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燦
中國人過年的習俗已經(jīng)延續(xù)了幾千年,這不僅是一種用鞭炮驅走那個曾經(jīng)橫行鄉(xiāng)里、騷擾村民的“年獸”的民俗,而且在慢慢成為一種犒勞自己、親人團圓、分享果實的儀式。于是,一進農歷臘月,尤其是過了臘八,閑不住的人們便開始張羅著備年了。
備年,無非就是通過“年”這個時間載體,對吃、穿、住、行上的變化予以展示。民諺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記得小時候,過年前,父母總是要帶我趕集、逛商店,或是裁好布料做一件新表兒新里兒的衣服。如果同鄉(xiāng)、同學相遇,最先看得見、摸得著的就是身上的新衣,那時心里總是美滋滋的,覺得這個年過得津津有味。
祭灶一過,家人就開始忙活了。母親帶著我們兄妹將笤帚綁在長棍上,掃掃犄角旮旯的塵土,將窗欞換上一張新報紙,就算是辭舊迎新了。
備年的“行”,就是給家里的木推車除除塵,貼上一張“日行千里”的條幅。如果有一輛自行車,也要在大梁上貼一張,希望來年行程順利。
過年最看重的還是“吃”。吃得好,說明日子過得好;家境好,不為吃犯愁,隔天吃頓帶肉的飯;家有盈余,不再因為吃了上頓沒下頓而困擾,是夢寐以求的事情。30多年前,父親還在地質隊上班,工資按時寄到家里,于是母親有了零花錢和生活保障,也就少了些難為。特別是春節(jié)臨近,全家人更喜歡聽郵遞員清脆的自行車鈴聲,由遠及近,載著希望,帶著喜悅。車子??吭诩议T口,母親拿著父親的手章,鄭重地在匯款單上一按,全家備年的資金就有著落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家的集市。集市在我們村子上,沿街走巷,曲曲彎彎,分類成片。賣蔬菜的,集中在朝陽的房檐下;賣衣服的,聚集在幾棵沿街的大樹下,只需綁上幾根線繩,掛上衣服,就可開張;鍋碗瓢盆的賣家,有次序地將家伙什兒放置一地;村上的合作社里,低價處理商品的柜臺前人滿為患。每次來到集市上,我都會央求母親稱上幾根油條,用紙繩一拴,優(yōu)哉游哉。趁著母親不注意,我試探著揪下一絲絲解饞,便心花怒放。
從集市上回到家,該買的買了,能購的購了,剩下的自己就可以解決了。那時不用買白菜、蘿卜和蔥、姜、蒜,鄰里之間互相送點兒就夠用了。
那時候,家家都有豬圈,散養(yǎng)著一兩頭豬。家境殷實的,過年會賣一頭,殺一頭。臘月里,母親總要打聽誰家過年殺豬,因為父親寄來的錢寬裕,總是要多買些。到了農歷臘月二十九,母親就把肉煮好了?,F(xiàn)在回憶起來,那個年,那些肉,真香!
如今,備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這些年來,每逢春節(jié)臨近,母親總跟我說,少準備吃的,夠年三十和初一吃的就行了,初二就有賣東西的,甭準備太多!
盡管母親這樣說,妻子還是會從超市里提早買些冷凍海鮮食品,放滿一冰柜。孩子們如今都上班了,單位工資按時發(fā);我和妻子也快退休了,年年漲工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著實讓一家人感到生活的愜意。
是的,從身邊切切實實的變化,我真切感受到時代前行腳步的鏗鏘,感受著地勘單位翻天覆地的變化。
感恩社會,感恩這個時代。(作者單位:河南省資源環(huán)境調查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