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順燕
古詩文語言短小精悍,內容博大精深,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與作者產生心靈情感,是當下古詩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一、轉變教學理念,保證教學的整體與細節(jié)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古詩文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往往將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目標限定在會讀、會背的淺顯層面,忽視古詩文教學的整體性與細節(jié)性,沒有深入教授古詩文。例如,在組織小學一年級《草》的教學時,老師將全部教學焦點放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詩句上,這種忽視文本整體性的教學選擇偏差,對學生全面理解古詩文內容造成障礙。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分析“離離”二字上,側重講解詩句通過描寫草原之景來表達作者的離別之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以景寫情的手法,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二、開展情境教學,傳達情感
小學生缺少社會經歷,單靠自身的理解無法了解到古詩文的含義,更無法體悟其中的情感。教學中如果采取還原情境的方式展開教學,能很好地傳達情感,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古詩文寫作的時代背景,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中,了解到作者寫作背景在模擬的背景下去理解古詩文內涵,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習《洞庭湖》相關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作者當時寫作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文化,通過大屏幕展示出來。場景如下:在明月高升之夜,作者在洞庭湖觀望美景,觸景生情,生出無限感嘆。詩人通篇采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借描寫洞庭湖之景,抒發(fā)了當下內心之情,之后我在大屏幕上顯示出洞庭湖美麗景色的圖片,方便學生理解詩句的內容。
三、巧用翻譯教學,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開展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采用翻譯教學法,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但在實際的翻譯操作過程中,為了表達詩句意思,教師的翻譯可能會出現(xiàn)意思扭曲、缺乏情感等錯誤,最終導致增加學生理解難度的結果。
為此,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yè)能力,在采用翻譯教學法時,要準確掌握詩詞的主題內容,尤其要正確理解詩句含義,作者寫作背景等信息,再結合富有藝術美感的語言來組織翻譯語言。在教學過程中,還應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組織教學??梢圆捎脦煿餐g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在學習蘇軾《飲湖上出晴后雨》時,書本對于其中的詩句翻譯比較精準,卻生硬缺少靈活性,學生理解有困難。因此,我適時進行適當的指導,讓學生自主翻譯,使用平時生活中的語言,這種語言雖然不夠成熟,但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詩句中描寫的景色,進而理解詩句中的內涵。
四、重視詩文的相似性
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需求,對古詩文進行分類、歸檔與整理,通常古詩文可以分為同作者類、同寫作手法類、同景物描寫類等。當我們接觸到一篇古詩文之后,會將這個古詩文放在同類古詩文的背景下,學生在不斷比較閱讀之后,將詩詞的情感讀出來,領悟到古詩文的內容與特點。通過學習一篇古詩文,拓展到多篇同類詩文的比較學習,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古詩文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學生學習了詩人通過目光送別友人這一獨特視角來表達對友人的情感,我進行延伸教學,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中詩人通過酒來送別友人作對比,讓學生了解更多故人表達離別之情的方式。
【本文系江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新課程理念下小學古詩文有效教學的探究》(課題編號:JME19029)課題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