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王龍 孫迪
摘要:水稻作為人們日常的主食,它的質量和產量對人們的生活有直接影響。所以,有關技術人員應該積極研發(fā)水稻栽培中的抗病技術,以提高水稻的產量。文章對水稻栽培中的抗病技術核心內容進行了全面性剖析和探討。
關鍵詞:水稻種植;抗病技術;核心內容
水稻種植人員必須重視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控工作,采取科學的抗病技術,確保水稻的品質,以此促進農業(yè)經濟平穩(wěn)持續(xù)發(fā)展。
一、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要點
(一)水稻選種抗病處理
在實際的水稻種植過程中,要想最大限度減少因病蟲害而產生的問題出現,就需要從根源上著手,提高種植人員對選苗抗病處理問題的重視,科學地進行選種,并科學地對整個種植過程加以監(jiān)督管理。
首先,水稻種子的選用。一般情況下,選用優(yōu)質的種子,能夠較大程度上提高稻米品質和產量。在中國,許多地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也有著較大不同,只有保證所選用的品種能夠和自然環(huán)境相協調、相適應,才能夠良好地促進水稻生長發(fā)育。在選種階段,通過使用抗病技術能夠提高種子抗病性,為稻米后期的健壯生長發(fā)育提供了保證。所以,選擇的種子必須要具有良好的抗寒性,順應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強,抗病性強度高,生長穩(wěn)定性也相對良好。同時,種子的選用還需要綜合考慮栽培地的實際狀況,確保種子能夠與當地的氣象、土質等條件相適應,從而有效避免了病害問題。
第二,對水稻種子進行科學合理地管理。在完成對水稻種子的選育后,就必須合理使用藥液劑型浸泡播種,以此讓在栽培的初期階段的水稻種子擁有良好的抗病性。在對種子進行藥物浸泡的過程中,大多會采用20%三環(huán)噸800倍液,使種子在藥劑中浸漬約1-2天。在稻米育種階段中,可通過雜交手段,獲得新品種稻米,以全面增強品種抗病性,從整體角度上增加了稻米的產出,從而促進稻米栽培效益提升。
(二)水稻種植的抗病管理
在對稻米實際栽培的過程中,為可以更好地預防病蟲害問題發(fā)生,必須加強對栽培階段的科學管理,強化對抗病的關注。在稻米栽培階段,必須根據當地狀況,科學而合理地對栽培密度做出安排。一般情況下,稻米栽培過密或過稀,必然會對稻米的總體產量和品質產生負面影響。同時,精準把握好施肥時機,對施肥劑量加以嚴密地把控。經分析,合理的施肥有助于科學改良土壤營養(yǎng)成分,為稻米的生長發(fā)育供給充足的養(yǎng)分。另外,稻米各個生長發(fā)育時期對抗病科技的需求有所不同,在技術運用和篩選上,必須堅持適應性原則,以保證稻米在生長發(fā)育階段不發(fā)生重大的病蟲害問題,推動稻米種植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水稻種植的水肥管理
在稻米栽培過程中,做好施肥管理工作,就可以使稻米病蟲害防治等各種問題得到合理地把控。在肥水管理工作研究階段,施肥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內容,所以一定要把管理工作做好,確保施肥合理,并嚴格控制好施肥時機。同樣,熟練掌握施肥的方法,以確保施肥方式能夠與水稻的生長發(fā)育狀況相匹配。在管理工作過程中,加強對施肥營養(yǎng)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肥水配制,把氮:鉀:磷的比例規(guī)范在2.1:1.2:1.0。在選用水稻化肥時,盡可能使用復合肥,尤其在水稻緩秧期,堅決不可亂追加氮肥,以便促進稻米結實率增加。
二、提高水稻抗病能力的方法
(一)物理方法
現階段中國多數地方都比較推廣物理抗病技術,該技術不但節(jié)省費用,且應用區(qū)域也非常廣闊。物理抗病技術源于中國果農的大棚技術,農戶利用大棚技術能夠迅速提高農作物生長速率,同時也有效增強了農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蟲性,大棚技術的主要機理就是可以通過陽光輻射,直接殺死部分的有害細菌和害蟲幼體,在春季時就可以給苗木創(chuàng)造恒定的生長溫度,從而使得苗木可以迅速生長并直接通過初期的施肥階段,在進行培育后才能直接實施種植。但該科技必須與苗木栽培技術、水稻栽培技術實現一定的融合。第一步,栽培技術人員必須選擇一個栽培范圍,對范圍內的土壤進行整理、滅菌,在完成準備工作后,再填入適當的底肥,基肥盡量采用生物肥料,以減少生化施肥對幼苗的灼燒。在進行各種準備工作之后,栽培技術人員就可將初期栽培的水稻種苗移入到溫室大棚內,每天巡視水稻種苗生長發(fā)育情況,等到了成熟期后就可直接將種苗移入室外栽培。這個辦法對大批量育苗也具有效果,部分地方培育技術人員能夠通過聯合培育技術,進一步減少培養(yǎng)優(yōu)質水稻幼苗成本,大大提高種苗培養(yǎng)效率。
(二)生物方法
生物控制技術是一個較新的調控水稻抗病的有效技術手段,其主要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采用生物學基因組程序,使水稻具備較強的耐病性,同時也可以適應中國各地方對稻米生產水平的要求,它和雜交育種技術相對地較為復雜,因此需要在我國投入更多的人才和資源。傳統(tǒng)的雜交育種技術主要是通過利用生物學特征,使兩個不同類型的植株共同授粉或改善自身生長發(fā)育狀況,從而使得新的植物種類更具備雜交育種者的優(yōu)勢,并由此來實現類似自然的"進化",不過這個方式主要的弊端便是具有很大不確定性, ,同時即便順利培育出了新物種,其抗病性與抗寒性卻沒有具體實際保證。而生物基因組工程則和雜交實驗技術有著根本上的差異,基因工程主要是對一個新品種水稻進行了基因組優(yōu)化,并挑選出其基因組缺陷重新加以編程,從而使得水稻品種基因組更為完整,在保證生產的同時還能夠提高抗病能力和耐寒能力,同時降低了基肥的使用率,所以此方法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三、水稻種植中抗病技術的具體應用
(一)水稻立枯病的抗病技術
在稻米栽培過程中,立枯病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病蟲害問題,對稻米的健康生長危害也相當大。而一般情況下,在稻米萌芽期,立枯病發(fā)生的幾率也相當高。如果水稻感染了立枯病,水稻苗就會發(fā)黃變彎,耐病性也就極度下降,非常容易被其他病毒傳染。同時,由于患有立枯病的水稻苗木整體長勢遲緩,無法在一定標準區(qū)域內生長發(fā)育,極大抑制了稻米品質的提高,也限制了其產量的增加。而發(fā)生此類病害,原因大多是由于水稻生長環(huán)境的氣溫較低。想要使立枯病得到良好管理,首先就要從水稻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入手,加強對氣溫變化的把控,對幼苗出土后實行合理保溫措施,使幼苗出土后健壯地生長。同樣,搞好幼苗的通氣管理工作,以不斷提高水稻苗的抗旱能力,進而從源頭上預防了蟲害。
(二)稻瘟病的抗病技術
與水稻立枯病不同,稻瘟病主要發(fā)生于水稻結球階段。水稻感染稻瘟病時,在稻節(jié)部位會產生小斑塊,而隨著稻米的繼續(xù)生長與發(fā)育,小斑塊逐步增大,時間久了,稻米的株干就會破裂,從而嚴重影響稻米產量和品質。引起該病的因素大多是由于在稻米生長發(fā)育階段并不具有優(yōu)越的光照條件,而稻米的生長發(fā)育階段環(huán)境又相當潮濕。為合理緩解稻瘟病,必須為稻米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在實際的稻米栽培期間,必須科學調節(jié)稻米栽培間距,合理調控,以保證為稻米長成產生有利的光線要求。另外,還應該合理對稻米進行施肥管理,進一步提高稻米抗病性。
(三)水稻紋枯病的抗病技術
經對稻米紋枯病的分析表明,在稻米生長和發(fā)育階段,該病的發(fā)生率都是比較高的。而稻米紋枯病則主要發(fā)生在稻稈和稻葉中。稻米紋枯病的誘發(fā)原因主要是在稻米種植階段,所應用的栽培方法并不科學合理,水稻的養(yǎng)分攝入量嚴重不足或者過多。在對稻米紋枯病防控過程中,在栽培稻米期間,必須要嚴格按照科學合理的栽培技術,合理栽培,確保稻米的營養(yǎng)豐富。同時,加強管理力度,確保不會有其他病毒侵入。此外,還可使用適當的農藥噴殺,以預防該病害。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掌握抗病技術要點,合理地進行水稻選種、抗病管理、水肥管理,并將水稻抗病技術合理應用到水稻立枯病、稻瘟病、水稻紋枯病的抗病處理中,以此來提升水稻的產量,促進農業(yè)的健康平穩(wěn)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潘美蘭.關于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要點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6(10):183.
[2]張麗香.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8(24):159.
[3]楊士林.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研究J].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2019,14(1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