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陽
(沈陽市婦嬰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11)
通常習慣性流產是指連續(xù)發(fā)生3次或3次以上妊娠于28周前終止的情況,是造成機體不孕不育的常見原因,具有發(fā)生率高及治療難度大等鮮明特點。有資料顯示,習慣性流產發(fā)病機制復雜,該疾病會對患者的生育功能造成嚴重影響,還易導致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癥狀,進一步帶來極其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目前,臨床治療習慣性流產以口服藥物為主,但不同的藥物治療其治療效果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1-2]。習慣性流產的發(fā)生原因相對復雜,與內分泌失調及遺傳缺陷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受周圍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習慣性流產的情況。隨著人均生活水平的持續(xù)提高,習慣性流產早已脫離疾病的層面,成為常見的社會性問題[3-4]。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探討阿司匹林與低分子肝素聯(lián)用對習慣性流產患者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2例習慣性流產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6)和觀察組(n=36);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最小23歲、年齡最大41歲,平均年齡為(29.43±2.37)歲;流產次數1~5次,平均流產次數為(2.97±1.08)次。觀察組患者年齡最小23歲、年齡最大42歲,平均年齡為(7.09±0.21)歲;流產次數1~5次,平均流產次數為(2.98±1.07)次?;颊呔椴⒑炇鹣嚓P治療同意書,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及嚴重精神障礙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確認懷孕后口服適量葉酸片,避免胎兒出現(xiàn)神經管缺陷的情況。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即每日1次,每次75 mg,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德國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持續(xù)治療2個月,直至抗心磷脂抗體轉陰后停止用藥。觀察組患者實施阿司匹林與低分子肝素聯(lián)用治療,即每日1次,每次75 mg,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德國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每日1次,每次5 000 IU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隔4周進行1次抗體檢查,直至IgM及IgG抗體轉陰后停止用藥。在治療期間,若患者出現(xiàn)陰道流血的情況,則實施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療,待妊娠8周后通過B超探查胚胎的發(fā)育情況。
1.3 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標準: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成功分娩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且成功分娩為有效;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且再次發(fā)生流產為無效[5-6]??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②分別測定兩組患者分娩周期、流產孕周及分娩出血量,并對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分娩周期、流產孕周、分娩出血量等計量數據用()表示,用t檢驗;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計數數據用[n(%)]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差。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對照組分娩周期為(31.08±1.47)周、流產孕周為(7.09±0.21)周、分娩出血量為(387.54±22.04)mL;觀察組分娩周期為(37.89±2.58)周、流產孕周為(10.84±1.24)周、分娩出血量為(324.01±10.17)mL。觀察組分娩周期、流產孕周均明顯長于對照組,分娩出血量顯著要比對照組少(t=6.278、5.316、9.164,P均<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22.22%,其中血小板減少3例、胃腸道反應2例、瘀斑3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56%,其中血小板減少0例、胃腸道反應0例、瘀斑1例(χ2=11.278,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習慣性流產為婦產科常見的病癥之一,會對女性的健康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近年來,相關臨床研究顯示:流產的主要表現(xiàn)為機體免疫排斥,在孕產婦正常妊娠過程中,可能有特異性免疫抑制因子產生,導致免疫細胞難以識別胚胎,或發(fā)生排斥作用。如果孕產婦體液免疫總特異性免疫抗體生成不足,則會造成孕產婦自身機體免疫損傷性細胞因子含量升高,使排斥反應強化,進一步誘發(fā)流產。從目前來看,臨床治療習慣性流產,主要以降低流產發(fā)生率、提高妊娠成功率為核心治療理念,首選藥物治療,以最大限度的保證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時,習慣性流產以早期陰道少量出血及輕微下腹疼痛為典型臨床癥狀,出血時間可能持續(xù)數日且出血量較少,直至演變發(fā)展至晚期陰道出血量劇增且腹部疼痛趨向劇烈,檢查宮頸口時明顯可見擴張或胎囊于宮頸口堵塞的情況。因此,針對習慣性流產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醫(yī)治方案非常關鍵。
習慣性流產的發(fā)生原因相對復雜,與內分泌失調及遺傳缺陷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受周圍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習慣性流產的情況,如長期接觸苯、甲醛及鉛等化學或放射性物質。即便臨床治療習慣性流產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但是不同的用藥方案其治療效果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7-8]。阿司匹林是臨床治療習慣性流產的首選、常用藥物,高藥物主要在對血小板活性產生抑制的基礎上,使微血栓形成程度減輕,進一步使機體局部血流量增加,此方法治療效果較好。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的別名是“乙酰水楊酸”,可以對前列腺素合成期間產生的合成酶-環(huán)氧化酶產生抑制作用,使脂肪酸環(huán)氧化酶失去原本活性,進一步對花生四烯酸、血栓素及前列腺素的要求起到抑制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阿司匹林的效果較好,能有效降低習慣性流產發(fā)生風險,然而造成妊娠期女性出現(xiàn)習慣性流產的原因相對復雜,僅實施單一化阿司匹林治療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進一步提到了低分子肝素,此類藥物屬于葡萄胺聚糖,該藥物的治療作用及范圍相對較廣,可以發(fā)揮滋養(yǎng)細胞發(fā)育、抗凝及抗感染的作用,且可以抑制補體的活性。由此可見,將低分子肝素與阿司匹林聯(lián)用治療習慣性流產能有效抑制抗磷脂抗體,使血栓的形成有效預防控制,并使胚胎循環(huán)血量增加。當然,低分子肝素自身的抗凝作用能阻斷補體激活,使抗磷脂抗體產生的流產風險降低,進一步使產婦分娩周期及流產周期延長。相關研究顯示:通過使用阿司匹林與低分子肝素聯(lián)用對習慣性流產患者進行治療,具有明顯的療效,其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0.00%;因此,聯(lián)合用藥方案具備一定的借鑒及應用價值[9-10]。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臨床相關指標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針對習慣性流產患者實施阿司匹林與低分子肝素聯(lián)用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延長分娩周期及流產孕周,減少分娩出血量,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