛或瘙癢。腫塊多位于外上象限,可發(fā)生于單側或雙側乳房,一般直徑大小為1~2 cm,根據(jù)形態(tài)和分布可分為片塊型、結節(jié)型、混合型、彌漫型[6]。目前乳腺鉬靶X射線片檢查被認為是診斷該疾病最經濟、最簡便的影像學診斷方法[7],病理學檢查是判斷其是否癌變的金標準[8]。
《圣濟總錄》中提到:“婦人以沖任為本,若失于調理,沖任不和,陽明經過或為風邪所客,則氣奎不散,結聚乳間,或硬或腫,疼痛有核?!闭J為沖任不和為該病之本。根據(jù)經絡走向,沖任二脈起于胞宮,屬腎,上行為乳,下行為經,因此乳房與胞宮息息相關,腎與沖任關系密切[9]。《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泵鞔_提出腎為沖任之本,若腎氣不足,沖任失調,致使氣滯血瘀,經脈阻塞,則乳核內生。也有醫(yī)家認為肝氣郁結、肝郁化火才是導致乳癖的主要原因[10],高秉鈞《瘍科心得集》曰:“以陽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氣有所不舒,胃見木之郁,惟恐來克,伏而不揚,氣不敢舒,肝氣不舒,而腫硬之形成?!鼻宕t(yī)家陳莘田認為:“病起于郁,郁則生火,火氣消長,堅硬如石,由漸生痰,痰凝氣阻,兩乳結癖?!备文I同源,腎主水,肝主疏泄,有腎水的滋養(yǎng)才能使肝木發(fā)揮對乳房的疏泄作用,肝的正常疏泄才能使腎精藏而不滿,在肝腎藏泄有度的調節(jié)下,使沖任二脈氣血充盈,濡養(yǎng)乳房?!动兛拼笕氛撌鋈轳保骸岸嘤兴紤]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思慮過度,脾失健運,痰瘀互結,留滯乳絡,則乳核自生。若腎陽不足,無以溫煦脾陽,脾腎陽虛無以運化水谷,也可致生痰濕。因此,祖國醫(yī)學認為乳癖的發(fā)病是一個虛實夾雜的過程,主要與肝、脾、腎、沖任相關,腎氣虧虛、沖任失調為發(fā)病之本,痰凝、氣滯為發(fā)病之標,標本互相影響。在臨床辨證分型時,單純的證型并不多見,大部分病例均有兼證。
中醫(yī)對于乳癖根據(jù)不同的分型辨證論治應用方藥,然分型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根據(jù)癥候,同一類型整體用藥大致相同。譚工等[11]通過構建中醫(yī)內服湯劑治療乳腺增生病方劑數(shù)據(jù)庫,發(fā)現(xiàn)該病以肝郁氣滯、痰凝、血瘀、沖任不調為主要證型,用藥以舒肝養(yǎng)血、健脾補腎、活血散結為常用配伍。郭琪等[12]通過對全國42位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利用德爾菲法確立乳癖辨證排名前三的證型,分別為沖任失調型、肝郁痰凝型和肝郁氣滯型。段會強[13]則認為乳癖的產生與五臟和氣血均有關系,故將其分為肝郁氣滯、血虛氣滯、肝脾不和三類,對應治擬疏肝理氣、止痛散結,健脾養(yǎng)血、行氣散結,疏肝健脾,理氣通絡。
4.1周期療法 根據(jù)月經周期治療又稱周期療法,是中醫(yī)治療婦科疾病一種常用手段。目前,運用該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病有了較為廣泛的研究。祖國醫(yī)學認為,“腎-天癸-沖任”是女子獨特的生理生殖性軸,對女性的月經、乳房周期變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月經周期的變化,沖任由盛而滿、由滿而溢、由溢而漸虛、由虛后復盛[14],直接影響著乳房的變化。因此在本病的治療過程中,醫(yī)者常根據(jù)該特點辨證施治。
林旭豐等[15]對104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采取周期療法,經前10 d予柴胡舒肝散加減,經后10 d予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和西藥枸櫞酸他莫昔芬對比。2個月經周期后,總有效率為98.39%,高于對照組88.10%。劉爽等[16]根據(jù)乳房經前充盈、經后疏泄的特點,經前予疏肝散結湯(主要組成:柴胡、郁金、青皮、海藻、昆布、三棱等)擬調經疏肝活血、消滯散結,經后予溫腎助陽湯(主要藥物組成:淫羊藿、仙茅、菟絲子、山藥、肉蓯蓉、鹿角霜等)擬溫腎助陽、調攝沖任。徐春華[17]根據(jù)月經周期運用血府逐瘀湯基礎方加減治療乳癖,本方由桃紅四物湯加柴胡、枳殼、牛膝、甘草而成,旨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分別在月經后期加旱墨蓮、天花粉,月經間期加菟絲子、荔枝核,月經前期加鹿角霜、淫羊藿,治療3個月后,總有效率為91.70%。
月經周期是婦女陰陽消長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其中經后期以陰精不足為主,乃“重陰”,隨后“重陰轉陽”,在腎陽溫煦下陰精化生陽氣,逐漸達到“重陽”的經前期,隨后“重陽轉陰”,胞宮由藏變泄,循環(huán)往復。經前氣血壅滯,故經前以“通”為主,疏肝理氣活血,順月經疏泄而導;經后血??仗摚浴把a”為主,溫腎調攝沖任,順沖任充盈而益。
4.2名家臨證經驗 許多老中醫(yī)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疾病特點,為臨床提供了治療本病的寶貴經驗。林毅教授認為,乳癖病在疏肝解郁、調攝沖任的同時,需時刻顧護脾胃[18]?!秲冉洝分杏涊d:“女子乳頭為肝,乳房屬胃?!逼楹筇熘荆瑲庋?,只有脾胃功能正常,各器官臟腑才能正常運行,林老常用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等隨證化裁,將顧護脾胃之法貫穿治療始末。段軍華[19]通過對趙尚華教授治療乳癖用藥規(guī)律的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當歸、白芍”藥對出現(xiàn)114次頻率最高,兩藥一溫一涼、一散一收,養(yǎng)血和血,柔肝緩急,可成為治療乳癖病之要藥。裴正學教授結合自身多年經驗認為女子以肝為先,故該病重責于肝,肝主疏泄,若失條達則肝郁氣滯,久而痰凝內生,阻滯乳絡發(fā)為乳癖。故裴老自創(chuàng)柴山合劑方疏肝解郁、軟堅散結,全方主要以柴胡疏肝散、海藻玉壺湯、昆布丸、三棱湯加減而成[20]。陸德銘教授基于“肝腎同源”理論,為治療乳腺增生病開辟了新的思路。其認為本病是本虛標實之證,腎虛、沖任失調為本,肝郁氣滯、痰凝為標,擬定乳腺增生方溫補腎陽、疏肝活血,具體方藥為:仙茅12 g、仙靈脾30 g、肉蓯蓉12 g、鹿角片9 g、三棱15 g、莪術15 g、桃仁3 g、丹參30 g、制香附9 g、延胡索12 g、郁金12 g、海藻30 g[21]。蔣健教授根據(jù)“以組方N治療某病癥”的學術思想,認為乳癖為肝郁氣滯、痰瘀互結的復合病機,提出以理氣、化痰、祛瘀組方三原則,善用神效瓜蔞散和橘核丸兩方為藍本靈活施治該病。用藥比例則根據(jù)辨證定奪,如乳房腫塊疼痛明顯,重用理氣止痛的藥物;如乳脹與情緒波動明顯有關,則加重疏肝理氣解郁藥物比例[22]。對于乳癖的治療,各派醫(yī)家百花爭艷,合理有效地總結名醫(yī)經驗能為今后提供更多的臨床診治思路,更好的傳承與發(fā)揚其學術思想。
4.3經典古方 前人治療乳癖已經積累了諸多療效確切的方劑,臨床可對癥依照經典古方治療該病。周建華[23]采用仙方活命飲加減(主要組成:金銀花15 g、白芷10 g、乳香6 g、皂角刺10 g、當歸10 g、浙貝母10 g、赤芍6 g、穿山甲10 g、沒藥6 g、柴胡9 g、陳皮9 g等)治療94例火熱郁結乳癖患者,發(fā)現(xiàn)其乳房腫塊明顯減小,疼痛減輕,總有效率為93.62%。徐秀文[24]用夏牡四物湯治療96例乳癖患者,其中肝郁氣滯型59例,痰瘀氣滯型27例,氣血不足型2例,該方組成為夏枯草、牡蠣、當歸、赤芍、川芎、熟地。肝郁氣滯者加香附、青皮;疼痛明顯者加蒲黃、五靈脂;氣血不足者加黃芪、黨參,臨床有效率為96.00%。吳越等[25]研究柴胡疏肝散合甘麥大棗湯(主要組成:柴胡12 g、陳皮12 g、川芎9 g、香附9 g、枳殼9 g、白芍9 g、淮小麥30 g、大棗15 g、炙甘草9 g等)對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病的臨床療效,發(fā)現(xiàn)總有效率為95.10%,高于單純柴胡疏肝散對照組86.80%。樂德行主任結合自身多年經驗,認為凡屬于腎陽不足導致的沖任失調型乳癖靈活運用二仙湯加減方(以仙茅、淫羊藿、鹿角霜加味)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26]。王國斌教授認為乳癖虛證多因素體陽虛、氣血虧虛所致,故治療上應以陽和通腠、溫補氣血為主,使用陽和湯加減溫陽補血、通絡散結,其組成如下:當歸20 g、熟地30 g、郁金10 g、元胡10 g、香附10 g、夏枯草30 g、白芥子10 g、小茴香6 g、麻黃10 g、鹿角霜6 g、蒲公英30 g、肉桂6 g、紅花5 g[27]。另有學者研究逍遙散(主要組成:柴胡15 g、當歸12 g、芍藥15 g、茯苓12 g、白術12 g、薄荷6 g、延胡索9 g、丹皮9 g、甘草3 g)聯(lián)合桂枝茯苓丸(山西旺龍神農藥業(yè),國藥準字Z14021325)治療乳癖[28]。伴煩躁易怒加黃芩、龍膽草;伴乳房疼痛明顯加蒲公英;伴腰膝酸軟加熟地。結果:總有效率為93.10%,遠高于單純使用逍遙散治療的79.31%。
古方是前人歷史經驗的總結,然而這些并不是單一治療乳癖的方劑,上述提到的仙方活命飲是治療瘡瘍癰疽的名方,藥性寒涼;陽和湯是治療陰疽的方子,藥性溫和,同病不同證,同病異治。再者,就治療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病而言,夏牡四物湯加減與逍遙散合桂枝茯苓丸加減同樣有效。這些充分說明中醫(yī)內治法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4.4自擬驗方 現(xiàn)代醫(yī)家通過學習古人治療乳癖的經驗,針對現(xiàn)狀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自擬經驗方,許多已取得良好療效。楊高雄等[29]根據(jù)“肝脾腎同治”的原則自擬處方治療痰瘀凝結型乳癖372例,自擬方具體方藥為:柴胡12 g、川芎10 g、香附10 g、當歸9 g、延胡索10 g、白術15 g、茯苓12 g、瓜蔞20 g、焦三仙各10 g、赤白芍各9 g。氣滯較重者加枳殼;疼痛甚者加乳香、沒藥;腫塊較大者加浙貝、夏枯草。臨床總有效率為92.20%。王智蘭等[30]過觀察乳癖內消湯(主要組成:鹿角片、淫羊藿、柴胡、香附、延胡索、牡蠣、丹參等)治療沖任不調型乳腺增生病的療效,發(fā)現(xiàn)用藥后患者激素水平與乳房血流動力學指標逐漸趨于正常,證明乳癖內消湯有助于消除乳腺組織的充血水腫,促進病灶的消散和吸收。邊建召[31]通過研究86例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發(fā)現(xiàn),運用柴芍乳癖湯加減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達90.70%。其方劑組成為白芍、瓜蔞皮、蒲公英、夏枯草、黨參、鹽橘核、山慈姑、三七等,肝郁甚者加香櫞和佛手,痰濕重者加蒼術和厚樸。楊秀麗等[32]觀察12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發(fā)現(xiàn)莪術消癥湯(主要組成:三棱、莪術、生牡蠣、桃仁、紅花、香附、王不留行、鱉甲、穿山甲等)對于改善氣滯血瘀型該病有良好療效。對于痰瘀凝結型患者,可以從肝脾胃入手,用藥以疏肝理氣、化痰散瘀為主;沖任不調型患者側重于溫陽補腎、調攝沖任;肝郁痰凝型患者更偏向疏肝解郁、化痰散結;氣滯血瘀型患者則治以行氣活血,止痛散結。
4.5中成藥 相比中草藥,中成藥有服藥方便、不用煎煮、不易混淆的優(yōu)點。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中成藥應運而生。大黃蟄蟲膠囊對瘀血、腫塊、閉經等癥狀有很好的效果,伍娟飛等[33]臨床探究59例氣滯血瘀型乳癖患者對該藥的療效,給予大黃蟄蟲膠囊(主要成分:大黃、土鱉蟲、水蛭、虻蟲、桃仁、苦杏仁等,江蘇頤海藥業(yè),國藥準字Z20054026)每次2粒,3次/d,連續(xù)口服4個月。結果:治愈34例,好轉2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60%。郭濤等[34]報道,經過對臨床30例受試者研究證明,給予西黃膠囊(主要成分:牛黃、麝香、乳香、沒藥)每次2粒,2次/d,連續(xù)3個月后,發(fā)現(xiàn)乳腺增生病患者血清中雌二醇含量有所降低,孕酮水平升高,體內雌、孕激素趨于平衡,總有效率為90.00%。小金片是中醫(yī)外科里散結消腫的代表方之一,薛麗華等[35]證明小金片(主要成分:麝香、木鱉子、草烏、乳香、楓香脂、沒藥、五靈脂等,太極集團桐君閣藥廠有限公司)治療乳腺增生病有顯著療效,給予患者每次2粒,2次/d,連續(xù)口服3個月后,發(fā)現(xiàn):患者乳腺結節(jié)最大直徑由治療前的(4.21±1.15)cm縮小至(0.93±0.35)cm,總有效率高達95.00%。王苗等[36]收集160例肝郁痰凝型乳癖病患者,分為乳疾靈顆粒(主要成分:柴胡、香附、青皮、赤芍、丹參、王不留行、雞血藤、昆布、牡蠣等;用法:每次2袋,2次/d,飯后沖服)觀察組與逍遙丸(用法:每次9 g,2次/d,飯后口服)對照組各80例,均在月經來潮前14 d首次服藥,經期停藥,于月經干凈后第2天恢復服藥,療程2個月。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25%,對照組為82.50%。
大黃蟄蟲膠囊、西黃膠囊、小金片均由古方化裁而來,中成藥古方具有悠久的歷史沿革,經歷了無數(shù)醫(yī)家的檢驗;乳疾靈顆粒提煉于臨床經驗用方,療效尚佳。上述中成藥都可以使患者癥狀得到緩解甚至完全改善。
5.1現(xiàn)狀總結 乳腺增生病是育齡期婦女的常見病,與內分泌失調和精神因素有關,少部分存在癌變可能。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fā)展,女性所面臨的各方面壓力越來越大,患病率逐年升高,該病的防治越發(fā)受到重視?,F(xiàn)代醫(yī)學對于此病的治療常選取雄激素、黃體酮、三苯氧胺、溴隱亭等藥物[37],這些藥物不良反應多;部分患者局部腫硬明顯,采取局部手術切除以排除惡變,但手術切除僅僅處理了局部,也無法阻止其他部位增生的進展,故不宜被大眾接受。近些年來,有學者研究總結出中藥能通過調節(jié)激素和受體水平、抗新生血管生成、抗氧化、改善血液黏度、調節(jié)免疫功能、誘導細胞凋亡、調控微量元素的機制達到治療乳腺增生的效果[38]。中醫(yī)通過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明顯提高了該病的治療效果。
乳腺增生病以乳房疼痛和腫塊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病主要與肝、脾、腎、沖任相關,腎氣虧虛、沖任失調為發(fā)病之本,痰凝、氣滯為發(fā)病之標,標本互相影響。目前尚沒有統(tǒng)一的辨證分型標準,臨床上主要以肝郁氣滯型、沖任失調型、痰凝血瘀型多見。祖國醫(yī)學源遠流長,對于乳癖的治療積累了長足的經驗。周期療法是治療該病的一大特色療法,根據(jù)月經周期,沖任由盛而滿、由滿而溢、由溢而漸虛、由虛后復盛直接影響乳房變化,故經前宜“通”,經后宜“補”。各流派醫(yī)家對于該病的治療各有不同,善于學習和總結名醫(yī)學術思想,有利于為今后提供更多的臨床診療思路。同時,也有很多經驗古方和自擬驗方治療乳癖效果良好,辨證論治尤為重要。肝郁氣滯者常用柴胡、香附、郁金、川芎疏肝解郁行氣,沖任失調者側重于鹿角霜、淫羊藿、仙茅溫補腎陽,痰凝血瘀者則重用夏枯草、赤芍、瓜蔞散結止痛、活血化痰,氣滯血瘀者偏向于三棱、莪術、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其中伴疼痛較甚者予乳香、沒藥、蒲黃、五靈脂、蒲公英,氣血不足者加黃芪、黨參,煩躁易怒者予黃芩、龍膽草,氣滯較重者加枳殼,腫塊較大者加浙貝、夏枯草。本文亦列舉幾例療效尚佳的治療乳癖的中成藥,其中大黃蟄蟲膠囊、西黃膠囊、小金片均由古方化裁而來,乳疾靈顆粒提煉于臨床經驗用方,都可以使患者癥狀得到緩解甚至完全改善。
5.2前景展望 ①傳承和發(fā)揚古代醫(yī)家和名老中醫(yī)的寶貴經驗,探尋其中的辨證思路和用藥規(guī)律,更好的發(fā)揮中醫(yī)藥治療此病的特色。②加大中成藥的研究。相比中草藥,中成藥更加方便,通過長期的研制和篩選,生產出安全有效的臨床處方,既有利于患者堅持治療,還利于中藥的規(guī)范化、現(xiàn)代化。③加強科研力度。無論是對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機的認識,還是臨床上辨證分型、處方用藥都缺乏客觀性。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強對實驗依據(jù)、中藥藥理、治療機制的研究,結合現(xiàn)代科學,明確中西醫(yī)間對于辨證論治與內分泌激素的聯(lián)系,以提高中醫(yī)藥的療效,造福更多患者。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