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權春陽
(1.晉能控股集團雙創(chuàng)中心,山西大同037001;2.晉能控股集團科技信息部山西大同037001)
巷道的穩(wěn)定與安全與否直接影響礦井安全的正常生產,動壓已是影響巷道支護質量和效果的一個主要因素[1],8103工作面位于王村煤業(yè)東盤區(qū),平均埋藏深度為500.1 m左右,平均煤層厚度2.67 m。5103回風巷在實煤中掘進,巷道斷面凈寬×凈高=5 500 mm×3 200 mm,設計長度2 577 m,南為東盤區(qū)8101工作面,東為三條盤區(qū)巷,西、北均為實煤區(qū),8103工作面5103回風巷與相鄰8101工作面間隔25 m煤柱。5103回風巷在服務期間要分別受到自身巷道掘進、工作面頂回風巷、相鄰8101工作面回采多種采動影響,巷道圍巖應力變化特征復雜,在多重礦山壓力的綜合作用下,對5103回風巷巷道后期穩(wěn)定性會造成較大影響。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采煤工作面圍巖移動特征、基本頂的周期來壓、工作面上覆巖層移動規(guī)律等方面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上覆巖層的“三帶”和回采空間周圍的煤柱區(qū)域,而對動壓引起巷道圍巖變形破壞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見[2]。本文通過開展巷道圍巖地質力學測試,研究綜掘面巷道不同階段采動應力和變形特征,提出對非動壓影響段巷道及動壓影響段巷道差異化支護設計。
利用KDBC-56型數字全景鉆孔窺視儀、WQCZ-56型圍巖強度測定裝置及SYY-56型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儀,在王村煤業(yè)開展了3組巷道圍巖綜合地質力學測點的測試工作,每個測點的測試內容包括井下巷道圍巖結構觀測,圍巖強度測定、地應力測量。如圖1所示。
圖1 地質力學測試測點位置示意圖
圍巖強度和結構觀測結果表明,王村煤礦山4#煤層直接頂砂質泥巖平均原位強度在巷道淺部能夠達到70 MPa左右,且巷道頂板4 m范圍內砂質泥巖的結構穩(wěn)定,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不明顯,且厚度超過3 m,對于后期巷道變形和維護是比較有利的因素,因此巷道直接頂圍巖穩(wěn)定性相對較好,巷道后期支護難度相對較小,如圖2所示。
圖2 山4#煤層頂板圍巖結構觀測與圍巖強度測試
現(xiàn)場實測表明所測區(qū)域最大水平應力均超過13 MPa,最大值為16.63 MPa,垂直應力均超過10 MPa,應力場在量值上屬于中等地應力場。應力場類型為σH>σV>σh型應力場[3],所測區(qū)域內地應力以垂直水平應力為主,水平主應力對巷道頂底板的影響作用大于對巷道兩幫的影響,垂直應力主要影響巷道的兩幫受力和變形。
5103回風巷道布置在北偏西73°上,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北偏西33.3°和北偏東34.2°之間,這說明5103回風巷從地應力的角度來說巷道布置方向與最大水平方向夾角在40°~74°之間,此時最大水平應力對巷道穩(wěn)定性影響程度有一定影響[4],考慮到最大水平應力屬于中等偏低應力場,故而其影響程度相對比較有限,對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不會產生非常顯著的影響。
采用大型FLAC3D數值軟件,按照王村煤業(yè)實際工程地質狀況,坐標系采用直角坐標系,XOY平面取為水平面,Z軸取鉛直方向,并且規(guī)定向上為正。取5103回風巷左下角點為坐標原點,水平向右為X軸正方向,沿巷道方向垂直向內為Y軸正方向,垂直向上為Z軸正方向,重力方向沿Z軸負方向,如圖3。分別模擬5103回風巷、8103工作面頂回風巷掘進期間,以及相鄰的8101工作面回采期間三種情況下巷道圍巖受力變形特征。
圖3 數值模型整體效果圖
當5103回風巷掘進后,由于受到臨近已掘進完成的2101巷影響,兩條巷道垂直應力存在一定的疊加效應,而水平應力和位移場疊加效應不明顯。巷道掘進后,水平應力集中區(qū)域分布于巷道的頂板和底板。通過對比分析可見,最大垂直應力峰值均為16 MPa左右,峰值位于巷道兩幫處,煤幫垂直應力的峰值距離煤壁距離約為1.8 m,如圖4所示。
圖4 5103回風巷掘進期間圍巖及煤柱垂直應力分布狀態(tài)
5103回風巷在掘進完成之后,在巷道的工作面?zhèn)?0 m布置頂回風巷,用于工作面瓦斯抽采。由于8103頂回風巷的掘進,巷道圍巖應力與5103回風巷工作面?zhèn)认锏赖拇怪睉Ξa生了疊加效應,導致垂直應力的峰值有所增加,從原有的16.1 MPa增大到17.0 MPa,且垂直應力的峰值區(qū)域從原有的巷道兩幫向右上方移動。頂板最大的下沉量從56.6 mm增大為59.6 mm,巷道底鼓量基本保持不變,始終為88.2 mm不變,這說明8103頂回風巷掘進對5103回風巷造成一定影響,圍巖應力和巷道變形量具有所增加,但是整體影響不是十分顯著,如圖5所示。
圖5 8103頂回風巷掘進期間圍巖垂直應力分布及5103巷位移
當8101工作面回采之后,對8101工作面保護煤柱產生了很大的側向支撐壓力,導致煤柱上形成較大的垂直應力集中,煤柱應力狀態(tài)分布呈現(xiàn)出在工作面?zhèn)瘸霈F(xiàn)峰值應力,8101工作面?zhèn)却怪睉Ψ逯颠_到43.6 MPa,5103回風巷垂直應力的峰值為23 MPa。8101工作面回采對5103回風巷造成的動壓影響十分明顯,巷道頂板相對比較掘進階段產生較大的變形,此時巷道頂板最大變形量從掘進期間的59.6 mm增大至166.9 mm,變形量相對比較回采之前增大了約2.8倍,如圖6、圖7、圖8所示。
圖6 8101工作面回采期間圍巖垂直應力分布
圖7 8101工作面回采期間煤柱垂直應力分布狀態(tài)與5103巷道位移
8101工作面順槽長度為1 850 m,而5103回風巷長度為2 500 m左右。針對5103回風巷位于8101工作面回采動壓影響地段(0 m~1 900 m)范圍內,以及5103回風巷不受8101工作面回采影響(1 900 m~2 500 m)范圍內兩種情況應進行差異化支護設計。
對于非動壓影響段巷道(1 900 m~2 500 m),巷道變形較少,幫部只進行錨桿支護即可。對于動壓影響段巷道(0 m~1 900 m),幫部還需錨索支護強化,強化幫部煤體承載能力,強化后的幫部錨固體支撐頂板和底板,減少頂板廣義撓度和底板跨度,從而減少動壓影響巷道的頂板下沉和底鼓。
(1)地應力測試結果表明8103工作面應力場在量值上屬于中等地應力場,水平主應力對巷道頂底板的影響作用大于對巷道兩幫的影響,巷道開挖后,圍巖初期變形速度快,變形量大,在施工的過程中應及時對圍巖施加合理的預緊力,減少巷道的初期變形[5]。當5103回風巷掘進后,由于受到臨近已掘進完成的2101巷影響,兩條巷道垂直應力存在一定的疊加效應,而水平應力和位移場疊加效應不明顯。
(2)8103頂回風巷掘進導致5103回風巷應力和變形均有所增加,但影響不明顯。
(3)8101工作面回采導致煤柱垂直應力集中,側向支承壓力升高,工作面回采對巷道變形及應力影響較大。對于動壓影響段巷道,巷道幫部需錨索支護強化,從而減少動壓影響巷道的頂板下沉和底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