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 李保強
(1.長江大學 教育與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2.武漢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杜威是世界公認的民主哲學家,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被譽為“產(chǎn)生世界性影響的著作”[1](P47)。在這本書中,杜威對各個學派的教育理論逐一進行了批判,以闡明新的教育理論。一些研究人員指出,杜威“建立了一種新的教育理論,改革傳統(tǒng)教育,強調兒童應該從書本和記憶中解放出來”[2](P35)。與此同時,杜威提出了一系列廣為流傳的教育命題,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是經(jīng)驗的重組和轉化等等。時至今日,人們依然對杜威的教育信條津津樂道。
民主不僅是杜威畢生的理想追求,也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探究并闡明了他對民主社會的基本構想,他創(chuàng)辦的實驗學校——杜威學校,體現(xiàn)了他將民主理想應用于教育事業(yè)所作的種種嘗試與努力,其成果和精神堪稱教育史上的瑰寶和典范。批判性地借鑒杜威的民主教育理念和實踐,對我們重新審視當前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在杜威的哲學思想中,民主與教育是齊頭并進的。民主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就如同柏拉圖教育哲學中的正義、盧梭教育哲學中的自由一樣,是他們各自教育思想的靈魂,表達了杜威試圖通過教育來改善社會、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其民主教育思想歸納起來體現(xiàn)如下。
杜威的民主教育價值觀突出地體現(xiàn)在他對人性深刻剖析的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堅定信仰。杜威首先剖析了人的天性。他認為人的天性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可塑性,一個是潛能?!霸诿總€人身上,都存在無限的和全面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國王或傳教士?!盵3](P246)在杜威看來,人人都可以成為杰出人才,每個人都能成為生活共同體的一員。
杜威剖析了人的“心”“身”問題,他批評了一種偏見,即將“心”與“身”割裂開來?!靶摹敝复呒壍臇|西,“身”指代低級的東西。他認為這種錯誤的二元論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專制思想提供了借口。人的“心”與“身”是連續(xù)的,不應該割裂開來,這就意味著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由此取消了階級分離的基礎。
人是受教育的對象,而人性的本質是教育活動實施的前提。從杜威的人性觀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生來就具有無限的潛力和可塑性,人的身心發(fā)展是統(tǒng)一的,這便是杜威的公平的教育對象觀。這種對人性堅定不移的信仰,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積極的教育對象觀,為當代教育提供了新的價值取向。
從杜威的觀點來看,所謂生長,是指個體從未成熟狀態(tài)到成熟狀態(tài)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未成熟狀態(tài)是個體在成長中的薄弱狀態(tài),成熟狀態(tài)是相對較強的狀態(tài),因為個體在生活的各個階段都始終存在不成熟的狀態(tài),他們總是需要追求成長目標,使之變得更成熟,所以成長是一個生命問題。在杜威看來,民主教育的本質,是指其在自由與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獲得生長的程度。他還認為民主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理想。正如民主理論家弗蘭克·坎寧安所說,杜威民主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更多的民主,而不是民主。杜威的民主永遠介于理想和現(xiàn)實二者之間,永遠節(jié)節(jié)向上地生長著,它在本質上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
杜威認為,教育是生長,而生長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生長。教育的過程就是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中不斷創(chuàng)造的過程,但是,沒有自由就沒有創(chuàng)造。由此可見,自由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條件,而創(chuàng)造著便意味著生長著,它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這個發(fā)展過程也意味著人的發(fā)展一步步從現(xiàn)實狀態(tài)走向理想狀態(tài)。另外,他的學生西德尼·胡克認為,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民主有時被等同于教育。這有兩層含義:第一,教育是一種逐步民主化的活動;第二,民主本身就是教育。
所以,在杜威看來,教育的目的是兒童潛能的最大生長,而兒童潛能得到多大程度的自由生長,社會便有多大程度的民主化。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杜威民主教育思想的另一個獨特觀點,由此隱射出其教育過程觀。他對民主的界定是:“大量機會廣泛分配……經(jīng)驗和思想自由交流,使得共同的興趣和目的得到廣泛承認?!盵2](P109)他認為,我們應該“養(yǎng)成把民主當作個人的生活方式的習慣”[2](P110)。杜威認為,只有每個人全面自由地參與公共生活,將民主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而不僅僅限于履行自己的投票權,才能算作是具有民主的生活方式。在杜威的民主教育中,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共同體中的一員,人人平等,個個積極參與活動,自由發(fā)表意見,思想迸發(fā),交流暢通。
綜上所述,杜威的教育理念充滿了現(xiàn)代民主精神,體現(xiàn)了三個觀點:第一,民主是一種信仰;第二,民主是指其生長程度;第三,民主是所有民眾積極參與的一種生活形式??傊诙磐珜У拿裰鹘逃?,人人參與,權利均等,交流廣泛,思想自由。
在美國20世紀上半葉,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是輝煌的,它被認為是美國精神的象征。但是,由于杜威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比較復雜,導致他所主張的民主教育思想也很復雜,我們對此應該有清醒的頭腦和辯證的認識。
杜威的民主追求在以上思想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他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和價值,崇尚自由和平等,這是整個人類的共同愿望,值得肯定。但他的這些思想聽起來有些神秘和虛幻,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激進主義特點,甚至有社會僭妄的端倪。
例如,自由作為目的是含混的,它既是作惡的自由,也是行善的自由。因此對于自由的追求,將會弱化人們對于善惡的絕對區(qū)分,導致對于惡行的默許和縱容。又如,杜威認為平等是民主的一個要素,但是絕對的平等會導致多數(shù)人的僭政,使得民主制度淪落于一種“齊平道德主義”,個人不能突出,終為平庸的大多數(shù)。從這個意義上說,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可能會成為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的阻礙。另外,既然民主是一種理想,是一個過程,是永遠在更加民主的路上,那么民主的步伐離不開社會的現(xiàn)實基礎,如民眾的現(xiàn)有思想觀念、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質等,如果拋開社會現(xiàn)有的公平、法制以及民眾的文明程度而一味地空談民主,或者倡導超越現(xiàn)有社會特色的民主程度,勢必造成社會的不安定、不穩(wěn)定、不和諧,最終損害大多數(shù)民眾的利益,違背了民主的初衷。
教育是成為民主社會內(nèi)在的和必要的方式。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民主社會,應更加注重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以及高度緊密的合作,更應該考慮到國家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是民主社會得以傳承的前提條件。民主社會是指所有成員共同參與社會活動,也共同享有社會福利,通過相互學習來創(chuàng)建各種生活方式,制定健全的制度,形成和諧的民主生活。
杜威是民主教育思想和實踐兩個領域的積極踐行者。有學者評價:“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穎教育哲學,又能親見其實施之獲得成功者,杜威是第一人。”[4](P138)在指導理論實踐和豐富理論交融的過程中,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與民主教育實踐之間具有一根強勁的紐帶。杜威認為,民主社會的學??梢詡鞑ス?、寬容和批判性討論等方面的價值觀念,因此他建立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也稱杜威學校),舉辦教育實驗活動,創(chuàng)辦民主教育思想的實驗室,使其成為民主教育思想的直接來源。
所謂社會教育目的,是從根本上超越教育過程的,由政治、經(jīng)濟等需要決定的社會需要。從本質上來說,它并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而是特殊意義上的教育目的。杜威認為,教育目的存在于教育過程中,兩者應該合理地統(tǒng)一起來。教育的目的,其實就是教育過程本身,而具體的教育過程則取決于兒童的本能和興趣愛好。杜威很重視個人興趣和經(jīng)驗的獲取,他認為活動是兒童經(jīng)驗和思維形成的前提條件,教育目的應貫穿教育過程的始終,它包含著對更高教育質量的追求。杜威學校的職工也普遍認為這所學校的目的是:一邊謀求個人能力發(fā)展和個人需要的滿足,一邊探索學校如何在教學、管理等方面成為合作社區(qū),也就是共同體。這與杜威提出的以發(fā)展個人潛能為核心的教育價值觀吻合。
“兒童是中心,是開始,同時也是結束。兒童的健康成長與最大發(fā)展才是教育的理想追求。”[5](P223)杜威倡導的兒童中心理論,實際上是要求教師在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兒童的主體性的基礎上,還應該充分考慮每個兒童的個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在杜威看來,教育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完成學習過程。杜威指出,各項教育活動都應該根據(jù)兒童的內(nèi)心需求來開展,以避免教育目的的抽象性和終極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和調動兒童的能力,尊重和解放兒童的天性,從而開發(fā)兒童的智慧,豐富他們的生活。
基于此,杜威學校開展了大膽的變革。如將學生按照相同的興趣、智力和反應能力,不分年級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校采用學科課程教學,基本上取消了各種各樣繁雜的考試;老師的職責是要求學生努力學習或提問,培養(yǎng)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思考的習慣。老師會經(jīng)常檢查和糾正學生的坐姿,根據(jù)他們的身體發(fā)育情況,調整桌椅的大小尺寸;他們還為學生開展一系列校外考察活動,如到杰克遜公園觀察自然事物,參觀哥倫比亞博物館等等。
杜威認為,教育更應該注重兒童當前的生活質量,而不是為所謂的、未知的、未來的生活作準備。他提出的這些原則,在學校的創(chuàng)辦中都進行了探索,反映了杜威以兒童為中心的民主教育思想特點。
杜威學校采用活動課程理論,包括木工、金工、縫紉、烹飪、戲劇表演等活動。它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開展,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合作精神。正是在這種廣泛參與、師生自由交流的合作中,學生得到了道德的提升與智力的發(fā)展。
活動課程理論認為,有效學習的基本要素是積極的工作和游戲。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明確界定主動工作和游戲的含義,并將其置于課程的重要位置。在活動課程理論的指導下,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經(jīng)驗和知識,并與廣泛的社會生活建立密切關系。由此可見,杜威建構的課程理念是基于現(xiàn)實的,致力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杜威強調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統(tǒng)一,反對課程之間的明顯隔離,認為民主教育的任務就是反對課程之間的隔離。但是,如果認為杜威完全否定學科理論知識的作用,那就錯了。他認為知識主體是實踐工作的理性表現(xiàn),知識主體與實踐工作之間不存在對立關系。
杜威的實驗學校根據(jù)兒童成長的三個主要階段來進行組織,不分年級,只是根據(jù)兒童的興趣和社會適應性來分組。兒童所學課程包括以下三種:兒童學會運用理智的交流和探究的方法課程;社會相關課程,如歷史、地理等;各種活動開展的作業(yè),如游戲活動、閱讀、書寫等。教師是學校各項管理的創(chuàng)新者。教師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才能進行分工,有更大的自由決定自己的工作,而不完全服從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
在實驗學校中,6歲兒童一天的生活是這樣的:由一個兒童擔任班長,輪流執(zhí)行,安排10多分鐘進行集體討論,匯報自己做過的事情,共同討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布置作業(yè);制定當天的學習計劃?!抖磐W校》中記載:“在這種學校里,必須以合作代替競爭,在尋求共同的目的時,每個人必須彼此協(xié)作努力?!盵6](P311)杜威學校里的學生可以在教室任意走動,與他人談話,隨時可以打斷老師講課,向老師提問。由此可見,杜威的課程理論不僅僅是活動課程理論,更是真正的民主課程理論。
實驗學校的教師具有充分的自由和權利來選擇教材和教學方法,每周有許多交流經(jīng)驗的機會,還可以全面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敖處煵粌H在使原則適應實際的情況方面有大的自由,而且如果可能的話,將賦予他們更多的責任。”[6](P312)這表明杜威已經(jīng)意識到民主應該成為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
實驗學校的副校長在記載其工作的著作《杜威學校》中,對杜威大為贊賞:“正是由于他對每一個兒童和教師的不斷增長的能力的客觀的、不受個人感情影響的信任態(tài)度,才使這個學校創(chuàng)辦起來……他甚至尊重最年輕的和最缺乏經(jīng)驗的教師的意見,這使他們在工作中能夠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盵6](P7]由此可見,杜威學校的教師們具有真正的能動性和主體性。
杜威學校目的、原則、管理和課程的變化,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一次嘗試,讓人耳目一新。他對教師和學生個體的關注符合中國教育新目標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精神。杜威特別注重學生的合作與實踐,尤其尊重兒童的個性發(fā)展,但遺憾的是,他的實驗學校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不難看出,杜威的民主教育實踐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如杜威過分強調尊重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興趣和經(jīng)驗,學生難免輕視課堂紀律、甚至挑戰(zhàn)教師的威嚴;缺乏嚴謹?shù)慕虒W;否定優(yōu)質教育的核心要素——正式的課程、系統(tǒng)的知識和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我們通過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杜威的目標是通過教育來完善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緩解甚至解決社會矛盾,但是杜威對教育在社會中的作用進行了過度的延伸;第二,他過分重視教育對兒童生活的導向作用,他的功利取向、工具方法和機械性,忽視了人的需求、情感和態(tài)度;第三,他一方面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理論,另一方面又忽視了兒童的存在和現(xiàn)狀;第四,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本質上是反對外界強加給教育的目的,但同時他又提出教育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要實現(xiàn)民主社會的目標,顯然這是自相矛盾的。
所以,杜威的教育改革最終導致了教育質量的明顯下降,這是必然的結果,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誠然,杜威的民主教育理念和實踐都不盡完美,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否認其對于當代教育的啟示意義。
由上文可知,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提出了一種綜合性和發(fā)展性的觀點,他將社會、教育、人,以及生活、生長、經(jīng)驗、發(fā)展等因素都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影響,共同進退。杜威的民主教育理論批判性地解決了教育與社會生活的分離、教育與兒童生活的分離、理論與實踐的分離三個重要問題,他的各種構想和預設都是為了避免這三個最大缺陷的發(fā)生。這三個弊端不僅存在于杜威的時代,現(xiàn)在乃至未來都還會存在,這也一直是世界各國教育理論家與實踐家所困擾的難題。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于2019年2月23日發(fā)布的文件《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中提出,要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強化實踐動手、合作、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可見,這個綱領性文件所倡導的育人目標與杜威試圖解決三個教育問題的愿景有極大的相似之處。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tài),坦誠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評估杜威的教育理論,在中國的教育實踐中批判地借鑒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使之服務于中國特色的教育。
杜威雖然一再強調教育無目的,但他堅持教育的目的在于兒童發(fā)展本身,同時也確信教育是社會變革和進步的基本方式,教育必須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為人民服務一直是我國教育的目的。十八大報告再一次明確提出了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什么樣的教育才是人民滿意的教育,怎樣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我們當前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挑戰(zhàn)。我們認為,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對教育供給數(shù)量與質量的滿意、對教育體制機制的滿意、對教育政策執(zhí)行與實施的滿意、對教育內(nèi)容與方式的滿意等,它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層面,即社會、家長、教師和學生的滿意。真正的民主教育只能是人民滿意的教育。
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政府提出的。它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和黨的群眾路線,體現(xiàn)了教育要造福人民的人文關懷。從中國的現(xiàn)狀來看,教育公平、均衡發(fā)展、教育質量、教育多樣化等問題都是影響人們教育滿意度的因素。所以我們應該本著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從人民的立場、人的尊嚴、人的全面發(fā)展來規(guī)劃和創(chuàng)辦教育,解決好這些問題,辦好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全面參與、公平公正、以學生為本和人民為主體等內(nèi)涵,它與杜威民主教育的精神內(nèi)核是一致的??傊裰鹘逃膬r值取向既是社會本位的,又是個人本位的,它既在政治之中,也在政治之外。民主教育應該注重內(nèi)外一體,即為全體人民服務,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公民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7]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合格公民的轉變需要長期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應該為學生服務,使其具有作為未來合格公民所需要的核心素養(yǎng)。對此,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頗具啟發(fā)意義。
1.尊重人性,促進兒童和諧發(fā)展
第一,相信兒童的可塑性。每個兒童無論是道德品質的形成,還是知識技能的獲得,都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去獲得。因此,我們在施教時,不應該輕易給學生貼標簽,也不能輕易讓一個孩子掉隊。
第二,重視兒童的潛能。每個兒童具有各自的優(yōu)勢智能,或文學、或數(shù)理、或藝術、或體能,各有偏好與強弱,但是這些天分都極具內(nèi)隱性,教育者應有充分的耐心,創(chuàng)設合適的條件,施以合適的教導方式,使每個兒童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
第三,盡力公平地促進每個兒童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杜威認為心身之間具有連續(xù)性,它有兩個涵義。一是教育公平。當前,學區(qū)房、貴族學校、重點班這些帶著有色眼光的稱呼充斥于社會,人為地分出了高低貴賤,這是極其違背教育公平精神的。二是和諧發(fā)展。在教育方面,應該給孩子一個公正和全面的教育,這樣孩子才能身心和諧發(fā)展。
第四,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素質。公民素質是指公民通過自我約束或學習訓練所應具備的良好品質和習慣。結合當前時代背景、學生基礎、學校教育的宗旨以及整體功能,我們應該倡導以人為本,尊重差異,解放個性,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素質,為其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倡導平等自由,培養(yǎng)自主意識
沒有自由就沒有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生長,沒有生長就沒有教育,沒有教育就沒有民主,這是一脈相承的。杜威的生長教育理念,指明了我們不僅應使教育不被干擾,而且要為正常的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培育,促進受教育者更健康地成長。
第一,傾力創(chuàng)建一種平等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提供適宜的外部環(huán)境。長期以來,我國教育中普遍存在著教師中心主義的傾向,課堂氣氛枯燥、沉悶。我們應力求讓師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彼此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第二,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盡力提供多種多樣供學生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機會。在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學生根本沒有太多參與和探究的機會,很少參與實踐活動,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我們應該給兒童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解放他們的頭腦和雙手,使他們從小養(yǎng)成探究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品質。
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它自上至下分為多個層次,民主教育應在不同層面中得到體現(xiàn),表現(xiàn)出結構化的特征。從學校方面來說,只有提倡民主思想的學校,才會產(chǎn)生校長的民主思想;只有這樣的校長,才能引領出具有民主生活方式的教師;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影響到家長的觀念并培養(yǎng)出具有民主素養(yǎng)的學生。歸根結底,學校和教師是這個結構中關鍵的能動因素。對此,杜威學校的一系列舉措值得我們反思。
1.教師人人參與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踐行主體,其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教育教學的成效?!盵8]在杜威學校中,幾乎每個教師都可以參與學校的各項管理,擁有充分的教育自主權,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但是,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制度的制定、標準的確立、方案的設計、教材的編寫,似乎都是管理者和專家在進行頂層設計,教師只是最底層的忠實實施者。久而久之,教師沒有了參與意識和積極思考的習慣,更沒有了創(chuàng)造精神。葉瀾老師認為,教師不是上級制度規(guī)定的機械執(zhí)行者,也不是他人經(jīng)驗的照搬者,而是有思想的實踐者、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變革者,只有教師發(fā)生變化,真正把學生看作主動發(fā)展的人,才能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因此,學校應該賦予教師民主參與權,使人人參與成為他們的一種民主生活方式,在民主的氛圍中充分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2.倡導民主集中制
民主是學校工作的基礎條件,而集中是學校工作落實后的結果。鑒于此,學校應該營造民主建言的氛圍,從決策到制度確立,從活動設計到實施,都遵循讓師生共同參與的原則,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被動接受狀態(tài),轉變?yōu)楣餐O計、共同參與,推動學校質量整體提升。對于每一項工作來說,公眾真正參與的過程也是尊重、透明和民主的徹底體現(xiàn)。但是有人認為所謂民主就是人人充分的自由,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當每個人都自由無邊時,必定會損害到他人和社會的利益,也不利于預期目標的達成。民主教育應該以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為原則,實施多元化的分權治理,實現(xiàn)具有教師、學生主體性的民主,在這種分層分類實現(xiàn)的結構化民主基礎上,體現(xiàn)民主集中制。
民主教育不應該將理論與實踐脫鉤,而是應該根植于學生生活,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真正體現(xiàn)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杜威在民主教育行動這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1.貫穿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原則
當前我國教育界一直存在著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兩大陣營,開展教育實驗的人少之又少,理論的提出往往脫離實際,造成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杜威民主教育思想是他本人長期教育實驗的成果。他在他的實驗學校中探索、檢驗、修正、落實,使得其思想根植于生活,實現(xiàn)于行動。他的這種教育實踐的精神和成果,給當代教育者很大的啟迪和鼓舞。我們也應該走一條在教育實驗中提煉理論,再用理論指導教育行動,并不斷檢驗和修正理論的路線。
2.貫徹知行合一的思想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在做中學這三條綱領,并以活動課程的形式貫穿于學校的各個角落,將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當前我國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教育教學方式出現(xiàn)了重結果輕過程,重教學輕活動等傾向。我們要將學習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統(tǒng)一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克服當前學生“高分低能”“知行不一”的現(xiàn)象。
3.創(chuàng)建民主的課堂教學
第一,重新思考教育目標。杜威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指出,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對兒童發(fā)展的遺忘,教育中最大的浪費是對兒童資源的浪費。這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目標。
第二,課程內(nèi)容應關照兒童真實的生活世界。杜威的課程理論強調從兒童的興趣出發(fā),選擇課程內(nèi)容,重視兒童的生活和體驗。
第三,課程實施過程中應體現(xiàn)民主的師生關系。杜威提出“做中學”的概念,建立了一個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有利于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新課程應側重于良性循環(huán)的師生交流,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民主與平等的基礎上,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杜威傾注全部的智慧,力圖通過教育的民主化變革來促進社會進步,表明了他對這項神圣而艱巨的事業(yè)的堅定立場。他的民主主義社會理想給我們實現(xiàn)教育民主化愿景以啟迪與勇氣。當前,教育現(xiàn)代化目標的提出,賦予了中國教育新的歷史使命。我們應從嶄新的視角解讀杜威,批判地借鑒其民主教育思想,為中國教育走向現(xiàn)代化提出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