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峰
海象比較神奇,吃飯方式堪稱一絕。
放眼望去,海象最有特點的是一大坨脂肪和一對大白牙。海象得名的原因就是這對大白牙。雌雄海象都有大白牙,就像非洲草原象的長牙一樣,不過這是海象的上犬齒,而大象的長牙是特化的門齒。
起初,人們認為海象的長牙與覓食有關。人們推測,海象在海底時,會把長牙插入泥沙中,翻起底泥、攪混海水,刨出躲在泥沙之下的貝類,就像用鋤頭鋤地一樣,然后趁亂把翻出來的食物吃掉。
人們也在海象活動、覓食經過的區(qū)域中,發(fā)現(xiàn)了貝類外殼碎片,似乎也能證實這一推測。但這也只是推測,沒有什么直接的觀察證據。
直到人們潛入海底,用攝像機記錄下了海象覓食的過程,才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簡單。
人們發(fā)現(xiàn),海象會直接用嘴拱地,獲取那些閉合雙殼、遁入泥沙之中的貝類。海象有時還會用小手手對著海底泥沙一通狂扇,扇走泥沙,找到食物。
不過,海象大大的臉盤上那小小的眼睛里,似乎看到了我們對它的好奇:這么小的眼睛,在數十米深的、被攪渾的海水中,能看到獵物嗎?
答案是,幾乎不能。因為環(huán)境幽暗,再加上被翻騰起的泥沙遮擋了視線,但海象有自己的辦法感受到食物。海象的身體雖然看似光溜溜,但在口周,卻長著約500根密集的長須(畢竟是哺乳動物)。論胡須量,大概相當于10只貓。
海象胡須的一端觸碰泥水中可能碰到的物體,另一端連接著敏感的神經細胞。是不是蛤蜊、體形有多大,都在海象的“觸覺地圖”中,一清二楚。
定位到一只蛤蜊時,海象會直接把獵物吸到嘴里來,或者從嘴里噴出一口水,再把蛤蜊吸入口中。
之后,海象并不會把蛤蜊整個吞下,要不然消化貝殼得消耗掉多少胃酸?也不會把它們嚼碎,因為那樣太費牙了。對海象而言,取食貝肉就像吃吸吸樂一樣。但怎么吸出來的呢?
在海象的吸食下,蛤蜊會遭受從未體驗過的強大負壓。舉個例子,在100米深的海底,水壓相當于10個大氣壓,而海象能在口中制造-76厘米汞柱的負壓,相當于負一個大氣壓。蛤蜊在承受了它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負壓之后,肉被吸出,殼可能也會被吸碎,然后就像瓜子皮一樣,被吐到海底。
海象“吃瓜子”的速度有多快呢?
一分鐘6個,一天的覓食時間可達15個小時,一天能吃約6000個蛤蜊。當然了,對于烏賊、蝦蟹,海象也不會拒絕。
既然捕食的時候不是用大長牙,那它有什么用呢?其實海象的長牙能幫助它們在冰面上爬行,就像攀冰的冰鎬一樣。
光用來爬行就有點大材小用了,這大長牙最血脈僨張的作用是:打架。
到了繁殖季,雄性海象會在海灘、礁石上占據領地。更好的領地才能吸引更多的雌性,所以擦槍走火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成年雄性海象體重輕的有1噸,重的那就3噸都不止。打架之前雙方會先評估一下對方的噸位,要是自己太差,那就直接溜了;要是自己優(yōu)勢很明顯,也能很快分出勝負;如果雙方實力相當,那么一場惡戰(zhàn)就在所難免了。
有些海象敗下陣來,象牙斷掉、遍體鱗傷,不要說繁殖的機會了,能不能活下去都不一定。
有時候北極熊也會襲擊海象,不過海象的大長牙和厚厚的脂肪皮層,實在讓它難以下口。
(木頭摘自微信公眾號“博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