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芬,范明亮,葛聰緯
重癥肌無力(MG)的發(fā)病多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藥物及環(huán)境因素有關,存在神經-肌肉接頭乙酰膽堿受體障礙引起神經傳導功能障礙,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無力和易疲勞,活動后癥狀加重,休息后癥狀減輕[1]。病情加重發(fā)生危象時會出現(xiàn)口咽肌及呼吸肌的乏力麻痹,不能保證肺部正常的氣體交換,導致窒息等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故在重度肌無力危象中及時輔助機械通氣是最重要的搶救措施之一[2]。如持續(xù)性接受呼吸機輔助機械通氣時間在1~2周以上,患者易對呼吸機產生依賴,給后期的診療帶來不便。本文對寧波市鄞州區(qū)第二醫(yī)院收治的1例MG患者實施有效的綜合干預護理,輔助患者逐步脫離呼吸機,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為老年男性,未婚,以“胸悶3 h余”為主訴入院。臨床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胸悶、雙下肢無力。完善肺部CT示右下肺炎癥性病變,附見腸腔積氣。查體:體溫37.0℃,脈搏109次/min,呼吸23次/min,血壓136/106 mmHg(1 mmHg≈0.133 kPa)。意識清晰,無特殊面容,無皮膚黏膜改變,呼吸音粗,右下肺可聞及少量濕性啰音,無胸膜摩擦音,心率109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肝脾肋下未觸及,腸鳴音1次/min,四肢肌張力降低,病理征未引出。診斷為:(1)胸悶待查,心肌梗死?MG?食管腫瘤?(2)肺部感染。入院后發(fā)生呼吸及吞咽困難進一步加重,心電監(jiān)護示血氧飽和度(SpO2)≤60%,立即行氣管切開術,應用呼吸機輔助機械通氣,濕化氣道,及時排痰、吸痰等以保證呼吸道通暢。治療上給予用抗膽堿酯酶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生素及維生素等對癥治療。待患者病情平穩(wěn)后逐步嘗試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每天根據負荷程度制定脫機計劃,最后成功脫機。
2.1 基礎護理(1)觀察患者一般情況:評估患者神志及精神,呼吸節(jié)律和頻率,監(jiān)測血壓、心率及SpO2,評估呼吸衰竭情況,根據患者呼吸情況選擇適宜的通氣模式,記錄24 h出入水量評估代謝情況[3]。觀察患者吞咽功能,急性期給予鼻飼營養(yǎng)支持,預防進食窒息,鼓勵患者有意識的吞咽活動,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謴推谠囘M流質飲食,觀察患者的吞咽及嗆咳情況,指導患者正確的吞咽及飲食方法,逐步恢復到正常的飲食。觀察患者四肢的溫度、活動度、肌力及肌張力情況,加強肢端保暖工作,促進血液循環(huán)。給予患者四肢被動肢體功能鍛煉,預防四肢肌肉萎縮,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3~5次/d,每次半小時左右。(2)預防褥瘡:加強患者皮膚護理,保護受壓部位,定時翻身,減少局部皮膚受壓,并使用氣墊床減少褥瘡發(fā)生。(3)營養(yǎng)支持: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及高維生素物質,必要時靜脈補充營養(yǎng)或服用營養(yǎng)神經藥物,計算液體出入量,適當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增強機體抵抗力。(4)胃腸道準備:患者長期臥床,攝入食物不宜消化,給予助消化及促進胃腸動力藥物,并定期予腹部順時針按摩促進腸蠕動,保持胃腸道動力正常。(5)其他:加強口腔及會陰護理,防止繼發(fā)感染而加重病情,住單間病房,加強保護性隔離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2.2 脫機前呼吸道護理(1)預防感染及嚴格無菌護理:本例患者長期臥床,已伴有肺部感染,應用呼吸機前做好管路的消毒,每天更換切口處的無菌敷料,定期清理氣管內的套管,嚴格遵循呼吸機無菌操作原則,抬高床頭30°~40°,避免呼吸機應用相關肺炎感染[4]。(2)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翻身拍背,輔助痰液排出,應用藥物進行霧化,稀釋痰液;當痰液量較多時給予吸痰,記錄痰液的顏色、性質、量的多少及是否黏稠[5]。(3)呼吸肌鍛煉:幫助患者在床上適度活動,增加現(xiàn)有可利用呼吸肌的功能恢復訓練,提高其肌力和耐力,如腹式呼吸、深大呼吸及縮唇呼吸等,對后期脫離呼吸機有很大幫助[6]。
2.3 個體化心理干預護理在患者意識清楚、病情好轉后,易對這種治療模式產生嚴重依賴感,當提出脫機方案時會因對疾病的恐懼產生抵觸情緒。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溝通,向患者普及疾病的相關知識及長期應用呼吸機的危害性,解釋脫機的必要性,減輕患者對脫機后可能出現(xiàn)的呼吸困難的恐懼感,鼓勵患者做脫機前的鍛煉,樹立治療的信心,聯(lián)合家屬給予親情支持,使患者有勇氣迎接下一步治療[7-8]。
2.4 評估脫離呼吸肌的指標當患者自主呼吸頻率頻率在20次/min左右,靜息潮氣量>300 ml,最大吸氣負壓>2.94 kPa,胸廓有自主起伏,有能力咳嗽,能自行排出痰液,痰液質稀薄,量少,色由黃轉白,皮膚黏膜無紫紺時可嘗試脫機[9]。
2.5 脫機及脫機后的護理采用間斷性脫機方式,根據患者的負荷程度制定脫機方案,每天逐漸增多次數,每次半小時左右,如果過程中出現(xiàn)不能耐受(煩躁、呼吸頻率減低、心悸、血壓波動、口唇紫紺、SPO2≤80%、鼻翼煽動及出冷汗等)時及時終止,避免呼吸機群過度疲勞及呼吸衰竭的發(fā)生。吸氧的方式改為鼻導管吸氧,從5 L/min開始,逐漸減慢速度。脫機過程中采用適當的呼吸機模式,來有效減少呼吸肌克服自身胸廓、自身肺泡阻力,防止呼吸肌疲勞,以利于撤機。脫機后密切觀察患者的自主呼吸頻率、皮膚顏色及生命體征等,如患者面色紅潤,末梢體溫正常,無呼吸急促,胸廓起伏幅度正常,兩肺呼吸對稱,呼吸音清晰,判斷為脫機成功[10]。脫機后定期復查血氣分析明確SpO2,及時根據病情變化給予對癥治療。加強口腔護理及會陰護理,預防感染發(fā)生。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對MG的診療過程起到促進作用,能很好地幫助患者脫離對呼吸機的依賴,減少患者痛苦及感染的概率,具有借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