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在促進糧食生產、解決“吃飯”問題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許多居功至偉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他們因推動歷史的進步在社會發(fā)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
神農氏,上古時代嘗百草、辨五谷,發(fā)明了農業(yè),被世人尊稱為“五谷王”“五谷先帝”“神農大帝”,也是古中國第一個部落首領,為歷代帝王的祖先、名副其實的官祖。
稷,傳說中的“農耕之祖”“糧食之神”,推廣和發(fā)展了我國早期的農業(yè)?!抖Y記·祭法》:“是故歷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 ;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笨追f達疏:“故祀以為稷者,謂農及棄皆祀之以配稷之神?!?/p>
管仲(公元前719—前645 年),名夷吾,字仲,稱為管子,安徽省潁上人。春秋時期齊國的思想家、政治家,我國糧食生產和流通政策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
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 年),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改革家,先后兩次領導秦國變法,為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了基礎。商鞅倡導“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于農”,意思是治理國家,糧食多了也不能放松農業(yè)生產。他首次將農業(yè)定為“本業(yè)”,將農業(yè)以外的經濟行業(yè)一概稱為“末業(yè)”,宣揚“事本”而“禁末”,實行授田制“重農抑商”,發(fā)展糧食生產。
桑弘羊(約公元前152 年—前80 年),西漢著名的理財專家,參加過漢武帝時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和統(tǒng)一鑄幣等重要經濟政策的制訂與實施。桑弘羊主張國家利用糧食交易中的價格變化規(guī)律,宏觀調控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過程,“行輕重之術”,保證糧食供給,促進生產發(fā)展。其所謂的“輕”指糧價賤,“重”指糧價貴。
氾勝之(生卒年代約在公元前1 世紀,西漢末期),山東汜水(今山東曹縣)人,所著《氾勝之書》總結了古代黃河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yè)生產經驗,記述了當時各種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對促進我國糧食生產發(fā)展影響深遠。
賈思勰,生卒年不詳,北魏(公元386—543 年)時人,山東益都(今山東壽光)人,中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其所著的《齊民要術》系統(tǒng)地總結了 6 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牧業(yè)生產經驗,是我國第一部完整記述糧食生產的農業(yè)科學著作。
王禎(1271 年—1368 年),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锻醯澽r書》兼論北方和南方的農業(yè)技術,在古代糧食生產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徐光啟(1562 年—1633 年),字子先,號玄扈,上海人。明末杰出的科學家、農學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編著有《農政全書》《泰西水法》等,從農本思想出發(fā),強調了糧食的重要性。
宋應星(1587 年—約1666 年),明末科學家,江西奉新人。著有《天工開物》一書,對糧食生產、加工等方面多有精辟論述。