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_雷鹿茸
喚船載夢西興渡,借屋盛書北固山。
江蘇·鎮(zhèn)江·三山
歷史有故事的那一面,景色有盛名的那一面。北固山雖小,有屹立不改的那一面。
北固山當真不高,海拔大約只有50 余米,長也不過200 米,目力所及,不過是如今鎮(zhèn)江超300 米摩天高樓構(gòu)筑的天際線下,一個小小的前景。但也是這枕于長江南岸的小山,穿越歷史煙云而來,歷經(jīng)四季輪轉(zhuǎn)、歲月陰晴,它的的確確的,已堪稱是一座刻銘了獨屬于自己姓名的名山。
體量雖小,仍然氣度儼然地分有前峰、中峰與后峰。前峰上,有早至東吳的古宮殿遺跡,后峰上,則是聲名遠揚的甘露寺飛閣凌空,“以寺冠山”。寺后的多景樓更與岳陽樓、黃鶴樓等江南名樓齊名,是憑欄觀景、感懷古今的最佳去處。江南的樓臺亭閣建筑,不脫小巧與精細,但于此眺目,洋洋萬里長江的雄渾、大氣又都近在眼前。而古今氣象,多少滄海桑田,也似乎盡收于心了。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它美得理所當然。岸壁如削,冷兵器時代踞險天塹,它也當?shù)闷稹氨惫獭敝Q。比軍事之局更喜聞樂見、膾炙人口的,當然還是風景與故事。事實上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游覽勝地,歐陽修、蘇軾、米芾、辛棄疾和陸游等都忍不住,留下諸多名筆佳構(gòu),流香為佳話。故事與風景,人文與地理,或許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從來就不可分離。
最有神,最入心,也最永志于千古情懷的,還是辛棄疾寫的那兩闋,是為《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一寫“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多少豪情。再寫“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倍嗌賽澩?。
遙想彼時與今時,古人與今人,同樣漫步于山上的階、徑、澗、道,同樣追尋著山河往事,煙云迷渡而有情,哪怕只剩下往事的影子,故事的故事。
大將趙子龍陪劉備過江,到甘露寺招親;孫劉聯(lián)姻弄假成真,周郎賠了夫人又折兵;聞名遐邇的試劍石上,孫權與劉備各試一劍臆測天意,不過是各懷了心事;還有劉備與孫尚香多景樓相會,其實啊,多景樓要晚到唐代才被創(chuàng)設……從古至今,有人在此談笑,有人在此洗愁,有人遺恨終難收。而北固山猶可登,北固亭猶可見。山亭即人心。
歷史有故事的那一面。景色有盛名的那一面。小小北固山,有屹立未改的那一面。
踞險長江的北固山(遠景為焦山)
攝影_陳健
煙雨中的甘露寺
金山寺
北固山東望是焦山,焦山在煙波里縹緲。北固山西看是金山,金山在夕照里清麗。
清代詩人張船山云:“那管風濤千萬里,妙蓮兩朵是金焦?!边@三山皆傍長江,控楚負吳成犄角,命中注定,要在歷史中守望。
鎮(zhèn)江的山水風物,當以“三山”為首,都是地理與人文共同粹化的結(jié)晶。
古時金山還是屹立于中流的島嶼,“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栋咨邆鳌防锇姿刎懰鹕?,歷史演義里梁紅玉擂鼓戰(zhàn)金山,還有蘇東坡《水調(diào)歌頭》里妙高臺賞月起舞……
俯瞰焦山
與北固山“寺冠山”有所不同,金山是見寺不見山,更有一塔拔“山”而起,高30 余米,硬是將不高的金山“拔高”了。據(jù)說北之頤和園,南之瘦西湖,都學習其“造景”之精髓。
又與“寺裹山”的金山不同,焦山則是“山裹寺”。建筑掩映于一派翠綠蔥蘢之中,古樸幽雅,恰如鄭板橋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备袛?shù)量僅次于西安碑林的墨寶石刻,名垂江南。
有人說,鎮(zhèn)江之“三山”,北固山有骨氣,金山有仙氣,焦山有文氣。
誠斯言也。氣、韻、情、味、境,環(huán)環(huán)相生。
“詩”成矣。
攝影_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