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聰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帶狀皰疹與水痘為同一種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VZV)所引起,多數為兒童時期初次感染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表現為水痘或呈隱匿性感染,此后病毒持久的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jié)的神經元中。在各種誘發(fā)刺激的作用下,潛伏的病毒再次被激活,產生神經痛及特有的節(jié)段性水皰疹。帶狀皰疹發(fā)生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細胞免疫功能受損者帶狀皰疹的發(fā)病率和嚴重程度均上升。常規(guī)治療以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止痛為原則,目的在于縮短病程,防止繼發(fā)感染和后遺神經痛,但療效仍待進一步提高。棉花灸療法簡便易行,不受條件限制,本文以58 例帶狀皰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常規(guī)治療聯合棉花灸療法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篩選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湖北省中醫(yī)院收治的58例帶狀皰疹患者,其中男40 例,女18 例,年齡29-69 歲,平均(55.47±10.02)歲,病程1-9 天,平均(2.97±1.32)天。皰疹發(fā)生部位:胸背腰腹30 例,四肢16 例,臀部12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9 例,其中對照組男19 例,女10 例,年齡(29-69)歲,平均(55.90±10.12)歲,病程(1-7)天,平均(3.07±1.36)天,發(fā)病部位:胸背腰腹16 例,四肢7 例,臀部6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8 例,年齡(33-67)歲,平均(55.03±10.08)歲,病程(1-7)天,平均(2.86±1.30)天,發(fā)病部位:胸背腰腹14 例,四肢9 例,臀部6 例;兩組患者間的性別、年齡、病程、發(fā)病部位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照《中國臨床皮膚病學》[1]關于帶狀皰疹的相關診斷標準。①皮損多為成簇的綠豆大小的水皰,基地潮紅,皰壁緊張;②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常為單側性;③明顯的神經痛,一般在神經痛時或稍后即發(fā)皮疹;④發(fā)病前一般先有輕度發(fā)熱,疲倦無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及患部皮膚灼熱感或神經痛等前驅癥狀。
①符合帶狀皰疹的診斷標準;②病程少于10 天;③年齡20-75 歲。
①合并嚴重的肝腎等器質性疾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虎趷盒阅[瘤;③孕婦、哺乳期婦女;④合并精神類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予以阿昔洛韋片(湖北科益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927)口服,每次0.2g,每天五次,甲鈷胺片(衛(wèi)材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07)口服,每次0.2mg,每天三次,10 次為一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上棉花灸治療。棉花灸:取適量醫(yī)用脫脂棉,將其均勻撕扯成厚度約0.12--0.15mm 蟬翼般薄片,大小略超過皮損邊緣。令患者充分暴露皮損區(qū),選擇其適宜的體位,囑患者不要移動,對患處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將棉片覆于皮損上或所選腧穴上,保證棉片邊緣超過皮損邊緣,輕壓之,使之緊貼皰疹。用火點燃棉簽,使其略帶火焰,用棉簽點燃棉片低位緣,棉片會迅速燃盡,患者只會感覺有一過性輕微燒灼痛,同樣方法,逐個將所有皰疹施灸一次,火焰熄滅后,用棉球將灰燼擦盡,灸后顏色以暗紅、焦暗為佳,每日一次。10 次為一療程。
觀察兩組患者的疼痛改善程度及后遺神經痛的發(fā)生情況??傆行?治愈+有效。
療效評定:①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的相關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治愈:皮損完全消退,疼痛完全消失,患處感覺正常;有效:皮損消退達30%以上,疼痛明顯減輕;無效:皮損消退不足30%,疼痛如前。②選擇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分值為0~10 分,0 分表示無疼痛,10 分表示劇烈疼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 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的觀察組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 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 評分比較(±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9 7.21±1.01 2.86±0.83觀察組 29 7.31±0.93 1.07±0.88 t-0.405 7.950 P 0.687 0.000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55%,高于對照組的82.7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皮疹消退后1 個月隨訪,兩組患者PHN 發(fā)生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PHN 發(fā)生率比較[n(%)]
帶狀皰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科疾病,主要因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此病毒具有親神經和皮膚的特性,表現為糜爛紅斑、水皰等癥狀。部分患者為隱匿感染,在宿主免疫細胞功能減退時,如患感染性疾病、腫瘤、放療、月經期、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或過度勞累,潛伏的病毒被重新激活,引起受侵犯的神經節(jié)炎癥和壞死,造成疼痛。帶狀皰疹好發(fā)于胸背、腰肋,其余部位亦可發(fā)生,故臨床上常易與其他疾病的疼痛相混淆,造成失治和誤治,其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且年齡越大后遺神經痛發(fā)病率也越高[3]。帶狀皰疹常規(guī)治療主要以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為主,阿昔洛韋為病毒抑制劑,對病毒DNA聚合酶有選擇性抑制作用,可抑制病毒DNA 合成,降低對宿主細胞的毒性,甲鈷胺可促進神經元軸突再生,加快神經髓鞘的形成,促進受損神經的恢復,然而常規(guī)治療對遠期的療效并不明顯,后遺神經痛一旦發(fā)生,目前鎮(zhèn)痛藥難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4]。
隋《諸病源候論·甑帶瘡候》曰:“甑帶瘡者繞腰生。此亦風濕搏于血氣所生。狀如甑帶,因此為名?!泵鞔蹲C治準繩·瘍醫(yī)》:“或問腰纏生瘡,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帶瘡,亦名腰纏火丹?!睅畎捳钤谥嗅t(yī)文獻名中又名“腰纏火丹”、“蛇丹”、“火帶瘡”、“甑帶瘡”等,其病機多為肝氣郁結、久而化火;或脾失健運,蘊濕化熱;亦或邪阻經絡,氣滯血瘀?!夺t(yī)學入門》云:“熱者灸之,以郁熱之氣外發(fā)。”蛇串瘡病多為濕熱火毒,火以暢達,棉花灸法以痛為腧,以熱引熱,透毒外出,刺激病灶的神經和細胞的修復,減弱神經的興奮性[5],緩解疼痛,同時,棉花灸為直接灸方法中的一種,直接作用于皰疹部位,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加快水腫的消散[6],其溫熱作用可加速氣血運行,促進機體新陳代謝,調節(jié)臟腑功能[7],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需要注意的是,棉花一般選用脫脂棉,若沒有則普通棉花也可,且越薄越好,在進行臨床操作前要和患者充分的溝通和告知,征得患者的同意以消除其心理的負擔,并應避免在毛發(fā)茂密的部位使用,在操作時,務必將棉片撕展的充分松薄,防止過厚灼傷皮膚,不應通過人為硬壓的方式將厚棉花壓成薄棉片,如不夠松薄或薄棉片中有洞眼和空隙,燃燒時火苗過大燙傷患者,應及時熄滅火苗,擦盡燃燒的灰燼并作燙傷處理。
綜上所述,棉花灸法聯合常規(guī)治療帶狀皰疹,療效確切,預后好,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