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鹛?秦慶廣 徐弘洲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河南省骨科醫(yī)院)鄭州院區(qū)頸肩腰腿痛二科,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大,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頸椎病是因關節(jié)、椎骨等組織發(fā)生退行性病理改變引發(fā)的疾病,而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頸椎病,因脊神經根受壓迫或刺激所致,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肩臂疼痛,頸項強直、活動受限、肢體麻木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需及早治療[1]。以往的常規(guī)護理多是按醫(yī)囑被動給予簡單的護理措施,無法改善患者的病癥。頸椎病在祖國醫(yī)學中屬于“項強”“痹癥”范疇,病機在于寒邪入侵、長期勞損導致脈絡閉塞不通,氣血不通,從而導致肩背酸痛、活動障礙[2]。中醫(yī)綜合護理可以舒筋活血,改善病癥,促進頸椎活動功能恢復。本研究主要探究中醫(yī)綜合護理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患者頸椎活動功能及睡眠質量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已獲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為2016年3月—2019年3月就診于我院的20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103例。對照組男53例,女50例;年齡26~55歲,平均年齡(40.50±3.60)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5.50±0.66)年。研究組男55例,女48例;年齡25~54歲,平均年齡(40.35±2.45)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5.32±0.5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標準,頸部板硬,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并伴有疼痛及上肢麻木癥狀;經MRI掃描和X線片確診;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頸椎手術病史者;合并嚴重骨質疏松癥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心、肝、腎嚴重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治療不耐受者;精神障礙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如疾病知識宣教、心理疏導、飲食干預等。在此基礎上,研究組行中醫(yī)綜合護理,具體如下:(1)頸部牽引:采用臥位多功能電動牽引器前屈10°~15°位置牽引,后期進行正中水平位牽引,復位后后屈位維持6~24h;重量為自身體重的1/10~1/12,常規(guī)維持在3~7kg,時間30~40min,2次/d,連續(xù)牽引(14±2)d。(2)頸部中藥熏藥:采用平臥式電腦控溫熏蒸床,使用中藥伸筋草30g、三棱20g、五加皮20g、千年健20g、艾葉10g、威靈仙20g、莪術20g、蘇木10g、海桐皮20g、川椒10g、白芷10g、桃仁10g、紅花10g、透骨草30g,煎湯后熏蒸局部,2次/d,30min/次,連續(xù)熏藥(14±2)d。(3)中藥熱敷塌漬:采用配方中藥熱敷局部,并加以TDP烤燈照射,2次/d,30min/次,連續(xù)熱敷(14±2)d。(4)中醫(yī)情志護理:情志護理是基于中醫(yī)理論,用科學的護理方法,通過護理人員的行為、態(tài)度、表情等影響患者情緒,減輕其負性心理。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眩暈等癥狀會導致患者產生焦躁、抑郁等情緒,降低其治療依從性,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影響治療效果。護理人員熱情接待患者,主動與其交流,并根據(jù)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可有效緩解負性情緒,降低疼痛感。(5)睡眠護理:①保持室內干凈整潔,為患者營造舒適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建議患者睡眠時要保持腰椎、胸及頸部的自然曲度,平緩呼吸,放松全身肌肉。②枕頭選取透氣性好、松軟適度的蕎麥枕,軟硬、高低適中,必要時可適當墊高頸肩部。③耳穴埋豆:主穴:選取頸、頸椎、腎;配穴:指、肘,神門、皮質下;用以消炎、鎮(zhèn)靜、止痛。每日按壓3~4次,同時配合頸部活動,隔日更換1次,連續(xù)按壓12次。④開天門催眠治療:雙手交替推印堂至上星24次;雙手同時推印堂至頭維24次;雙手同時按眉毛走形推攢竹至絲竹空24次;雙手交替由額頭向下梳理太陽經10次;雙手同時揉雙側太陽穴10次;每晚睡前1次。(6)腕踝針治療:主治聶后部疼痛、上肢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后頭痛、枕項痛、頸胸段脊柱疼痛,選取上肢上5區(qū)(腕背面的中央:外關穴)、上6區(qū)(小指側尺骨緣背)相隔1cm皮下寸針水平進針,根據(jù)患者疼痛情況單側最多可留置24h,后換對側上肢交替進行治療。(7)穴位按摩:每日按摩百會、太陽穴、風池、大椎20次,用拇指掐揉合谷穴20次,向上提拉頸肌20次后放松,并按壓肩井,兩側交替進行20次。(8)治療后期指導患者可循序漸進行“聳肩縮脖”“擴胸”“十點十分”“項臂爭力”等功能鍛煉,但禁止做過度仰頭、低頭、轉頭的運動。
1.4 評價指標 (1)采用目測法結合關節(jié)量角器對兩組護理前、護理3周后的頸椎伸展、屈曲、旋轉度進行比較。(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3周后的疼痛程度。滿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感越強。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3周后的睡眠質量。滿分21分,包括睡眠時間、質量、效率、障礙和入睡時間、日間功能障礙、催眠藥物等7個維度,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2.1 頸椎活動度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頸椎伸展、屈曲、旋轉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頸椎伸展、屈曲、旋轉度比護理前增加,且研究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功能比較
2.2 疼痛及睡眠質量 護理前,兩組VAS評分、PSQI 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VAS評分、PSQI 指數(shù)均比護理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及睡眠質量比較分)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因較復雜,骨質增生、髓核脫出或突出、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以及鉤椎關節(jié)等的松動均會壓迫或刺激脊神經根,引發(fā)疾病[4]。目前,臨床上采用手術或藥物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但長期的頸椎疼痛會導致患者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降低治療依從性,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5]。因此,需要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實行更加有效的中醫(yī)綜合護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3周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頸椎伸展、屈曲、旋轉度較高,VAS得分、PSQI指數(shù)較低,說明中醫(yī)綜合護理可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患者的頸椎活動功能,減輕患者疼痛感,提高睡眠質量。分析原因在于中醫(yī)綜合護理是從頸部牽引、中醫(yī)情志護理、睡眠干預及穴位按摩等方面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癥,促進頸椎活動功能的恢復[6]。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的可承受程度逐漸增加枕頜牽引帶的牽引重量,有助于糾正頸椎平衡,減輕椎動脈、脊椎的壓力;中醫(yī)情志護理可以有效緩解患者因眩暈、肩背部疼痛而產生的抑郁、焦躁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減輕患者的疼痛感;睡眠護理可以為患者營造舒適的養(yǎng)病環(huán)境,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睡眠姿勢,保持腰椎、胸及頸部的自然曲度,平緩呼吸,放松全身肌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患者的身體康復;而每日定時按摩百會、太陽穴、風池穴,拇指掐揉合谷穴,按壓肩井,提拉頸肌,并進行頸部康復訓練,可以改善頸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組織的水腫,松弛韌帶肌肉組織,促進頸椎活動功能的恢復[7-8]。
綜上所述,中醫(yī)綜合護理可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患者的頸椎活動功能,減輕患者疼痛感,提高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