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稅,李俊,董宇
(1.長治醫(yī)學院 在讀碩士研究生,山西 長治 046000;2 山西省長治市人民醫(yī)院,山西 長治 046000)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稱脆骨病或脆骨 - 藍鞏膜 - 耳聾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骨骼發(fā)育障礙性疾病,患病率僅為1/20 000 ~ 1/15 000[1]。此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和遺傳性,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為主,部分病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也有少數(shù)單發(fā)病例。該病大多數(shù)是由于I 型膠原蛋白缺陷引起,其特點是骨骼脆性增加,臨床常表現(xiàn)為多發(fā)性骨折,以及一系列的骨外表現(xiàn)。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和遺傳方式的不同,目前已經確定的OI 亞型共有18 種[2]。家族史及產前超聲檢查可初步篩查,產前未確診可導致患兒出生、產時及產后病死率高、預后差。本文就典型家族遺傳性OI 一例及相關文獻復習報道如下。
患兒,男,22 分鐘。主因“反應差、呼吸費力、口吐沫22 分鐘”于2020 年7 月21 日22:55 入住山西省長治市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重癥監(jiān)護室?;純合礕1P1,胎齡38 周,孕母“雙下肢肌無力、陣發(fā)性腹痛”于產科保守治療1 天后,因“胎心監(jiān)護示頻發(fā)減速,考慮胎兒窘迫?”急診剖宮產分娩,出生體重2200g,羊水量正常、顏色清,胎盤正常,臍帶纏繞身體一周,孕母妊娠合并貧血輕度。患兒生后反應差,全身青紫,刺激不哭,呼吸微弱,心率50-60 次/分,四肢呈軟面條狀,立即予以吸痰、清理呼吸道,球囊加壓給氧聯(lián)合胸外按壓,30s 后心率上升至60 次/分以上,停止胸外按壓,繼續(xù)球囊加壓給氧,1 分鐘末,心率上升至100 次/分以上,出現(xiàn)哭聲,軀干部皮膚轉紅,呼吸好轉、但仍費力,肌張力明顯好轉,停止球囊加壓給氧,Apgar 評分1 分鐘8分,5 分鐘9 分,進一步轉入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患兒自生后少哭、哭聲弱,口吐沫,呼吸費力,四肢青紫、冰凉,尚未開奶,未排大小便?;純焊改赣H均為雙下肢殘疾人士:父親可能系脆骨病,自7 歲始經常摔倒后骨折,經常規(guī)骨科處理后痊愈,大概骨折發(fā)生有6、7 次,至13 歲此種現(xiàn)象漸消失,身高1.2m;母親系坐骨神經損傷,家屬自述由于嬰兒期臀部肌注藥物損傷坐骨神經導致雙下肢肌無力,身高1.5m;患兒父親小姨同患兒父親癥狀。
入院查體:體重2.2kg,身長44cm,頭圍32cm,體溫不升,脈搏138 次/分,呼吸66 次/分,血壓74/41mmHg。反應差,哭聲弱,呼吸費力,查體不合作。皮膚黏膜青紫、覆蓋胎脂,臀部可見大片狀青色印記,雙手足青紫,頭頂部可觸及一大小約3.0cm×4.0cm 之腫脹區(qū),過骨縫,邊界不清,前囟3.0cm×3.0cm,骨縫分離1.0cm,后囟3.5cm×3.5cm,鼻翼扇動,口周明顯發(fā)紺,口唇紫紺,口吐沫,三凹征陽性,呼吸不規(guī)整,雙肺可聞及明顯水泡音,心音低鈍,律齊,心前區(qū)未聞及明顯雜音,腹軟,臍帶結扎,四肢末梢凉、青紫,關節(jié)活動不受限。四肢肌張力低下,新生兒覓食反射弱,吸吮反射弱,握持反射弱,擁抱反射弱。
入院后完善相關輔助檢查,予以保暖,心電監(jiān)護,監(jiān)測生命體征、血糖變化、黃疸進程,抗感染,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呼吸,防治出血,靜脈營養(yǎng)液支持,等對癥治療。經積極治療,患兒一般情況漸好轉,關節(jié)活動不受限,于入院后第6 日晚出現(xiàn)左下肢腫脹、且活動受限,觸之皮溫不高,表面皮膚未見發(fā)紅,次日腫脹明顯,行股骨正側位片(小兒)示:強迫體位,左(L)股骨干中上段骨皮質不連續(xù),骨小梁中斷,斷端成角錯位,局部軟組織腫脹,診斷:左(L)股骨干骨折(見圖1)。仔細追問病史,孕母于孕29 周行產前超聲檢查示:胎兒四肢長骨較短,肱骨長約4.1cm,股骨長約4.5cm(見圖2);于孕35+3 周行產前超聲檢查示:胎兒股骨長約5.2cm、較短,似呈角畸形(見圖3);于38+4 周行產前超聲檢查示:胎兒股骨較短,似呈角畸形(缺圖)。結合孕期超聲結果,目前高度懷疑脆骨病,抽患兒及其父親外周血液行骨骼系統(tǒng)疾病基因檢測 panel-V2,采用高通量測序對患兒血液進行檢測,其父親血液采用Sanger 驗證,通過對疾病相關基因的測序分析,發(fā)現(xiàn)與疾病表型相關的高度可疑變異,檢測到COL1A2 基因有 1 個雜合突變:在982 號核苷酸由鳥嘌呤G 變?yōu)橄汆堰蔄(c.982G>A)的雜合突變,導致第328 號氨基酸由甘氨酸變?yōu)榻z氨酸(p.G328S),并且,經家系驗證分析,此基因位點來自患兒父親(見表1),結果為:患兒為多發(fā)性成骨不全,其父親與其類似。
患兒現(xiàn)3 月齡,一般情況尚好,左下肢輕微受限,無紅腫,復查股骨正側位片顯示骨痂連續(xù)(缺圖),暫未出現(xiàn)其他部位的骨折,目前處于密切隨訪階段。
圖1 入院后股骨正側位片
圖2 孕29 周產前超聲檢查
圖3 孕35+3 周產前超聲檢查
成骨不全是一種可遺傳的膠原相關骨發(fā)育不良疾病,遺傳方式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為主,約85%的病例是由I 型膠原編碼基因 (COL1A1 和COL1A2)的顯性常染色體突變導致的[3],本文中患兒及其父親亦為COL1A2 基因突變導致。OI 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單基因遺傳性骨病,目前已有18 種亞型,隨著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OI 的致病基因,如未分型的PLS3 和SEC24D 等基因。羅燕飛等學者[4]對2013 年1 月至2017 年12月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就診的9 例維吾爾族成骨不全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臨床分型,并檢測成骨不全相關基因,進一步評估變異致病性、分析基因變異譜系特點,共發(fā)現(xiàn)3種基因(COL1A1、COL1A2 和SERPINF1)的9 個候選變異,其中5 個變異位點為國際首次報道,經評估均為可能致病性變異,得出SERPINF1 基因可能在維吾爾族人群中更為高發(fā),維吾爾族OI 患者的遺傳異質性及獨特的基因變異譜系,進一步為成骨不全的基因型與表型相關性提供了依據(jù),也進一步的說明了OI 的亞型有可能會增加,從而需找到治療本病更好的方法。不同的亞型存在著不同的致病機制,疾病發(fā)生的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在臨床上,盡管遺傳異質性,但不同亞型的OI 均具有相似的臨床特征。
表1 患兒基因分析
I 型膠原蛋白存在于骨、肌腱、韌帶、皮膚、牙本質、眼睛鞏膜和其他結締組織中[5],所以除了脆性骨骼增加骨折風險以外,還引起眼、耳、皮膚、牙齒等其他結締組織病變,如出現(xiàn)藍色鞏膜、牙本質發(fā)育不全、血管脆性增加和聽力障礙等,在兒童中表現(xiàn)最為嚴重。OI 的診斷通常取決于家族史和臨床表現(xiàn),特征是產前、出生或幼兒期骨折 (或骨折),基因檢測可以確診[3]。產前超聲診斷是預防OI 患兒出生的主要方法,典型的超聲圖像包括:顱骨變薄,膜狀顱骨,當超聲探頭向顱骨施壓時,顱骨的壓縮程度增加;肢體短小并呈弓形彎曲,可有多處骨折(自發(fā)骨折),骨痂呈梭型膨大;胸腔變形、狹小,肋骨串珠狀,骨回聲不均勻性減弱,后方無聲影;晚孕常伴羊水增多。有一部分病例父母為隱性基因攜帶者,產前超聲無長骨變短且長骨骨折彎曲不明顯,無法明確診斷,造成患兒出生后生存能力低下,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并且再次妊娠發(fā)生該病幾率增加。該病例產前檢查一直在本院進行,多次超聲均出現(xiàn)股骨短、似成角等異常,但在家屬強烈要求下,未進一步行羊水穿刺培養(yǎng)絨毛成纖維細胞分析膠原合成,剖宮產娩出后初步視診四肢無異常、關節(jié)活動不受限,入院后出現(xiàn)左側股骨明顯腫脹、關節(jié)受限,攝片示左股骨中下段骨折,據(jù)產前超聲結果及相關家族史,考慮到成骨不全可能,行相關基因診斷后,明確診斷OI,并且為重度。此夫妻再次妊娠發(fā)病率仍高,故不建議再次妊娠,即使意外懷孕應以全面系統(tǒng)的超聲篩查為主,必要時結合產前侵入性檢查綜合評估,必要時需終止妊娠。
Mohd Nawawi N 等學者[6]通過對馬來西亞29 例I、III、IV和V 型OI 患者進行 14 個基因panel 的靶向測序,鑒定突變,基因型-表型分析顯示,與定量突變相比,定性突變具有更嚴重的臨床特征;識別致病突變至關重要,OI 患者的臨床嚴重程度可根據(jù)突變類型進行預測。在一項大樣本研究中[7],證明了OI顯著損害了兒童的生活質量,OI 越嚴重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越差,并且OI 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致病基因的突變存在相關性;這項研究首次發(fā)現(xiàn)Ⅰ型膠原定性缺陷的兒童比Ⅰ型膠原定量缺陷的兒童生活質量評分較差,這進一步證實了Mohd Nawawi N等學者的觀點。對于OI 患者,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骨骼健康、降低骨折及骨畸形風險,還包括生長和活動的最大化,以及骨外并發(fā)癥的處理[8-9]。臨床上,藥物雙磷酸鹽已常規(guī)用于治療中至重度OI 患者,特別是兒童,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可增加OI 患者的骨密度?,F(xiàn)在一些新的治療藥物正在開發(fā)中,如硬化蛋白抑制抗體、轉化生長因子-β抑制劑等,有望解決低骨密度及固有的骨脆性[9],以降低骨折、骨畸形的發(fā)生率。目前,藥物雙磷酸鹽常用于治療小兒OI,它雖可改善骨折后椎體結局,但不能減少長骨骨折的發(fā)生率。所以,增加OI 患兒骨骼骨量的新治療方法將可能是一個新的突破點。據(jù)報道,Sclerostin抗體 (Scl-Ab) 能夠在快速生長的Brtl/+ OI 小鼠模型中刺激骨形成[10],那么OI 患兒使用后是否可改善骨量和降低骨折風險呢?這對于OI 患兒是否是一種新的有效的療法,還需要相關人員大量數(shù)據(jù)來證實。由于OI 造成骨畸形的可能性大,Matarazzo CG 等學者[11]首次在科學文獻中描述了使用顱骨矯形器治療OI 患兒的顱骨畸形,研究表明,使用頭顱骨矯形器治療后頭顱比例和對稱性顯著改善,重新評估時頭顱指數(shù)降低,因此,矯形治療是改善OI 患兒比例和減少不對稱性的有效治療方法。這種治療給父母提供了過高的滿意度,使這些孩子更接近正常兒童。國外一篇報道中指出[12],茄瓜(Solanum Muricatum,SM) 是一種原產于南美洲的常綠植物,以其抗氧化、抗糖尿病、抗炎和抗腫瘤活性而聞名。它的提取物可改善椎骨和股骨干骺端的骨量和微結構參數(shù),還通過促進其生物合成和抑制其降解而顯著增加膠原含量,在一項研究中,以雜合子Col1a1Jrt/+小鼠為OI 模型,SM 提取物治療6 周后可顯著改善OI 小鼠的癥狀,因此,SM 具有開發(fā)新的骨形成和骨重建藥物的潛力,具體是否需要進一步轉化成合適的藥物應用在OI 患者身上,還需進一步研究。由于OI 的致病機制多樣,也就提供了多種新的治療思路[13],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致力于新的有效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法,以降低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改善疾病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為家庭及社會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