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_阿夏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安徽·宣城·敬亭山
郁達夫曾說,“江山也要文人捧”,一語道盡了文人與山水美景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山水之情趣,不只在山水,更在于人。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有了王勃,從此鄱陽湖畔多了一抹驚艷。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有了崔顥,從此江城多了幾絲動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有了張繼,從此姑蘇城回蕩著響徹了千年的鐘聲。
而宣城,這座皖南古城,有了李白,從此成就了名山和名水,贏得了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名。敬亭山,曾經(jīng)名聲大振,直追五岳,而桃花潭,更是因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而幾乎家喻戶曉。
宣城自古就是江南通都大邑,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來此寓居 攝影_方托馬斯
江南詩山,也是宣城文化地標
如果問李白一生寫過多少首詩?《李白全集》收錄的是1010 首。但如果問李白一生寫過多少首山水詩?可能短時間內(nèi)誰也答不上來。
李白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浪漫的一生,也是復(fù)雜的一生。他既渴望高居廟堂,又不甘只做御用文人;既享受浪跡江湖的自由自在,又常為千里之外的家人日夜懸心;既放蕩不羈,厭惡權(quán)貴,又嘆息光陰流逝,功業(yè)不建。他志存高遠,四海為家,“一生好入名山游”,是不折不扣的旅游達人。
他自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據(jù)說行走過80 多座山,60 多條江河。李白一生大約捧紅過9 座大山,而這其中,敬亭山是一座繞不過的豐碑,一千多年來經(jīng)久不衰。敬亭山位于宣城西北郊,原名昭亭山,屬黃山支脈,高不過三百米,沒有神明大仙,沒有怪石云海,風(fēng)景也談不上奇?zhèn)ス妍悺5@里卻是南朝謝朓任太守時,留下“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等美妙詩篇的地方。循著謝朓的足跡,公元753年,李白來了,游遍了三山、三橋、三亭、二嶺后,與敬亭山一拍即合,相見恨晚。
李白在宣城共寫下82 首詩,其中歌頌敬亭山的有21 首。從此,敬亭山名揚天下,無數(shù)文人紛至沓來,到晚清時,敬亭山成了“吟無虛日”的江南詩山。直至今日,敬亭山成了宣城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自尊,是本地人與生俱來的鄉(xiāng)土皈依,更是地域文化延續(xù)的情感棲居。這一切,都離不開李白和他的詩歌。
李白一生中曾七登敬亭山,寄放他不羈的靈魂。他未來時,此山此水同寂,當他行至于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從此山與水便明朗起來,像一輪明月,高懸華夏的天空。
攝影_方托馬斯
公元761年,在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的漂泊流離,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世事無常后,歲逾花甲的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來到宣城,登上敬亭山。那時候山頂必定沒有高高的電視塔,山林中必定還如今天一樣,不慌不忙,生出千樹萬花,和多年前第一次登山時相比,李白必定變了模樣。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彼氉S久,隨后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今天的人們已經(jīng)不清楚,李白當年到底是從宣城哪個方向與敬亭山“相看”的,然而,詩人的心境,人們很清楚。如果把李白的敬亭山和他的桃花潭做一個對比,就不難看到,他激賞感動深如潭水的人間友情不見了,甚至連人間煙火聲息都不見了。
TIPS
1.“三月三,游敬亭山”已成為宣城人的慣例。敬亭山下有廣教寺、弘愿寺等,踏入其間,便已身處凈土。
2.每年春天,宣城績溪縣的油菜花是一大盛景,梯田、云霧、民居,如桃源般的風(fēng)景,村在花里,人行畫中。
3.宣城涇縣的桃花源景區(qū),就是李白曾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地方。這里的查濟古建筑群,值得一探。
觀景在于心境而非物境,登山亦是如此
桃花潭初晨 攝影_方托馬斯
有人說,讀這首詩,覺得充滿了孤獨和傷感。傷感嗎?畫面上雖孤獨,但詩的意境卻非常悠然愜意,除了李白和敬亭山互相對看,其中還有互相懂得。處江湖之遠時,哪里有比宣城更適合“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呢?也許詩人在這一刻,獲得了內(nèi)心真正的平靜。
查濟古村 攝影_方托馬斯
1980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波蘭詩人米沃什,曾翻譯過李白的詩,其中就有那首《獨坐敬亭山》。后來中國當代詩人西川將米沃什的英譯轉(zhuǎn)譯為漢語,是這樣的:
眾鳥已然消逝進天空。
現(xiàn)在最后的云朵飄走。
我們坐在一起,山嶺和我,
直到只剩下這山嶺。
完全是前衛(wèi)、獨特的現(xiàn)代詩歌。想來,米沃什是懂得謫仙人李白的。雖然隔著古今和中外,卻感受到了詩歌藝術(shù)與人生命運的遙遠對接。
今天,如果你想體驗一下皖風(fēng)徽韻,游覽一番江南,不妨把宣城作為起點,循著李白的足跡,登頂敬亭山,泛舟桃花潭,再一路向南穿過古徽州腹地,也許你也能和詩仙實現(xiàn)一次心靈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