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潘傳中
(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1)
高職院校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思想活躍,動手能力較強,熱情奔放。但在心理上正處于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關鍵階段,在成長過程中處于急劇變化的“心理斷乳期”,特別容易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隨著黨和國家對職業(yè)教育的重視,職業(yè)教育的規(guī)模、素質、結構、就業(yè)及其社會地位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加上高職院校學生多來自農(nóng)村,留守學生、單親家庭比例較大,從小缺乏關愛與教育,存在依賴、自卑、焦慮、孤獨、抑郁、學習困惑、有過激行為等現(xiàn)象,使得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更加突出[1]。因此,全面了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認真分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深入研究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策略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機制[2-6],使高職院校學生保持積極心態(tài)、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并提出有效應對策略。
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川渝地區(qū)10所高職院校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fā)出調查問卷11 000份,收回問卷10 675份,有效問卷10 000份,問卷有效率約為90.9%。對10所學校的院領導、相關部門及部分調查對象就學校具有心理咨詢資質的教師配備、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設施配備、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情況進行深入訪談。
1.2.1 心理健康調查 采用國內外通用的心理健康測評量表SCL=90,自我評估心理健康狀況。SCL由90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按1~5五級評分,各條目得分之和即為SCL的總分,總分范圍90~450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問題越嚴重。SCL分級標準:160分<總分≤200分為心理預警,200分<總分≤270分為心理亞健康,270分<總分≤360分為有明顯心理健康問題,360分<總分≤450分為有嚴重心理問題。
1.2.2 單項因子調查 按 SCL-90分類共有焦慮、抑郁、強迫、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10個單項因子,每個因子包括若干個條目,每個條目得分總和除以條目數(shù)為該因子的得分,單項因子得分范圍1~5分,單項因子的得分越高說明學生該因子問題越嚴重。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按單項因子得分(≥2)篩查,有54.96%的學生需要依賴別人;48.07%的學生厭學或認為學習沒有意義;47.95%的學生不喜歡競爭環(huán)境;45.11%的學生懼怕失敗;33.7%的學生有強迫癥狀; 24.12℅的學生社交退縮;19.97%的學生失眠;18.25%的學生有抑郁癥狀;15.09%的學生偏執(zhí);14.64%的學生出現(xiàn)焦慮癥狀;11.41%的學生有精神病性;3.13℅的學生精神紊亂。按心理健康測評量表SCL-90總分大于160分或單向因子≥4分的標準確定有2 347名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占23.47%,其中男生有766名,占調查男生的19.6%,女生有1581名,占調查女生的25.96%,女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比例高于男生(χ2=53.95,P<0.01)。
心理預警學生人數(shù)共計1 245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12.45%。其中男生411人,占調查男生的10.51%;女生834人,占調查女生的13.69%,女生心里預警比例高于男生(χ2=21.64,P<0.01)。
心理亞健康學生人數(shù)共計683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6.83%。其中男生195人,占調查男生的4.99%;女生488人,占調查女生的8.01%,女生處于心理亞健康的比例高于男生(χ2=34.20,P<0.01)。
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shù)154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1.54%。其中男生62人,占調查男生的1.59%;女生92人,占調查女生的1.51%,男生與女生有明顯心理健康問題的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9,P>0.05)。
心理健康測評量表SCL-90總分>360分、≤450分及單項因子≥4分問題偏重的學生人數(shù)104人,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1.04%,其中男生46人,占調查男生的1.17%;女生58人,占調查女生的0.95%,男生與女生有嚴重心理問題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7,P>0.05)。
單項題目“想結束自己生命”≥4分的學生人數(shù)共161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1.61%。其中男生52人,占調查男生的1.33%,女生109人,占調查女生的1.79%,男生與女生有心理危機的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7.1 學校因素 (1)一是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在應試教育指導思想影響下,部分學校重智力教育,輕人文素質教育;部分學校沒有按要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沒有制定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意見及實施辦法,80%的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專項經(jīng)費投入不足。部分民辦高職院校未按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2)師資力量不足:根據(jù)國衛(wèi)疾控發(fā)(2016)7號《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規(guī)定,按師生比不少于1∶4 000配備從事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的專業(yè)教師,所有學校均未配備到位。甚至有10%的學校沒有心理咨詢資質的教師,由于師資力量不足,有40%的學校沒有專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靠專題講座,看錄像或者專題討論來進行教育。(3)場地設施不到位: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校場地不規(guī)范,高達80%的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設施配備不齊。(4)學校環(huán)境良莠不齊: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學校管理制度、教師資質與素質良莠不齊。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較差、管理制度不規(guī)范,基本設施配備不齊,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2.7.2 家庭因素 (1)父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絕大部分來自農(nóng)村,學生家長受教育不多,教育方式欠缺、方法簡單,有個別甚至較粗暴,很少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2)單親家庭影響[7]:現(xiàn)在社會單親家庭越來越多,由于家庭破裂,學生內心極度脆弱敏感,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情緒,自我調節(jié)及適應能力不足。(3)留守家庭影響:職業(yè)院校學生留守家庭子女較多,這部分學生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缺乏嚴格的教育和管理,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4)經(jīng)濟困難家庭原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生活拮據(jù),只能滿足學生最基本生活需求,從小就產(chǎn)生自卑、嫉妒、孤僻等心理癥結。
2.7.3 社會因素 (1)不良社會行為的影響:由于職業(yè)教育的特殊教學性質,學生可在求學期間不同程度的接觸到真實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能忍受社會對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偏見和歧視,認為自己低人一等,沒有發(fā)展出路。再加上一些不良社會行為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當然容易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2)不良社會風氣影響:現(xiàn)在社會物欲橫流,傳統(tǒng)的道德和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出現(xiàn)了價值觀念功利化、實用化、短期化的傾向,對學生心靈造成嚴重污染。
2.7.4 學生心理因素 (1)個性原因:由于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基礎知識較差、行為習慣不夠好、長期得不到認可表揚的學生,所以高職院校學生的自卑心理較強,這使得他們難得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和振奮向上的個性全貌。(2)人際交往困難: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學生交往的范圍比以前有所擴大,部分學生個性突出,自我意識強烈,缺乏大局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功利心強,不懂如何與他人溝通,導致人際關系緊張;有的學生自卑、性格內向、膽小怕事,不敢與老師同學交往,顯得孤獨無助,關上了和外界溝通的大門。(3)學習壓力過大:高職院校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能力相對低下、學習不自覺,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學習興趣缺乏,加之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進入學校后,面對日益繁重的課業(yè),學習成績毫無起色,學習自信不足,最終導致破罐破摔,放棄自我。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將嚴重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給學校的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健康的心理,快樂的成長是保障他們正常生活學習的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學生中有23.47%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結果表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較為嚴重,心理健康素質有待提高。應加強學校教育[8-12],根據(jù)國衛(wèi)疾控發(fā)(2016)7號文件精神,按師生比1∶4 000的規(guī)定配齊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專職教師。通過培訓,提高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教師的基本理論、專業(yè)知識和操作技能,按規(guī)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高職醫(yī)學生采用敘事醫(yī)學模式教學,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各校應積極向上級爭取劃撥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jīng)費保證生均每年不低于5元,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的開展及基礎設施的建設,設立標準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配齊設施設備,專門用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干預。讓學生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心靈創(chuàng)傷得到干預,心理疾病得到醫(yī)治。建立家校聯(lián)系溝通機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3-15],學校要隨時把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及時告訴家長,表現(xiàn)好時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感受孩子進步的快樂,激勵孩子再接再厲,讓學生獲得自信;表現(xiàn)不好時也要告知家長,讓家長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和幫助學生。同時鼓勵家長多關心孩子,特別是單親家庭、貧困家庭、留守學生父母更應多付出時間與子女溝通、交流,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成才,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無微不至與關懷。要堅持正面引領,典型引路,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特別是身邊的好人好事,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追趕先進的大好局面。全社會都應關心愛護青年一代,特別是對留守學生、家庭困難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的生活、學習條件提供必要的保證,使他們能健康成長。
通過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男生有16.6%,女生有25.96%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女生比例高于男生(P<0.01),主要是在心理預警和心理亞健康比例有明顯的差異,與田潤智[16]的研究結果相似。這與女生在就業(yè)等方面得不到公平待遇,部分家庭仍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和行為,讓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導致女孩自卑、膽小、內向、孤獨、沒有安全感,這是造成女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男生的主要因素。學校、家庭、社會應多關心關愛女孩子的身心健康,真正做到男女平等,就能使她們保持積極心態(tài),健康快樂成長。
調查分析表明,有明顯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比例為2.58%,男生和女生比例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與女生有一般心理問題時,學校、家庭、社會更加關注關愛女學生,女性地位在社會上進一步提高有一定的關系。對有明顯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學校及二級院(系)要更加關注關心關愛他們,指派心理咨詢老師找他們談話,了解情況,做好記錄,不定期進行跟蹤了解,對嚴重問題的學生及時轉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進行心理干預,必要時告知家長,介紹就醫(yī)。
單項題目“想結束自己生命”(≥4分)的學生占比1.61%,比例較高,但男生與女生比例無明顯差異,這是非常危險的指標,會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很大危害。這與學校的教育,家庭的關愛,社會的影響有關,再加上學生缺乏正確的戀愛觀,承受壓力的能力太弱,出現(xiàn)一般心理問題未能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及時調整心態(tài),導致該比例更高。學校應及時與家長溝通,隨時關注他們的動向,進行心理干預,了解他們有無異常行為,必要時派專人看護,建議及時就醫(yī)。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少數(shù)學生還非常嚴重,值得學校、家庭、社會認真關注。學校教育、家庭環(huán)境、社會影響、個人心理等是導致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因此,應采取以下應對策略,使他們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健康快樂成長:第一,加強學校教育。充實力量,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加大投入,夯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工作基礎;狠抓落實,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活動;加強管理,強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的考核評估。第二,強化家庭教育。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第三,強化社會教育。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弘揚正能量;重視就業(yè)指導服務,讓學生更好融入社會。第四,加強自我教育。加強學習,樹立健全人格;珍愛生命,樹立正確戀愛觀;自我調節(jié),保持健康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